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茂林之家 2019-11-16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 文 | 鸿学院院办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但你注意到没有,其他古文明都是直接称“古XX”,唯独中国是“古代”。这是因为其他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不曾间断的古老文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以农业种植为主,并开始饲养家畜。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并知道了使用铁器;在制陶技术方面,有了白陶和釉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共同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合理地安排了灌溉、分洪和排沙的关系,堪称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也空前活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不过,虽然现在统称为“中华文明”,但其实忽略了其内部构成。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留下的传统印象是,中国文化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而其他文明相对于华夏文明来说,是次一等的或者是边缘化的。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这种熏陶,留下了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通过系统性地研究中国南方文化,可以发现这种观念是站不住脚的。

中华文明的形成绝不是以某一个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而是由多元地区中心共同形成的。如果寻找中华文明的起源点,应该把时钟设定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即距今1万年到4000、5000年前的这段时间,这几千年时间是孕育中华文明几大中心的最重要时刻,我们要到那个时刻中去寻找构成中华文明的几种地区文化各自的特点。

那个时代的中国大地,至少分成三个重要的文化集团,呈三足鼎立的态势。中原地带以灿烂的仰韶文化为中心,位于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一带,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另一个重要文明中心是楚文化,以湖南、湖北、四川东部为中心,非常有战斗力和活力。此外,长江下游以良渚文化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圈,再加上山东海岱文化圈,可以统称为东夷集团。这三股势力在这个时期彼此斗争,相互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雏形。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国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比如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超强,哪怕是入侵中原的外族,最终也会被同化,融合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就连向来以信仰坚定而闻名的犹太人,到了中国也能被淳朴慵懒的中国农民同化。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也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汉字居功至伟,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构字法和功能性使其拥有可持续进化的优势,让各个方言区的人们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不过,我们过去往往仅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却总是忽略了一个更加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环境。就像鱼意识不到水的存在,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也是日用而不知,总是有意无意地轻视甚至无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比如地球南北半球20°~30°的纬度带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该纬度的北非、阿拉伯半岛、伊朗、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是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然而处于相同纬度带的中国南方地区却是另外一番气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这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也为现代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试问如果整个中国南方都是沙漠戈壁,那能养活多少人口?中国还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吗?还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吗?答案不言自明。毫无疑问,和同纬度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幸运的,但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南方何以逃脱了沙漠化的命运?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再比如全世界都有关于海侵与“大洪水”的传说,全球已知的大洪水故事多达600多个,中国有大禹治水,国际上著名的还有《圣经》诺亚方舟、印度大洪水、印第安大洪水等故事。这么多相同题材的传说故事,不可能只是巧合,必然是因为全世界的人们都有相同的经历,才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集体记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都拥有这种共同经历呢?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生命孕育于生物的躯壳之内,文明则创生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文明腔体”。古往今来,人们的一切活动既受到文明腔体的保护,也被其所制约。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也在不断改造自身的文明腔体,形成更优良的生存环境,从而能够组织更复杂的经济活动,以更高的效率从自然界获取能量与物质。

中国的山脉、高原、沙漠、丘陵、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构成了文明腔体的骨干,提供了中华文化持续进化的历史舞台;气候变化、海进海退、河流改道、旱涝交替、火山地震刺激了文明基因的不断突变,使中华文化具备了更强大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东方文艺复兴的起点在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诞生与进化所依存的“文明腔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们研究自然环境不是为了纸上谈兵,而是因为只有回溯中华文明的起源,探寻文化资本的基因,才能把握当今中国各地区经济活力的脉动,看清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的总趋势。

什么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

为此我们要系统性展开对中国各地区的研究,文明腔体的框架将始终是一条隐性的主线逻辑,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将被融入其中,成为经济活动、贸易发展、技术进步、文化艺术、政治结构的基本底色。

在鸿学院核心课《东方文艺复兴(一)文明腔体》当中,宋老师深入浅出、详细透彻地讲解了文明腔体的基本骨干:山脉、海洋、气候。

理解山脉形成的机理,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历史上各地区的天然屏障、经济资源、交通条件等要素,把握地区发展的基本规律。

理解海洋变迁的历史,能让我们认识到沿海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治水对中国政治结构和经济模式的跨时空影响力。

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特别是抓住青藏高原这个“制高点”,能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上诸文化兴衰的深层动因,还有当今西北生态改善的全局性意义,全球变暖对未来中国的深刻影响等。

我们要全面、客观和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进化路径的基础,就必须建立文明腔体的框架,这是把握当今中国各地区经济活力脉动、看清未来全球经济版图总趋势的根本前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