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官模子”鸣虫葫芦的艺术成就

 贫僧法号尼姑 2019-11-15

导读:本文摘自王世襄先生《中国葫芦》一书。文章在器型、艺术、工艺等三方面对“官模子”鸣虫葫芦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解读;文中搭配大量葫芦成品与范匏模具图片,直观呈现了这种久负盛名的葫芦器的艺术成就。

北京养虫家及古玩业对大内及诸府第所范葫芦,统称“官模子”。其广义自然包括康、乾两朝赏玩器,其狭义则指道光时始大量出现之小形葫芦器。所谓“官”,与民间相对而言,安肃、三河等地农家所范不与焉。

官模子绝大多数为蝈蝈葫芦,粗略估计,百数十年来,范制当以万计。

官模子何以蝈蝈葫芦独多,罐家赵子臣亦有说:“元旦至上元,大内宫殿暖阁设火盆,炽木炭,周围架格上满置蝈蝈葫芦,聒耳之声,昼夜不停,蝈与国同音,乃取‘万国来朝’之意。”询所说来源,谓父辈闻诸同、光间内侍。传说虽不可信,但葫芦发音,自较锦囊袖笼为优,而道光以来有大量蝈蝈葫芦问世,实物已为其作证。

官模子蝈蝈葫芦大小长短颇有出入,形状以尖底者为多。模印图文、题材丰富。

花纹则龙凤麒麟,吉祥图案之外,山水、园林、人物、花鸟、走兽、虫鱼,无所不有,有取材于历史故事(图1、2),民间神话者(图3)。内容广泛,远超康、乾赏玩器。故可以通过葫芦,窥见当时之木刻艺术。

图1:官模子凤仪亭故事蝈蝈葫芦,制于晚晴,高17.5厘米,口径6.2厘米。范四瓣。方亭之前,吕布貂蝉携手而行,两情眷恋。假山外,董卓持戟来寻,怒不可遏。所图为三国故事。

图2: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制于晚晴,高17.2厘米,口径6.2厘米。《水浒传》第三十回《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叙述武松从张青、孙二娘店中出走,为避捕缉,头戴铁戒箍,颈挂人顶骨数珠,乔扮成行者模样。行至蜈蚣岭,见妖道与妇人在庵中作乐,怒而杀之。葫芦上所见,与故事情景无不吻合。范四瓣。花纹颇清晰,但又经火笔勾绘。

图3:官模子七夕图蝈蝈葫芦,制于晚晴。高11.7厘米,口径6.1厘米。范四瓣。云端织女坐机旁,地上牛郎仰首望,中隔天河,水势汹涌,波面飞鹊联翼成桥。图中景物与家喻户晓的七夕故事无不吻合。

文字则真草隶篆,四体咸备,钟鼎铭刻(图4),唐人诗篇(图5),隐语诗迷(图6)、清文辞语(图7),皆用以镌范雕模。更于器上题字、闲章印文中不时流露文人趣味,墨客情怀(图8),借知打稿绘样,乃出士人之手,非民间制品所能有。

图4:官模子钟鼎铭文蝈蝈葫芦,制于晚晴。高12厘米,口径5.2厘米。范四瓣。缠枝莲纹作地,每瓣正中范钟鼎铭文,下用篆文标明彝器名称。经张苑峰先生释读,一为申鼎铭文“宝鼎”二字,下标“申鼎”二字;二为周鸡单卣铭文,下标“鸡单卣”三字;三为商鹿钟铭文,下标“鹿钟”二字;四为秉仲鼎铭文,下标“秉仲鼎”三字。以上除一见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外,余均见嘉庆时成书之王复斋《钟鼎款识》。

图5:官模子郑审诗蝈蝈葫芦,制于道光年间或较早。高15.5厘米,口径5.5厘米。模痕八道。身瘦而底尖,范出唐郑审《酒席赋得匏瓢》五律一首:“华阁与贤开,仙瓢自远来。幽林尝伴许,陋巷亦随回。挂影怜红壁,倾心向绿杯。何曾斟酌处,不使玉山颓。”及“右录郑审诗”五字。(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下葫芦”了解更多葫芦资讯。)行草共八行,笔意流动有致,定出学人之手。所见官模子贮虫葫芦以此为最早,色已深黄,与康熙、乾隆赏玩器色泽相似,暂定为道光,有可能更早。至于其制作乃用八瓣木范,抑用九根木条拼成之木模,再用木模翻瓦范,尚待进一步研究。

图6:官模子七绝谜语蛐蛐葫芦,制于道光年间,高9.2厘米,腹径5.2厘米。范四瓣。与五言、七言诗蝈蝈葫芦当为一家所范,惜上口裁切过多,已亏翻。诗曰:“年少青青到老黄,十分拷打结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怜新撇路旁。”谜底为草鞋。象牙口框,牵牛花蛱蝶玳瑁蒙心。

图7:官模子满文天官赐福四字蝈蝈葫芦,制于道光年间,高11.8厘米,口径5.6厘米。范四瓣,每瓣两螭之间范满文。经屈六生先生读为“天官福赐”四字。满文右行,动词在名词后,故即“天官赐福”。此葫芦经东四四条三号满足金君售出,宗室永良之子绵宜世居此宅。永良府邸地安门慈慧殿,所范匏通称“慈慧殿官模子”。绵宜同、光间又在沈阳开园种植。绵宜所种葫芦有一特色,即历时百余载,色泽仍浅,宛若近年所范。此胎受三河刘之影响,控制施肥,以求糠胎,而表皮亦因未能长足,迟迟不转深黄。

图8:官模子八棱印章蝈蝈葫芦,制于晚晴,高11.6厘米,口径4.8厘米。行作八棱,范仍是四瓣。每棱图案上为暗八仙,中为印章,下为八宝。印章形状方圆不一,印文为“鸿”、“山水清音”、“因缘”、“砚田”、“墨韵”、“明月疋篱”、“山间明月”。余一模糊难辨。

至于蓄养扎嘴、油壶鲁、蛐蛐、金钟等官模子葫芦,传世不多。有“道光年制”款油壶鲁葫芦(图9),花纹文字,清晰饱满,为大量无年款官模子断代,提供可资参考资料。

图9:官模子福庆有余漱口盂式油壶鲁葫芦,制于道光年间,高8.8厘米,腹径6.8厘米。范痕难辨。花纹分上下两栏。上为馨、鲶鱼、盘肠,下为蝙蝠、卍字、寿桃,寓“福庆有余、万寿年长”之意。底足方框内楷书“道光年制”四字。按康、乾两朝禁苑所范,一律为“赏玩”款,而此改用“年制”,似足以说明乃府邸所种,为避免僭越,不得不改。衡以常理,如仍供御玩,则必然遵循前规,无需更改。

模制葫芦表面,每可见范痕四道或六道,乃用不同之模具范成。

四道痕者其范四瓣。所范先用梨木四条拼合,断面作⊕形,中心依拟定之造型挖空,阴刻花纹。所范年年可用,唯不论葫芦能否长成,每年只能用一次,故成品数量大受限制。实例如凤仪亭故事(图10、11)及双龙纹木范(图12)。

图10、11:官模子凤仪亭四瓣阴文蝈蝈葫芦木范,制于道光年间,高18.2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7.8厘米。范四瓣,被粘合成两块,穹然如屋瓦。其外髹黑漆,并彩油花卉,是已将畦中扣悬之模具,改成案头赏玩之陈设。据髹漆风格,改制年代当在清末民初,绵宜种植葫芦已停止有年矣。

图12:官模子双龙纹蝈蝈葫芦四瓣阴文木范,制于道光年间。高15.6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7.8厘米。范四瓣。已粘合成两块,内阴刻云龙纹。范外髹紫漆,彩绘云龙并用金钩描。漆工年代似早于凤仪亭。

六道痕者,制模先用梨木七条,拼成木棒,断面作形。其中心一条,上大下小,顶端留柄,以便抽出。木条先胶粘牢固,车床旋削成形。雕刻阳文花纹。随即如水泡开,束以铜箍,木模便告完成,实例如风雨归舟一具(图13)。(关注公众号“天下葫芦”阅读更多鸣虫葫芦知识。)下一步在木模外敷泥,厚约二厘米,待稍干,将木模中心一条抽出,所余六条可一一依次抽完,此时中空内有阴文花纹之泥范已具。入窑烧焙,便成瓦范,亦称砖模,用以套束葫芦幼实,秋老破范取之。用此法一模具可翻制无数瓦范,不受四瓣木范年仅一用之限制,实范匏工艺一大突破。

图13:官模子风雨归舟图蝈蝈葫芦阳文木模,制于道光年间,高29厘米,口径7.6厘米。模由梨木六条拼成,加中心可抽出者共七条。故翻成瓦范,用以套束葫芦,可见模痕六道。上端有铜箍,借以将本模套紧固定,翻瓦范时始不致移动错位,保证花纹连贯齐整。模上刻一人张伞,踡局船中。舟子撑篙,逆风而上。树木、芦荻皆向一方倾斜,写出骤雨狂风之势。按八角鼓子弟书中《风雨归舟》为脍炙人口之唱段,此用形象艺术现于葫芦之上,愈足见其为当年喜闻乐见之题材也。

官模子偶有范痕多至八道者,实例如郑审诗蝈蝈葫芦(图14)。其范何若,可能有二:一为阴文木范,由八瓣斗合;一为阳文木模,用梨木九条拼成。前者可能性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