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街头摄影来说,城市就是一个大舞台,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剧情节。摄影师要做的就是: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间,选择特定的角度,以特定的距离,使用最合适的技术手法将这个画面凝固下来。这句话里的四个”特定“,便是这次要分享的“场景营造”所涉及的内容。 开始这次的分享前,重申两点: 1,我的文章均是假设你有相机并能手动设定,若你是用手机摄影的话有些方法会不适用。 2,街头摄影最重要的不是考究的光线,严谨的构图,更不是昂贵的器材,而是故事性和戏剧性。 请先将以上两点放在心里再往下看比较不会觉得离题或失望。 【如何进行场景营造】 我们在街头行走,在某个瞬间,一幅精彩的画面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只有立刻找好角度,拿起相机拍下来这唯一的选择。不过,即便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并准备拍摄,但不少画面的场景依然被突发的事件给限定了,街头摄影似乎并没有给摄影师什么选择的余地,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很多人觉得,街头摄影的拍摄大多凭借偶然或巧合,但是如果你经常拍摄的话,直觉会告诉你,某些场景是容易出好片的,你所要做的就是等待主角登场。 在营造场景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环境画面或光照角度的配合。比如环境和光照角度能否能产生有趣的效果,环境的色彩或光影是否有助于营造画面感,广告内容或文字标识是否可以被利用和路人相结合等等内容。 2019年8月,王府中环南门 街头的环境是立体的,对于场景的搜寻和思考要尽量跳脱出来。当你用某个通常的角度观看某个街角时,若不能形成有价值的画面,这是不妨换个角度和切入点去观察,或许会产生有趣的变化。 2018年9月,潘家园桥 街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光线。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以及天气,季节带来的光线角度和强弱的变化,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一些有特定的场景,可以尝试在不同时间造访,体会不同光线对于场景塑造的影响。 2016年,颐和园,冬至 每一座城市中都有几个地方,汇聚着众多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场景。对于这些地方,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去探索和拍摄,不仅可以熟悉这个地方的拍摄环境,而且可以锻炼对场景的把握,提高在陌生街道迅速发现场景,及时捕捉画面的能力。 2018年8月,后海,老炮儿 【运用摄影加法,增强场景带入感】 我们对于场景的捕捉、探索和分析,无非是为了在场景中加入完善画面的关键元素,与场景产生互动,碰撞出火花,增强画面带入感,这就是街头摄影中的加法。 例如,在建筑空间或环境的关键位置加入行人,可以强化空间感,在光照强烈的背景前加入有明显轮廓特征的剪影,加入的元素可以是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使车辆甚至是孩子手上的一个气球,关键在于让画面的主角和场景之间产生互动和关联。 2016年11月,杨梅竹斜街,回家吃饭。 2017年6月,国贸,双子座。 2018年2月,通惠河,跌落的梦想。 一个场景配合不同的加法,可以收获不同的画面风格。比如下图加入的人物,正在与朋友挥手告别,而用错位拍摄的方法,却把一个普通地告别拍出了另一层意思。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可以注意尝试添加不同的主角,他们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以便后期优中选优,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从而发现画面带给观众更多的可能性。 2015年6月,光华路,再见,牛市。 在摄影中,加法是加入关键元素,画龙点睛,减法是去掉无关元素,提炼画面;加法是构成,减法是抽离;加法和减法并不矛盾,它们不是拍摄的标准,而仅仅是思路。 関 于 作 者 北京土著 | 人文紀實攝影師 | 專欄作者 光明圖片社 | 中新社 | 中國新聞圖片網 簽約攝影師 寧 影 紀 影像 | 珍藏 | 點滴 | 歲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