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家故事:拉赫曼尼诺夫|一曲相思情未了

 阿里山图书馆 2019-11-15

书上泛黄照片中的拉赫曼尼诺夫,是一个清瘦、留着平头、神情冷峻的人。很难想像这个身高190多公分的严肃巨人,竟能表露出超凡的温馨动容。他的音乐,能令人毫不经意的就卸下心防,热泪盈眶。对笔者而言,拉赫曼尼诺夫的「浪漫」,还更胜肖邦与李斯特;比起优雅细腻的肖邦,拉式更热情澎拜,勇于表达;比起精湛绚丽的李斯特,拉式更真诚动人、毫不做作。也许是如此,世上许多钢琴大师,从鲁宾斯坦至霍洛维兹、李希特等均不讳言,拉赫曼尼诺夫的琴艺,才是钢琴家一生所追求的完美极致。纵使奉献一生,也仅能触及拉式境界的一小部份罢。在历史上,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这个人,除了身负作曲家、指挥家重任,他还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家。

但有谁想过,拉赫曼尼诺夫也会变成杰出的电影配乐家呢?


                              ▲拉赫曼尼诺夫。


   ▲拥有16度手掌张距(38公分以上)的拉赫曼尼诺夫演奏中的双手。摄于1925年。

不可能任务—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拉赫曼尼诺夫一生共写了四首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拉一、拉二、拉三、拉四),部部充满俄罗斯的浪漫哀愁,但以第二、三号最为知名,也许少了点第一、四号协奏曲中的铁幕社会的悲愤色彩?尤其在1998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影帝等多项大奖的电影《钢琴师》(Shine)后,拉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经典。

雨果唱片 - 雨果唱片的故事
在电影《钢琴师》(Shine)之前,若非乐界人,鲜少有人知道这首曲子即是世上「最困难的钢琴曲」。十根手指要能钜细靡遗奏乐,要能甜美,要能嘶吼,要能与团抗衡,本是钢琴师的基本要件。可知,拉赫曼尼诺夫的手是世界金式记录,拥有16度手掌张距(38公分以上)的他,又哪能了解凡人的先天差距?在技术上,第三号协奏曲前所未有的挑战了钢琴技巧的极限、演奏者的耐力。除非至少10度以上的手掌张距(约手宽20公分),否则在一连串的急速八度,钢琴家肯定吃亏。而在克服种种艰难技巧后,才发现第三协奏曲真正骇人的,竟是旋律本身。从单音到多声部交织、赋格化(Fugue),从一连串万颗豆子,到一排排直立的和弦,原本简单的拉三旋律,变成难以置信的精湛。许多钢琴家视此曲为终极挑战,唯有达致拉三的超凡技巧、结构性,与艺术精神,才能真正克服钢琴。

                                          
                   ▲钢琴师于家中练琴,一旁为妻子Gillian

一曲情未了最爱《钢琴师》
在《钢琴师》,音乐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推手。《钢琴师》是依据英国钢琴家大卫.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真实故事改编。大卫自小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中学琴,为不负父亲期望,他努力学习史上最艰难的钢琴曲-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号协奏曲(在真实生活中,优秀的大卫曾在一场音乐会后,赢得作曲家本人拉赫曼尼诺夫的后台致敬)。当大卫有机会到美国深造钢琴时,父亲的强烈占有欲却阻挡大卫追求音乐的梦想。长久受到炙烈关爱与压抑的大卫,不仅与父亲正面冲突,也开始患有精神病征兆。在另一次机会中,大卫毅然决定到英国皇家学院习琴,与父亲决裂,却在一次演出后,大卫倒在台上,从此发疯。有几年的时间,大卫游移于疗养院中,忘了自我不凡,成为整天喃喃自语的智障。直到愿意付出真心的Karen出现(后来成为大卫妻子),才让大卫对音乐重拾记忆。在年近半百的他,终于回到舞台演奏,重新体会人生与音乐的喜乐。

    
                           ▲《战地琴人》海报。

导演巧心思一曲三段式
从以上故事不难发现,《钢琴师》的真正灵魂其实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协奏曲。除了音乐好听,它更主宰整部电影的走向,这是剧中无一角色所能掌控的。在电影一开始,大卫日已继夜的练琴,但却甘之如饴地履行他的使命以及父亲的期望;因此,拉三在此仅象征一首不朽的艺术作品,令人欲征服的音乐目标。当悲剧开始时(主角和父亲决裂、发疯、压抑的心、无法得到的认同),拉三便成为一种梦魇,扼杀大卫的刽子手。而后在几个场景中,导演还特别放大,重复几段拉三的艰钜音乐,暗喻它是压在大卫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幸好,视频中的亲子戏(拉三第一乐章中温暖甜美的钢琴独奏),替拉三悲剧色彩稍为扳回几分感人。片尾,当第三号协奏曲再度响起时,观众看到的大卫已从悲伤中走出,成为独立健全的新钢琴家。而此时的拉三满是幸福洋溢、凯旋归来(此配乐手法不禁令人想起另一部也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金奖电影《战地琴人》(The Pianist),以一首肖邦的华丽波兰舞曲为悲剧划下希望,为勇敢逃生的钢琴家致敬)。在技术和艺术性上,导演以一曲连接故事的手法,实为高明。世上哪首曲子更能一语道尽人生的戏剧演变、起承转合?恐怕非拉三不可!

            
                    ▲【似曾相识】一见锺情的凄美爱情

爱情曾相识一去不复返
若说拉三叙述人生的大起大落,那《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浪漫慢板,即是凄美爱情的最佳见证了!《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是在1980年代最轰动的爱情电影,其知名度可不输《铁达尼号》。这部时空铺陈的电影,令人想起梁祝、牛郎织女般的凄美情节。一名成功的剧作家Richard《超人》系列,克里斯托弗李维(ChristopherReeve主演)的庆功宴上,遇见一位老妇拿着怀表,要他回到她身边。几年后,Richard在一家旅馆看到一张1912年拍摄的美女照,而这照片竟然就是老妇年轻时的模样。为解开这谜题,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1912年,爱上了美女,也是当时的知名女演员Elise。两人一见钟情,不顾经纪人的反对,他俩决心携手一生。某天早晨,Richard不小心口袋掏出来自未来的1967年钱币,一瞬间时空抽离,回到现在,而再也无法重返过去,Richard最后郁郁寡欢,在电影结尾后病死,终于得以在天堂与Elise重逢。

                                   本文节录自《MUZIK古典乐刊》No.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