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孔子,读懂论语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11-15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里面包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孔子的弟子们所做的一部语录体的著作,主要记述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因为时代的久远,文字的内涵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加上古代竹简刻书,跟我们现在打字不一样,在木头上刻一个字很困难,所以用字比较简练,读起来更困难了。

        要想读懂《论语》,了解孔子的思想,还是要了解一下孔子一生的经历。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经慢慢衰落,受犬戎的攻击,被迫把都城东迁,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一些小的诸侯国被迫依附于大的诸侯国,而且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也开始分化,被士大夫阶层控制,像论语中提到的“三家”就是鲁国的三大家族,基本上控制了鲁国的政权,孔子看到整个社会走向混乱的趋势,所以提出“克己复礼”,希望能够挽救时代。

        我们看孔子的一生,他出身于贵族后代,可是到了父亲叔梁纥,家族已经败落,而且他的母亲颜氏是叔梁纥六十多岁娶的小妾,所以孔子从小父亲去世,年轻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他自己生活穷困,做过很多工作,不过他从小对“俎豆之事”比较感兴趣,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19岁孔子去了宋国的亓官氏,20多岁的时候,孔子开始在季孙氏家里做事,一开始做仓库管理员,后来做管理牲畜的工作,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稍有名声,孟僖子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礼,齐景公访问鲁国的时候,专门召见他讨论秦穆公争霸的问题,33岁的时候孔子随南宫敬叔到周王室“管理”,拜访了老子,应该是收益很多,据说孔子开辟私塾,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34岁因为鲁国内乱,孔子到了齐国,拜访齐景公(应该是寻求发展的机会),跟齐景公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齐景公准备将“尼溪之地”送给孔子,结果被齐国的“宰相”晏子给阻止了,怎么阻止的不太清楚,但是齐景公跟孔子推脱说自己老了,孔子失望地离开了齐国,不过这次收获也很大,孔子第一次听到了《韶乐》,高兴地“三月不知肉味”。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依然没有机会,只能靠教书为生,而且门下弟子开始比较多,经过了很多磨练之后,四十岁的孔子对很多事情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不惑”,到鲁定公六年,孔子四十八岁的时候,季氏家臣阳虎作乱,控制了鲁国的政治,这也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三四年之后,季氏联合其他两家把阳虎赶跑,孔子的春天也来了。

        首先被任命为“中都宰”,据说当时流民众多,比较混乱的地方,孔子干了一年,就实现了“中都大治”,接着孔子被任命为小司空,没几个月,又被任命为大司寇,与三公并列,“摄相事”,主持了与齐国的“夹谷会盟”,兵不血刃地收回了鲁国的几块地,被鲁国的权贵阶层所认可,并且杀了当时鲁国的名人“少正卯”,鲁国大治,接着孔子为了削弱士大夫阶层的势力,借各种矛盾激化的机会,实施了“坠三都”计划,这个计划比较简单,因为鲁国三大家族,即三恒,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城池,但是按照周礼士大夫的城池城墙的高度不能高于国君城池的高度(古代城池的高度第一是势力的象征,第二也是军事上的需求),所以他提出把三大家族城墙的高度降下来,刚开始比较顺利,后来因为孟懿子暗中阻挠,所以计划功亏一篑,孔子与鲁国贵族阶层之间关系也就出现了裂痕。后来加上其他国家的挑拨(他们认为孔子继续执政鲁国,鲁国就会壮大威胁到其他国家),齐国又送了一堆女乐迷惑鲁国的当权派,本来孔子不接收这些女乐,可惜大家不听他的了,所以孔子认为自己的政治生命到头了,就逃离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这时候,孔子已经五十五岁。

        最开始孔子因为“鲁、卫兄弟也”,认为两国的政治环境差不多,所以先去了卫国,可惜卫灵公宠幸南子,孔子被逼没办法,去见了南子,为此子路还很不高兴,孔子没办法对天发誓,不过最终卫灵公也没能用孔子,所以孔子开始到处转,在陈蔡之间的时候还差点丢了性命,据说饿了七天,弟子们都病倒了,子路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还会受困,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期间孔子在浦地被抓起来,还差点被杀了,也被人笑话说“累累然若丧家之犬”。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奔走,可惜大家都对孔子抱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没有人起用他,孔子68岁的时候,在他的弟子冉有的努力下,季康子接孔子回到鲁国,孔子本来抱有很大的希望,可是回去之后,他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被当做国老供在那里。所以孔子开始修订诗、书以及易经这些,做了大量的编撰工作。

        在69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孔鲤去世,70岁的时候,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去世,年仅四十岁,孔子丧心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71岁的时候,追随他终生的,重要弟子子路因为卫国内乱而死,还被剁成了肉酱,72岁子贡来看他,他抱怨子贡为什么来的这么晚,然后他说泰山将要塌了,后来孔子说他梦到自己在两楹中间祭奠,原来自己的祖先氏殷商人,没多久就去世了。

        我们看,孔子实际上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一生都在努力寻求机会,可惜现实没有给他机会,所以成就了他在教育和文化上的成就。所以有时候,人生不要一定追求某方面的结果,只要努力了,终会有收获。

        其实我们看《论语》中的相关记录,也能隐隐约约看到孔子一生奔波忙碌的影子,《论语》中的很多内容是跟他的经历相关的,而他教育弟子们,也是围绕匡扶天下的想法,所以樊迟问他种地的事,他骂“小人哉!樊须”,并且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