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野梯桥:800年古韵流芳

 唯我英才 2019-11-15

弘扬地域文化 讲述保定故事

 王德明 摄 

11月13日,由于骤然降温,古莲花池内游客并不多。走在这座由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的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园林中,仿佛在踏着历史的脚步前行。南行,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桥,却已在此矗立了近800年,这就是古莲花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绿野梯桥。瑟瑟寒风卷起枯叶,飘到桥上,盘旋而又落于水面,为这座古桥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粗犷而古朴的元代雕刻艺术

据莲池书院博物馆接待科科长刘丹介绍,公元1227年,元代汝南王张柔初建园林时,就有了这座小桥,“桥身上的每一块白玉石板都是800年前的,可以说这座桥见证了古莲花池将近800年的历史。”

“你们看,桥栏杆很多部位都呈颗粒状风化,专家鉴定,这些白玉石是元代的。栏杆上的净瓶莲叶透雕,是新中国成立后修葺时的新装饰。”刘丹指着桥身说。

主拱上端雕刻的造型。王德明 摄

随后,她又着重介绍了桥拱上的兽头装饰,“这个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吞水兽,在传说中,可以做镇水之用。每个年代的雕刻艺术是不一样的,你们看这兽头雕刻艺术粗犷而古朴,是典型的元代风格。”

家在农大附近居住的周芳女士每天都要来莲池遛弯健身。“我们喜欢这里的环境,每天转一圈心情都很好。”对于绿野梯桥800年的历史,周女士惊奇地表示;“元代的文物,能保存这么好,这真是咱们保定的骄傲!”

历经大火和地震,小桥依然幸存

刘丹介绍说,1289年,保定曾发生一起相当于7级左右的大地震,“其他建筑基本被震毁,只有这座小桥完好无损,而且园中的荷花一年比一年开得好,历久不衰,百姓口中莲花池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保定时,在古莲花池内放火,主要建筑被焚毁殆尽,三万余册藏书被毁,珍贵文物也被洗劫一空,整个园子只留下绿野梯桥。“因为小桥是石质的,又是横跨于水面之上,因而幸免于难。”

由于历史悠久,桥身出现多处风化,出于安全考虑,目前绿野梯桥是封闭的,没有对游客开放,“节假日客流量剧增,小桥的栏杆并不高,出于安全和对文物的保护,我们于2017年把绿野梯桥封闭了,游客不能从上面走过,只能远看。但是绿野梯桥是我们讲解的重点内容,所以游客来到这里都会了解到它的悠久历史。”

出于安全考虑,目前绿野梯桥已封闭。王德明 摄

为重点保护对象,每年都要加固维修

小桥流水,风吹涟漪。尽管天气寒冷,却丝毫不影响园中的美景。只见不时有拿着相机的游客路过,到绿野梯桥处取景拍照。

1760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园中景物分为十二组,各绘一图,皆有说明和题诗。他在描述寒绿轩时写道:“竹径斜出,萦带清流,石桥亘其上,修整莹洁,曰‘绿野梯桥’。”刘丹介绍说,这仿佛勾勒出一幅水墨画卷,竹林中有条小路倾斜地延伸出来,围绕着清澈的水流,一座石桥横跨在水流上面,秀美端庄,晶莹洁白,叫作“绿野梯桥”。不仅写明了桥的位置,而且对外观与质地也有所描写。

为了维护园内所有的建筑,每年都有专家来做鉴定,“绿野梯桥是我们维护的重点,每年都要做加固维修工作。”刘丹说。

刘丹告诉记者,园中还有一个宛虹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体为木质结构,后被大火焚毁,1975年重建成单孔的汉白玉石桥。“顾名思义,这个桥像彩虹卧于水上,亭台楼阁,十分美丽,是莲池内必游之地,只是不如绿野梯桥历史那么悠久。”      

67岁的张冬老先生家住复兴路,带着相机在园内流连许久,“今天没事想起到莲池看看,夏天的时候来过,想看看这个季节又有什么变化。”

相关链接:

绿野梯桥位于篇留洞西南,是三拱梯形桥,建于元代,是古莲花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该桥跨于南塘之东沟上,呈南北走向,长9.65米,宽2.65米,最大跨径2米。桥身通体用汉白玉砌成,修整莹洁,下有三拱。主拱上的吞水兽造型古朴浑厚,刀法粗犷洗练,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与赵州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栏杆上的净瓶莲叶透雕是解放后修葺时的新装饰。

桥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私家园林,据《唐书·裴度传》记载,其晚年在洛阳午桥建的别墅叫“绿野堂”,裴度在洛阳集贤里府邸园林中有“梯桥”,故而此桥命名为绿野梯桥。


编辑:晚小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