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博采精取 2019-11-15

今天我们来到维也纳,聊聊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2.8-1950.18)。

熊彼特有点贵族身份,一生都带有老派风度。据说他见到女士,都会先微微鞠躬,然后亲吻手背。从小,他给自己定了三大目标:成为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从结果来看,起码,他实现了最后一个。

28岁,熊彼特成为奥地利最年轻的正教授,36岁成为财政部长。而他人到中年后,运气好像也用完了。从政从商失败,妻子母亲陆续去世。据说他患有抑郁症,好像症状还不轻。不过,最后还算幸运。他去了美国哈佛大学,1950年在那去世。在哈佛,他培养了萨缪尔森这样的学生,也算功德圆满。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约瑟夫·熊彼特

1、观念试验场里走出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的贡献,主要是创新理论。提到创新,你可能觉得比较前卫,怎么能和一百年前维也纳挂上钩?这是因为,当时维也纳,很神奇,本身就是观念的大试验场。

维也纳是奥匈帝国首都,犹太人很活跃。又受德语区影响,诞生很多大家。奥地利经济学派就不说了,其他领域伟人也比比皆是。比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物理学家薛定谔、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作家卡夫卡。

熊彼特的老师是庞巴维克,他是属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者。但熊彼特学成后自成一派。他第一次把创新这个概念引入了经济学。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满眼都是什么价值、地租、利润、工资这样的名词。以往的经济学家,都是想抽象出一些静态的概念,再去描述经济现象。但是,熊彼特跳出了这个静态的视角。

这一洞察,离不开时代刺激。当时,国际格局正面临新旧转换。我们知道,《国富论》出版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特征是蒸汽运用。英国拔得头筹,1851年宣布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特征是电气运用。这让德国迎头赶上,化工和电力领域超越英国。当时英国化学师,都要去德国培训。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年轻时,熊彼特去过英德游学,目睹大国竞争。他意识到,通过创新,后来者可能会弯道超车,先行者可能落伍。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破坏。

这种洞察,现在也不过时。比如iPhone,刚诞生时,主流并不都看好。流行还是诺基亚之类手机,强调通话更清晰,信号更强大等功能。

但有人看好iPhone,当时我在上海和一位德国管理教授聊。他一手拿着iPhone,一边对我说,这不是手机,而是台电脑。我心想,把手机设计成电脑,这路子对么?事实证明,iPhone成功正在于此。

苹果,直接重新定义了手机。iPhone不仅是微型电脑,而且是件欲望商品,人人都想要。就此,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新行业,顺带,还摧毁了传统手机行业。 原有巨头凋零,诺基亚破产、爱立信退出。

有点类似小说《三体》的黑暗原则,摧毁你,与你无关。熊彼特很早就领悟到这点。创新,必然是在创造中破坏,在破坏中创造。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诺基亚不能设计出iPhone?这是因为,技术不是核心。关键啊,还在对创新的理解。

创新,分为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一般人理解的创新,往往是前者。就像成功企业呢,意味着更专注核心客户和市场需求咯。所以,连续性创新做得不错,破坏性创新做得一般。恰恰只有破坏性创新,才能颠覆行业。曾经的诺基亚,是十多年行业龙头。躺在以往的成功上,注定它更多关注连续性创新。智能手机属于破坏性创新。诺基亚即使发明出来,也不会全力推广。很类似的逻辑是,下一代手机颠覆者,很可能不会来自苹果。

破坏性创新一旦成功,淘汰系统也自动启动,以往的生产技术与经济过程,都可能被摧毁。汽车淘汰马车,打火机淘汰火柴,智能手机淘汰老式手机。旧行业也许整体消失,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贷款违约。

这是创新的黑暗面,可能让人觉得可怕。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创新呢?这是因为,虽然具体公司和行业,一旦被颠覆,确实很不幸。但从整个经济层面来看,有不一样的高度。

你想,原本一潭死水的经济,通过创新,变为动态的系统。和自然界一样,经济也拥有了进化机制。淘汰旧的同时,新的正在诞生。行业的生生死死,推动经济不断更新。这种一边创造一边毁灭的特质,成为繁荣最大动力。创新,就像市场经济的基因变异,创造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多样性。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贪婪,而是创新。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2、中国的创新故事

创新有很多种。今天流行从0到1,好像从无到有才是创新。其实不少创新,只是旧元素的新组合。熊彼特认为,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投入生产体系,也能实现创新。

比如'扫一扫'功能,大家付款、购物、点餐都在用。每天有数十亿次运用。这个不起眼的功能,奠定了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领先世界。可是,里面两项技术并不新。日本在1994年发明了二维码,而身份识别技术,二战后期就有了。中国人将二者结合,放在新场景。这其实就是创新,也获得扫一扫的专利权。

新组合,不仅体现在小创新,还能体现在大创新。这些年,总有人认为中国制造很低端,需要全面改变。这种认识听起来很对,但是并不全面。

对照熊彼特理论,我们可以看不同的局面。中国制造的起步过程,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故事。开放之初,中国技术水平远低于国际。很多技术别人早有了,怎么办?引入呗,无论通过合资还是进口。有了技术,再跟中国特有的土地啊,人力啊一结合。从此,释放了巨大能量。这个过程中,生产技术与经济流程,实现了改进。中国制造,也实现了产业群升级换代,从弱小到世界前列。这就是创新。只要这个创新过程没完,中国制造还是富国强民的根本。

经济发展是什么?熊彼特认为就是创新的结果。因此,尽可能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没什么丢人。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曾这样走过。大家过去叫山寨。但更正确地讲,这就是创新,甚至是很牛的创新。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3、创新、发明家与企业家

此前的经济学,基本是静态地看经济。只有熊彼特,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动态本质。那就是,永不停息地变动与更迭。这个过程中,新技术、新流程,源源不断地诞生了。当然,经济中的胜者与败者,也不断分化。按照马克思的比喻,就是从地底下呼唤出,从未见过的庞大生产力。如同一匹野马一般奔跑。

谁在驾驭这匹野马呢?是企业家。生产要素散落世界。很自然,需要这么一类人。能在各种各样组合里,作出决策。

你可能会问,创新往往是发明,企业家是不是也是发明家?真不一定。熊彼特强调,企业家必须和发明家区分开来。发明是一回事,而使发明有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才能。

比如有人发现iPhone有十二项核心技术。这都不是新技术,发明者居然多数是美国政府。但是,这其中没有创新么?当然有,而且是层次很高的创新。通过不那么新的技术,加以整合,获得市场成功,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体现。这样一来,我们理解爱迪生这类人的伟大,就不仅仅是一个发明了电灯的人。他的成功,在于他使得电灯这样的发明,得到广泛应用。

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创新,需要快时代一步。这意味着,创新者想要得到承认,反而可能更慢。从提出新理论的角度,熊彼特也是一个创新者。他和凯恩斯,都在1883年出生,那一年刚好马克思去世。熊彼特对凯恩斯,一辈子都有瑜亮情结。两人诞辰一百周年时,福布斯杂志做了个特刊。两人都上了封面,凯恩斯面前有好几支蜡烛,熊彼特只有一支。蜡烛多少,代表了两人现实影响力。熊彼特影响不如凯恩斯,或许在于他的理论本身就太超前。这是先行者的价值,也是先行者的寂寞。

熊彼特爱书,他藏书最多在哪里?不是哈佛,不是维也纳,而是东京边上一个小城。他曾在日本一桥大学讲学。到今天,那里还设有熊彼特图书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