分享

你很聪明,但你不是达芬奇 ——

 乐康居 2019-11-15

今日的世界,需要怎样不同的创新能力?当各个学科越来越细分,读一个博士,研究的是一个我们普通人可能闻所未闻的学科细节,那么,我们到底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成为博士专才,还是在五花八门的辅导班、兴趣班中成长起来的通才?焦虑的父母们,到底要教育出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学校里以及我们周围那些看上去很聪明,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往往后来一无所成

—— 答案是,他们很可能陷入了“达芬奇诅咒”。

// 绝无仅有的达芬奇 //

达芬奇是世界历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全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作为画家闻名于世,但其实,他同时还是科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师、人体解剖学家、发明家,做出了诸多发明创造。他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笔记手稿长达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到50年。但是,在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到16世纪,当时世界的“科学知识”几乎完全空白。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兴趣并做出一定研究,几乎都能有所建树。

而现在,早也不是达芬奇的时代……

// 陷入“达芬奇诅咒”的那些“聪明”朋友 //

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非常聪明,精神世界丰富,求知欲与学习能力超强,凭着广泛的兴趣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而在入门的时候,确实付出20%的努力,就能做到“看上去”非常“专业”。但这些人,最后都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虽然他们非常自信,极富魅力,但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却只能感叹韶光易逝,才华被辜负。

《达芬奇诅咒:为兴趣和才华太多的聪明人所做的人生设计》(The Da Vinci CURSE: Life design for people with too many interests and talents)是2016年出版的一本英文著作,作者:莱昂纳多·洛斯彭纳托(Leonardo Lospennato)。虽然他跟达芬奇同名:莱昂纳多,而且确实也是个聪明人,兴趣广泛,结果却一无所成。因为这再也不是知识空白的16世纪,广泛涉猎会让你活得兴趣盎然,但想取得成就,真正有所创新,就不能“平均用力”。

首先,当今世界是个专才的世界。与达芬奇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还是文盲,一个聪明人花个一年就可以把某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个八九不离十。而今天,你随便去看一个博士甚至硕士论文的选题,就会发现,想在某学科的某个细分领域达到专家水平,都需要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刻意学习和训练,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研发领域皆是如此。

《达芬奇诅咒》的作者洛斯彭纳托,18岁的时候突然喜欢上小提琴,学了几个月就移情别恋去学其他的玩意儿。一直到写书的时候,他也没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聪明人做事讲求兴趣。但若仅有兴趣,则入门容易,进阶难。

第二,兴趣有“初学者兴趣”和“专家兴趣”之分。

安杰拉·达克沃思的《坚毅力》(Grit)这本书提到兴趣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学者兴趣。看到一个新奇的领域,觉得喜欢,就马上去尝试,你的聪明让你很快入门,但是这个兴趣非常肤浅,无法支持你走太远。下次看到更有趣的东西,马上就会把之前的兴趣抛之脑后。

另一种就是“专家兴趣”。这个兴趣是只有深入一个领域才能体会到的美妙滋味。比如“围棋”,规则简单,1个小时就可以说完,外行凭着聪明也能很快上手,战胜大多数普通人,让自己看上去是个专家,但真正深入进去,才能发现围棋世界的奥妙和万般变化,穷尽一生,才有成为一个顶级高手的可能,做出成就。

而“达芬奇人格”的人,普遍有如下的人格特征:

  • 凭着兴趣学习和做事,没有恒心,容易半途而废;

  • 惧怕“专业竞争”,注重“技艺炫耀”。

因为轻松付出就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再投入80%的努力去进步10%,实在不是一个划算的尝试。一旦深入,进入“专业竞争”范畴,面对的就是枯燥的重复、挫折、竞争、失败以及行业内的挑战;而有所成就,超越平凡的关键,往往就在最后那10%的进阶。

不愿竞争的情绪使得这些陷入“达芬奇诅咒”的聪明人,永远都走不远。“达芬奇人格”的人只想体验快乐和赞美,往往又比较自恋,不舍得亏待自己,不愿竞争,他们只想花20%的努力,获得“看起来”80%的技艺。

// 要么坚韧地去拼,要么跨界创新 //

提出“达芬奇诅咒”概念的洛斯彭纳托自己,后来成为了IBM的一个程序员,到了中年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自己还能深入发挥的领域:电吉他设计。因为这可以结合他之前涉猎的物理学、电子工程学和音乐知识。如果你查阅他写过的书,正好就是这两本:《达芬奇诅咒》,另外一本讲电吉他设计。

这个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兴趣广泛的“聪明人”,要想在今天这个“专才”的世界有所成就,要么克服“达芬奇陷阱”,成为一个专家;要么在自己涉猎的领域之间找到桥梁,跨界创新。

作为父母,我们从“达芬奇诅咒”中获得的心得就是,现在的父母,总想把孩子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因为花一点点时间和金钱,就能给孩子增加一个技能,这看上去绝对是个划算的交易。但现代世界不可能再出现达芬奇。什么都会一点,让孩子在人前容易获得赞美和别人的喜欢;但长远来看,他几乎不可能在任何项目上达到足以赢得专业竞争的水平。

所以,如果小孩学了一段时间就有选择,有个重点,这更是件好事 —— 厉害的不是什么都学,厉害的是 —— 有所放弃。


本文参考文献:

《达芬奇诅咒》 

出版商: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 edition  

2016年1月5日出版 

作者:莱昂纳多·洛斯彭纳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