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历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如何?

 老刘tdrhg 2019-11-15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中央集权的职官制度,其开始成为完备的制度是在隋朝。隋文帝代周建隋后,立即废去了北周模仿《周礼》而设置的“六官”,确立三省六部制。隋时的三省,系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令、仆射,门下省的最高长官纳言,内史省的最高长官监令,皆为宰相。

唐朝历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如何?

在尚书省属下,又设吏、礼、兵、刑、户、工等部,谓之六部,每部最高长官曰尚书,总管部务。到唐朝时,三省六部制沿袭隋朝不变,只是比前更加完备。

唐朝时期三省更名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由于武德年间唐太宗曾为尚书令,所以自太宗后,尚书令只具空名而不实授。尚书省所属各部,仍各设尚书一人,另设侍郎一人或二人;中书有令二人,侍郎二人,另有专管进奉奏章和草拟制策诏命的中书舍人。

门下省最高长官为侍中,下设门下侍郎二人,另有给事中专管驳正违失。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说明了我国封建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机构进一步严密化。

唐朝历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如何?

三省六部各部门职权明确,分工负责,有效地行使国家职能。三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宰相分权制度,他们共同对皇帝和国家负责,但又各有所司,分工不同。尚书省长官有权参决军国大事,并领导各部具体贯彻执行。尚书省是唐朝中央政府里,最高和机构最庞大的管理机关。

唐朝的六部,职司明确。吏部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全国文官的选授、勛封、考课等事。户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天下田、户、钱、谷等事。

礼部有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国家礼仪、科举及学校。兵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武官任免与军事行政。刑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国家司法与重大案件的审判。工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管理全国农田水利,工程营建和工匠诸事务。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经过几百年才发展完备的,其渊源可以上溯至西汉。我国自春秋时,始有相的名称,战国时,方有丞相的名义。

唐朝历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如何?

以后又有相国、宰相之称,西汉初年丞相拥有大权。到汉哀时因相权与皇权矛盾越来越尖锐,乃采取分散相权的措施: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号称“三公”,让他们分离而政。后来三公影响皇权,至东汉光武时,皇帝又渐委任近臣,使三公成为虚设,而把权力下放给品位低微的尚书。

光武以后,尚书台逐渐代理宰相之职,曹魏时、尚书正式成为,完全独立的中央政府。尚书令成为宰相,仆射为副相。

隋朝又将尚书台,扩大为尚书省。中书之称始于曹魏,原为秘书监。由于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威胁到皇权,魏文帝曹丕,又重任接近皇帝的秘书监,并将秘书监改为中书省,逐渐中书省又成为国家政治的中枢,尚书省则成为政务执行机关。

中书省至南北朝时地位愈益显要,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机构。门下渊源于汉之侍中寺,执掌殿内往来奏事。也从魏晋开始,权力愈来愈大,北魏北齐时秉持朝政。

唐朝历史篇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渊源,对后世的影响作用如何?

我们从上述三省的渊源和发展,可以看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和完备,实是皇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逐步削夺相权的结果。分设三省的真正意图,实为皇帝避免宰相一人专擅,而收互相制约之效,三省六部制对后世起有重大作用。

首先,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三省分权,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谁也不能单独做主,最后的实际大权归到了皇帝那里。

其次,在国家政治尚清明时,这种制度尚能起到群策群力的作用。如唐太宗建立政事堂的制度,规定中书令取旨后,由政事堂召开三省长官会议,集体讨论,这样就可能做到君臣制约,避免独断独行的失误。三省六部制在我国实行了三百多年,到宋以后才逐渐废除、改变,而尚书六部制度,则相袭千年而未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