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庆友尊者 2019-11-16

我国的书法文化起源于上古,成型于西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规范的说,我国的书法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四个大的书法体系,即篆书、隶书、草书和楷书。行书,因为自古以来就深受书家欢迎,其实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影响广大,所以也普遍认可行书是一个独立的书体门类。

但是,中国的书法文化在三千多年、乃至更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在四个书法体系中还可细分为多种变体,在四大体系以外,也有许多过渡的书体,细分还有很多种类和叫法,下面列举36个,相信您看了也会耳目一新。


篆书

篆书,狭义上讲,就是指籀文和小篆。

广义上讲,是指甲骨文之后、隶书之前的所有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小篆以及缪篆等。

关于篆书的“篆”字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意思是说,篆就是传的意思,即传播写字的道理和规律,进而推及到无穷无尽的事物中。这当然有些玄妙,让谁看了都是一头雾水了。但《说文解字》就说的比较明白:“篆”从“竹”、“彖”声,是形声字。《说文·竹部》说:“篆,引书。”“引”字是开弓,也有拉长的意思。“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这也很符合篆书的外观特征,一般的篆书笔画都拉得很开张。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一般认为,自周宣王太史籀作《史籀篇》,汉人称为“大篆”,其后列国分治,各国也出现了不同的文字,到了秦代已经形成的“秦书八体”都属于篆书。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小篆有是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后,由丞相李斯归纳整理出的一种统一、标准、规范的官方字体,当时也称为“秦篆”。

中国著名文化泰斗郭沫惹老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认为:篆书之名始于汉代,秦以前所未有。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施于徒隶的书谓之隶书,施于官掾的书便谓之篆书。篆者掾也,掾者官也。郭老这段话里所谓隶书就是“徒隶之书”,说的是隶书的发明者程邈,因得罪始皇帝而入狱,隶书是他在服刑期间发明的;而”掾者官也“是因为汉代官制大抵延续了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称为掾属,外官则有诸曹掾史,都是负责文书管理的小官。因此,说篆书就是掾书、就是官方文书。


甲骨文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甲骨文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证实,甲骨文产生于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100年,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文字之根、中国书法之源、篆书书法之祖。

甲骨文是指殷商时期王室占卜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由于这种文字的主要载体是龟甲和兽骨,所以被称为甲骨文。又因为,甲骨文主要用来记录王室占卜内容,所以,也称为”卜辞“。另外,甲骨文还被称为”殷虚文字“,则是因为甲骨文曾经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即”殷虚“。

甲骨文虽然还是具有很浓重的象形特征,但在表形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表意,而且文字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可以称为”文“了。

从我国目前出土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来看,甲骨文大多用刀刻成,少数用笔墨写就,有的是刻后填朱,多数只刻不填。甲骨文字规整美观,笔法(刀法)方圆并用,古朴稚拙而又变化多姿。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说: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纯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其悬针垂韭之笔致,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甲骨文的书法按风格可分为五期:

  1. 盘庚至武丁期,书风雄浑。
  2. 祖庚、祖甲之世,书体工整凝重。
  3. 庶辛、康丁之世,书风颓靡草率。
  4. 武乙、文丁之世,书风粗矿,劲峭多姿。
  5. 帝乙、帝辛之世,文字规整,一丝不苟。

金文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毛公鼎及其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我们常说的书法要有些”金石“气息,这个”金“就是指金文。“金文”这一名称是20世纪初文字学家确定的,此前有大篆、箱文、钟鼎文等称呼。

青铜器起源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种类有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兵器。金文的内容多为当时祀典、锡命、田猎、征伐、契约等记录,故又为研究上古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金器上的文字大都不多,甚至仅一二字,最长为《毛公鼎》,凡32行共491字。东周后,简策盛行,宗周金文就接近尾声了。

相对于小篆,金文称为“大篆”。因为据说是周宣王太史箱著大篆15篇,所以它又被称为“箱文”。又因为它是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便又被称为“钟鼎文”。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小篆以前、甲骨文以后的篆书,最规范、字数最多的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古时称为“金”,所以金文是大篆最有代表性的名称。

殷商的金文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商末始有较长的纪年的铭文。周初铭文笔画中间粗重、两头尖锋,或有明显的捺刀形。西周后期,笔画粗细均匀而两头浑圆。春秋中期以后,笔画变细而字体加长。


石鼓文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石鼓及其铭文

石鼓文是指战国秦转让时期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内容多是记秦国国君的游猎活动,也有学者指出石鼓文是先秦史诗。

《石鼓文》书体为大篆体,已经摆脱象形图画的痕迹,其书法高古劲健,有如馁铁,字形婉润端庄,笔画凝重浑圆,历代书家均奉为圭臬。

石鼓文虽然属于大篆范畴,但其特点已经带有小篆的明显特征,”大抵左右均一,稍涉每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作,也是小篆文字的源头。


小篆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泰山刻石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的篆书。系秦统一文字以后的规范化了的新书体,也称“秦篆”。

小篆较之大篆有所简化,字型更加规则端庄,为秦统一文字后由李斯首创,代表作主要有《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飛台刻石》等,唐李阳冰、五代徐错、清邓石如都是小篆名家。


汉篆

汉篆是汉代篆书的总称,属于小篆范畴。只所以将汉篆单独列出一个门类,是因为汉代是从秦过渡而来,当时篆书还是很盛行的一种主要官方书体和金石铭文书体。

汉篆同秦篆不相同,它的形体近方,宽博大气,在风格上不似秦篆舒展伸张。


唐篆

唐篆是唐代书家所写的篆书。有大、小篆多种。小篆以李阳冰为代表,我们现在临摹李阳冰的小篆书法多是《千字文》,很有李斯小篆的韵味。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李阳冰《千字文》


玉箸篆

玉箸篆其实是小篆的一个别称,因其笔画圆润劲健如玉著而得名。清陈遭《摹印述》:“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箸',篆书正宗也。”明甘码《印章集说》:“玉著,即李斯小篆。”


铁线篆

铁线篆也是小篆的一个种类,因其笔画细如线而劲如铁而得名。“铁线篆”和玉筹篆的用笔相似,只是玉答篆较粗,铁线篆较细。


古篆

古篆有两义:一是指上古文字;一泛指古代篆书。狭义的古篆应该就是小篆以前的大篆。


古文

古文就是指古代的文字。关于“古文”有三种说法:

一、从文字学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泉文和小篆等,称为“古文”系统。与秦、汉之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

二、指殷、周及更前的上古文字。秦创小篆、焚先世典籍,而古文遭毁,汉代重新整理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录“古文”510字。

三、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草篆

草篆就是急速草草写就的篆书,有省简结构、纠连笔画的特点。

清严可均《说文翼序》:“草篆原于古箱,似篆似隶,如古器文之联绵纠结者是。”有此特征者皆可以认为是“草篆”。第一次隶变之前的简牘书就属于草篆。


隶书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曹全碑》拓片局部

隶书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是由篆书经过第一次隶变过渡而来,是书法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戌,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这个说法里涉及隶书的”隶“字,但隶书之所以叫隶书,可能还是因为它的创造者程邈当时为秦始皇的囚徒而得名。

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隶书又称佐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等。往后又有秦隶、汉隶、古隶、八分、飞白、散隶之分。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后始被楷书所替代,仅用于书法。

说起“汉隶”又有二义:一、泛称,西、东两汉隶书的统称;二专指东汉隶书成熟期的带有明显波碟的隶书,与秦、西汉隶书初期的风格不同。

汉隶名碑甚多,最佳者当推《礼器碑》《华山碑》《乙英碑》《孔宙碑》《石门颂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衡方碑》《西峡颂碑》,等等。其书或端庄凝重,或雄浑跌岩,或典雅携秀,皆为后代临摹之佳作。近代又发现大量竹简,其书自然流丽,弥足珍贵。因为汉代是隶书的黄金时代,所以人们学习隶书都从汉隶入手。


古隶

古隶是与今隶对称的名称,包括秦隶和东汉以前的汉隶。

古隶的特点是明显带有篆书的痕迹,笔画线条粗细均等,没有出现波磔笔画。


秦隶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秦隶

秦隶是秦代的隶书,亦名“秦分”,与汉隶对称。其字带有浓重的篆书意味,笔画平整无波碟。

秦隶属于古隶。


今文

今文是汉代对隶书的别称。清包世臣《艺舟双條·历下笔谭》:“秦避作隶书,汉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后来,东汉以后的隶书被称为”今隶“大概与这个称谓有一定关联。


楷隶

楷隶是指隶书中规整有法度者,与草隶对称。

楷隶有两种解释:一是书写规整的隶书,楷即”言有法度,可为楷模“的意思;二是“用楷书笔法写隶书。但我认为应该以第一种为宜,因为用楷法写隶书有时是病笔。


草隶

草隶是与楷隶对称的概念,即混合草、行、章草的隶书体,具有草书笔画省简和纠连的特点,但区别于成熟的严格的章草和今草。

秦汉时期的简牘书多是草隶。


八分

八分是成熟时期的隶书书体,主要是指东汉以后的汉隶,也称“分隶”、“分书”。其主要特点是长横笔画的”一波三折“。


魏隶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据说是曹操的书法

魏隶指曹魏时的隶书,用笔承汉隶,而用笔与结字有变化。

魏隶的特点趋向于方整,缺乏汉隶蕴藉、雄厚之致。


晋隶

晋隶就是晋代的隶书,实已由隶入楷,也就是前边说的楷隶的第二种解释。

明张绅《法书通释》云:“自钟脲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元吾邱衍《字源七辨》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至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易晓矣。”

晋隶传世作品有《邪休碑》《孙夫人碑》《暴宝子碑》等晋碑。


楷书

楷书汉字主要书体之一。原称“今隶”、“正书”、”真书“。关于“楷书”的概念有两个含义:

一、指具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书。唐张怀灌《书断》卷上:“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二、指真书。

楷书产生于汉末,由隶书省改波碟、增加钩撇捺而成。至三国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分化全不同年两种书体,这也就是书法文化史上的第二次重大隶变。

我们现在崇尚的楷书主要是唐楷,以欧、颜、柳、赵四大家为主要代表,而小楷则仍以”二王“作品为主。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正书

正书即“真书”,也是楷书的别称。

六朝时期是真书的发展时期,摩崖、造像姿态百变,精品迭出,尤以《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暴宝子碑》《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最为著名。至唐,楷书大盛,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偎、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辈出,书法各具风貌,蔚为大观。其中颜真卿又变古法,雄健独出,后世很多人学他。


大楷

大楷就是楷书大字。极大者称“榜书”“擘窠书”,一般数寸以下大字称“大楷”。大楷常用来作为书法基本练习。


中楷

中楷指一寸见方的楷书,比大楷小,比小楷大。


小楷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王羲之《黄庭经》

小楷指楷书小字,普通小楷如小指甲大小,更小的称为”蝇头小楷“。小楷的写法不能赞同于大楷和中楷的缩小,其笔法有特定之处。


魏碑

魏碑是盛行于北魏时期的一种书体,应该隶属于楷书范畴。因其多镌刻于碑碣、墓志、摩崖、造像、题记等石刻之上,故称为”北碑体“。

我认为,魏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书体,在书法文化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草书

草书也是汉字的主要书体。

从广义讲,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书,诸如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宣和书谱·草书叙论》:“草篇之所自,议者纷如,或以为‘稿草'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中草味之作,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宋张拭《南轩集》:“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杠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

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如章草、今草、狂草。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便迅速,但不易识别。


大草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张旭草书

大草是与“小草”对称的概念,指今草中字形体势较大、笔画更省简、风格更纵横奔放。


小草

小草是与“大草”对称的概念,也称为“今草”。

小草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牵丝连缀,书写简约方便。东晋王羲之善于书写小草,独成体系。唐代张怀瑾《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菜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碟,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我国最早的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


狂草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毛泽东主席书法

狂草其实就是大草,但这样称谓更能体现其恣肆豪放的特点。

“狂草”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奔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毛泽东主席是近代狂草书法大家,他的草书出处怀素笔意,却独成一体,世称”毛体“。


标准草书

标准草书是一个近代概念,由民国时期于右任主持创造,但因为时势原因而胎死腹中。

于右任为近代草书大家,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书社,集合海内专家,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制定“标准草书”。于氏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标准草书又称第四种草书。


行书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汉字书体,也是最为常用的书体之一。唐张怀瓘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依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适圆,乃楷隶之捷也。”

行书可分为两种,清刘熙载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晋代的王、谢、郝、庚诸子,唐代欧、虞、褚、薛,五代杨凝式、李建中,宋代苏、黄、米、蔡等皆为行书大家。而王羲之《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行书第一。


行押书

行押书是行书的早期称呼。押,署也,是古代人用来签名画押时写的字,因为比较随意,所以有行书的韵味。


行狎书

行狎书即“行押书”,“狎”字应该是”押“字的讹写。


符信书

符信书其实是一种”密码“书体。战国时期六国为防止自己的战时文书泄密,各以汉字异体为符信传递信息,这时的六国文字称为符信书。


刻符书

刻符书即符信书,是专用于符信上的篆书,“秦书八体”之一。符,古代取信之物,一般一分为二,对方手里的符只有同自己的符上文字对起来,才能相信。


摹印篆

摹印篆是秦代用于印章的一种篆书。一般在刻印之前,先就印之大小、字之多少、笔画之繁简、位置之疏密加以揣摩,故名。从存世秦印实物来看,其形体略方,笔画平直,与小篆有同有异。


署书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署书也秦书八体之一。是古代题匾额等用的书体。署有两义:一、《说文解字·册部》:“匾,署也。”古之“榜”就是后世之匾额,名曰“署”。二、《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亦曰'署'。”署书后世不局限于篆书,隶、楷、行、草诸体无一不可。


题署

题署有两个含义:一、即“署书”。二、以为署书专指篆书而后世匾额题榜各体皆用,故题榜也称为“题署”。


擘窠书

擘窠书一般指楷书大字,对“擘窠”的解释有两种:一、明朱履贞《书学捷要》:“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大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拨镫',大笔、大书用'擘窠'。然把握提斗大笔,用擘窠仍须双钩,用名指揭笔,不可五指齐握。”这就是说,擘窠原义为虎口,引申为执大笔之法,再引申为大字的代称。


榜书

榜书也是指大字,亦称“署书”、“题榜书”。榜,古称“署”,即宫殿圆额或门额;又指告示,张榜皆用大字,故称“榜”。凡数寸至逗丈字皆可谓“榜书”,并非一定书于匾额。


殳书

殳书是秦书八体之一。古代”殳“是”武“的意思,故殳书为专铭于兵器之上的书体,近世出土实物资料很多。


飞白

飞白是指墨笔的笔画中夹有丝白,原指一种笔法,但有些书家专门写飞白,便独成一体,叫做”飞白体“。现代书家很多喜欢在书法作品中用飞白,作为一种重要章法手段。


台阁体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沈度书法

台阁体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所谓“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朝廷官府的代称。清人多称台阁体为“馆阁体”,其义基本相同。

现代流行书风下,很多人批评台阁体,但我却一直认为台阁体需要有很扎实的书法基本功才能写,不是那些丑怪书法家所能写的了的。


经生书

经生书是抄写佛经的人所用之书体。唐代的佛教信徒往往请“经生”代为抄写佛经,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十《续书断下》:“唐世写类可嘉,绍宗者犹屈为僧书,则写经者亦多士人笔尔。”清钱泳《展园丛话·书学·唐人书》:“即如经生书中,有近虞、褚者,有近颜、徐者,观其用笔用墨,返非宋人所能及。”


【方圆居文化】结语:

中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书体不至真草隶篆,还有36种称谓

方圆居主人作品

1、书法的门类很多,也很复杂。有时我们评判一件书法作品好坏,往往看其有没有古人出处,也许我们看不懂的,正是我们没有见到的书法类别,不能过早下结论;

2、隶书忌讳使用楷法,”楷隶“的概念颠覆了我的习惯认知,所以也不能批评那些在隶书中使用了楷法的书家不规范,比如前中书协主席张海的”楷隶“;

3、馆阁体很美。如果不是为了追求在各类书展获奖,初学书法、尤其是儿童学习书法应该从馆台体入手,那样对于培养”书匠”精神大有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