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救爹妈】系列:老人为什么爱买保健品

 tonjayen 2019-11-15

安慰剂是一个舶来词,英文是placebo。

这个词汇来源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I shall please”。

大概意思是“我会好起来的”。

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刻着这样一句话:

“医生的任务是偶尔治愈,经常减痛,总是安慰。”

(也有消息称这句话是法国现代外科手术奠基人伯安布斯·巴雷的名言)

这句话在医学界传播很广,到现在也是如此。

01

18世纪的英国名医约翰·海加斯是历史上第一位研究安慰剂效应的人。

他测试了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个叫“帕金斯拖拉机”的疗法,这个疗法看上去很吓人:

医生用长约3英寸的金属针扎患者脸部,类似我们的针灸。

声称可以治疗疼痛、炎症和风湿病。

但非常诡异的是,被扎的人还都宣称,确实治好了。

所以,当时这种“特制”金属针被以极高的价格出售。

约翰·海加斯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于是身为名医的他就尝试用牙签、刀叉或者其他东西去扎患者的脸部。

神奇的结果出现了:

不论这个名医用什么道具,患者都表示疼痛减轻了,甚至还“被治好了”。

直到1922年,这个问题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一年,葛瑞夫兹在《柳叶刀》发表了文章。

他列举了一些使用“假药”取得显着疗效的病例,并在此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安慰剂”这个词。

他认为,人体存在一种心理安慰剂效应。

哪怕是医生给患者开一些毫无药品成分的东西,患者服后都会感觉好了不少。

这种改善是真实的,可以验证的,和真药的效果是一样的。

但是,此时的安慰剂效应还只是专业圈子里探讨的内容,关于安慰剂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安慰剂效应,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这一理论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被广泛接受是二战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美国的一名军医——他的名字叫亨利·毕阙。

二战期间,美军在攻占意大利南部海滩战斗中伤亡惨重,镇痛剂吗啡很快被用完了。

哀号的伤兵被源源不断送来,无奈之下,当时的军医毕阙只好让护士给他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善意地欺骗道:

“盐水里添加了强力镇痛剂。”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疼痛被止住,伤兵们在被注射盐水后居然纷纷停止了哀号!

毕阙医生战后回到哈佛大学,开始了一系列临床试验。

195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强力的安慰剂》。

文章指出,安慰剂效应能让大约1/3的患者被治愈。

从此以后,安慰剂效应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02

我来讲一个自己身边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妈妈一坐车就晕车。

但是有一阵子,老太太还必须天天坐车进城,于是让这个朋友天天给她准备晕车药。

有一次,朋友太忙,就忘记了备药。

情急之下,他给老太太抵了一杯白开水,说药已经冲好了。

等老太太回来,朋友就去问。

结果老太太表示这个晕车药“很管用”。

他感到很惊奇,想着再试一次,结果依然如此……

时间久了,他就直接给老太太白开水。

但是奇迹出现了,每次老太太喝了白开水,都是精神抖擞地上车去了,再也不晕车了。

你看,安慰剂效应是多么的强大。

不计其数的研究证实,安慰剂的确能在身体里激发一系列的反应。

通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患者大脑,科学家发现安慰剂缓解疼痛绝不仅仅是患者的主观感受。

在很多情况下,大脑真的会释放镇痛荷尔蒙自我疗伤。

2009年美国《科学》杂志刊文指出:

当患者被告知涂抹了一种“镇痛效果很好的药膏”时,他们脊髓里和疼痛相关的活动就不那么活跃了。

所以,安慰剂的效果不只是想象的——它和真药一样,激活了大脑中的神经介质,如内啡肽和多巴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一个事情:

我们的父母之所以对保健品痴迷不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安慰剂效应,他们的身体状况确实有见好的现象。

但是这个时候,老人家自己要在心里明白,你的这种身体的改善是心理安慰剂效应,不是保健品本身的作用。

换句话说,你不吃这些保健品,吃别的营养品,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改善情况。

03

聊完“心理安慰剂效应”,我们再来探讨保健品和理财骗局大行其道的第二个原因:

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和对于死亡的恐惧。

人到老年,身体各项功能开始慢慢退化。

有许多毛病本身就是老年病,比如好忘事,比如说反应开始迟钝,比如说开始腿疼,血糖高等等。

就像一辆汽车一样,开了20年,哪怕你保养得再好,总会有各种小毛病出现了。

医学研究者在扫描人的大脑后发现:

年轻人看到可疑线索时,脑前岛区域有明显的活跃迹象。

这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社会情境中的潜在风险和陌生人的可信度。

而在同样的情境下,老年人的脑前岛区域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这就是以房养老骗局能够得以得逞的根本原因:

许多老人身体机能退化了,他们对于那些骗子从生理上很难分辨出来了,对于一些细节几乎无法把握了。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渴望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他们会主动忽视人际交往中的负面信息,天然地想要依赖别人的帮助。

可以说,这是老年人为了生存下去在社会生活中一种无奈的自我调节。

而且,人生步入老年,老人们更多接到的不是喜宴的请帖,而是往日亲密关系圈的讣告……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对于健康状况的焦虑感要强于年轻人和中年人。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我们和老人虽然是最亲的亲人,但是也各有各的思考角度:

老人不理解你的职场焦虑,你也可能不理解老人的时间焦虑。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你早晨出门的时候,手机是100%的满电,你的内心里是什么状态?

一定是放松的,惬意的。

可是到了下午一点钟,当你的手机显示电量不足10%的时候,你开始有些慌乱。

打开包寻找充电宝,结果发现,忘带了!

请问,你此刻的心情是如何的?

我敢保证,一定是焦虑的。

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可能是花钱:

看到有出租充电宝的,马上租一个,眼瞅着电量蹭蹭往往窜,心里就开始变得踏实了。

还有,开车去旅游。

到了一个荒野之地,你一看油表,只有10%的油了。

风景是顾不上看了,你会到处看有没有加油站。

好容易碰到一个乡野加油站,哪怕不是什么大牌加油站,你都会冲进去,先加上300块钱的再说。

为什么?里程焦虑综合症。

最后怎么解决的?——花钱解决的!

对于老人家来说,保健品就是那个充电宝,就是那个乡野加油站。

04

这种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死亡恐惧,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秦皇汉武贵为天子,到老了一样认怂,也很焦虑。

他们的办法也很土,也是到处花钱,也是到处让人骗。

比如说徐福就骗了秦始皇的钱,秦始皇气得血压升高,差点发了全球通缉令,最后在旅游的半路上挂了。

所以,保健品骗局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并且都是骗的大户。

听到这里,咱们当儿女的也放松一点:

过去那些太子和公主都没有办法阻挡他们的父母对于保健品的追求,

现在我们也要理解这些老人家的焦虑。

请记住,我们的老人家人生的晚年,很多时候都是处在这种电量报警、油表报警的焦虑的状态。

那么,怎么才能化解这种焦虑?

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花钱——这就有了保健品的骗局;

可是年龄大了,收入下降了,怎么办?——开始理财。

这接着就有了各种理财骗局。

这两个骗局有一点因果逻辑关系:

老人家挣钱的目的往往也是为了买保健品,为了买保健品才有了挣钱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