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数字人生6688 2019-11-15

小楠姐聊生活2019-11-10 10:15

【原文】“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一清·陈伯崖
【俗语解读】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俗语取自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所作的上面这幅对联。 这里说的“无求”,不是对学问、对事业的不求进取,不是一筹莫展的消极态度或者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低级趣味的困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无求与自强是不可分割的,这正是这句话所反映的辩证法思想。
人生在世离不开名利,但对这些“身外之物”,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定的警觉。 “无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淡泊名利的人生是可望而难及的境界。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生活境界,一种良好的心态。人人都希望快乐,都追求幸福,其实简简单单就是快乐,平平淡淡就是幸福。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切勿贪心,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无求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淡然,是一种勇气。也只有做到无求,才能知足心常惬,才会逍遥快乐!
【人生智慧】
从前,有一位农夫骑着毛驴走在路上,看见前边有位富绅骑着枣红马威风凛凛。农夫很自卑地长叹一声:“我这辈子要是能有一头枣红马该多好呀,这个小毛驴走起来也不快!”内心很不平衡。 可这位农夫回头一看,还有一位挑着担子的老汉累得汗流浃背。 见此情景,农夫恍然大悟,比前边的不足,可还比挑着担子的老汉强上百倍呢。农夫的心里便很知足,于是也很快乐。
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东西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 这个普通的故事,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常乐,是一种境界,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的事情感到满意,不苛求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接受人生的挑战。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有追求的,要怀着知足常乐的平常心态去努力。人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欲望”。 人是要有欲望的,没有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就不会有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没有对冠军的向往,就没有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 然而,人的欲望应当有个度,无论是对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能超越自身条件。 把握好“度” 的问题,首先要有平常心,凡事就能做得恰到好处,支撑心灵。能够客观地衡量自己,给自己ー个正确的定位,自己有什么能耐,能办成什么事情。当定好了人生坐标,人就不会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不会永不满足,更不会陷人现实与幻想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印度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笨人,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找寻多时,终于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对河水,他却站着不动,没有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很奇怪,就问他:“你如此的干渴,追寻了多时,现在到了河边,为什么不下去痛饮一番?”那个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干我就喝,可是这河水滔滔不绝,我是不可能喝干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围的人听了这话,不禁都大声哄笑,惊叹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笨的人。
这个故事,笨人起初“口渴找水”,后来却担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干”,所以旁边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有的人尽管不像这个笨人蠢到了这种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无几。一个人贫穷就难免想有财富,有了财富又想要有名声、地位,长寿,永无休止,也永不安宁。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还要非喝完不可。总是在“有求” 之中兜圈子,欲壑难填,永远也无法满足。 人们能够意识到欲望给人生和社会带来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节制自己,从而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想要彻底解脱,只有达到 “无求” 的境界,才不会患得患失。从做人的道理来看,人生还是潇洒一点好,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啊!
作者:石 岩 校稿:游金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