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三女儿口述回忆录出版 李英男:相簿里的家国情缘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1-16

□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一本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女儿李英男撰写的回忆录《红莓花儿开》近日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李英男用一幅幅珍贵生动的老照片,深情讲述一个普通又特殊的中俄家庭波澜起伏的往事。

11月1日,李英男携新书在山东书城与读者见面,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

76岁的李英男有着令人惊讶的年轻与活力。10月31日,她在山大外语学院和俄语系的学生进行了交流,11月1日,又来到山东书城与济南读者见面。说起写作这本《红莓花儿开》的初衷,李英男说是因为自己记得高尔基的一句话——“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写下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了解老一代人走过的道路。同时今年也是我父亲诞辰120周年,这本书,也是给父亲的一个献礼”。

李英男说,父亲是湖南醴陵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原名叫丽萨·基什金娜,到中国后改名李莎,“母亲十四五岁就开始工作了,帮姥姥养家,父亲和母亲相识相恋也历经坎坷,在苏联期间,父亲还曾受到诬陷进过监狱,母亲成了他很重要的精神支撑。所以他们俩有着很强的情感基础”。

1943年8月,苏联卫国战争正经历着激战犹酣的阶段,李英男在莫斯科呱呱坠地。1944年,李英男9个月大的时候,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李英男说,“有一天我父亲突然间急急忙忙想起来,孩子都这么大了,早就出了百日了,还没给她照相呢,抱起我来就往外跑。跑到照相馆,父亲才发现我的一只小鞋掉在半路上了,所以这张照片上,我有一只脚穿着鞋子,另一只脚是光着的”。

李英男说,1946年父亲回国前,一家三口拍了一张全家福,合影上母亲却一脸忧郁,因为不知道何时能到中国和父亲团聚。“妈妈从1946年春天开始,一直在争取到中国和父亲团聚。大概是1946年9月初,哈尔滨来人了,来的是著名的将领罗荣桓和他的夫人。在这之后不久,妈妈就获得批准,带着我坐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

“国际家庭”的温馨往事

父母在苏联结婚,所以是一个跨国婚姻,家庭自然就是国际家庭,李英男说,“到哈尔滨后我又有了一个妹妹,所以在哈尔滨我们是一家四口的小家庭,但是1949年我们搬到北京后,就从一个小家庭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因为父亲在早年去苏联之前就有过几次婚姻,生了我的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我的两个哥哥一直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还有叔叔和婶婶抚养长大。两个姐姐则在父亲被共产国际招到苏联之后,由她们的妈妈带在身边。现在有了条件实现家人的会合,于是哥哥姐姐还有其他家人从1949年春到1950年初先后来到了北京”。

就这样,李英男的俄罗斯姥姥到了北京,老家湖南的奶奶也到了北京,“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其实分成中俄两个部分:以奶奶为核心的中国圈和以姥姥为核心的俄罗斯圈,围绕着这两位老人形成了既有联系又互不干扰的两个生活圈。到了用餐时间,全家人走到一起,餐厅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桌子,大家围着它坐下,采取分餐的办法吃饭”。

因为两个老人的习惯截然不同:奶奶爱吃辣椒,姥姥则根本不吃辣;姥姥爱吃奶制品,喝牛奶,奶奶就根本不吃。考虑到这些情况,只能是分开吃,中餐、俄餐分开上桌,李英男说,“可是也有一个奇怪的事情,有一次奶奶看到我姥姥喝咖啡,居然说,她也想尝一尝。尝了一口,奶奶觉得还挺不错的,后来也就跟我姥姥一样,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还赞美说,喝了咖啡觉得精神好,一上午都不发困”。

李英男说,因为母亲一开始不懂中文,也不太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还有过一些误解,“比如奶奶坐火车到北京站时,下车时由我堂哥背着,父亲见到奶奶,鞠了一躬,然后过去轻声问候了一下。母亲觉得很奇怪,要是在俄罗斯,多年不见的母子相会,一定会拥抱、亲吻、热烈地聊天。到后来母亲才理解,原来中国人的情感都是深藏在内心的”。

一个有俄罗斯情结的中国人

受母亲的影响,李英男后来走上了俄语教学之路,成为著名的教授和翻译家,在中俄友好交流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英男说,其实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时候李英男在北京上的苏联学校,说的也都是俄语,“父亲也鼓励我学好俄语,因为觉

得既然生活在中国,汉语肯定不是问题”。

后来李英男到苏联上了高中,并且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免试进入莫斯科大学的机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回到中国,“所以后来有人问我到底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我说我是一个有着俄罗斯情结的中国人”。回国后想学中文,“就到北大的汉语补习班学习了一年,那一年对我的影响很大,但也让我明白,中文博大精深,我很难比别人强”,所以最后,李英男考上了北外的西班牙语专业,毕业后,因为俄语师资力量匮乏,就教起了俄语。

回忆往事,李英男觉得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父亲是我们家的精神核心,我在苏联读完高中决定回国时,就得到了父亲的很大支持。另外父亲的视野也很宽广。小时候我受母亲的影响,喜欢看俄罗斯文学作品,但父亲喜欢哲学,关注国际形势,他也经常跟我分享他对哲学问题和国际形势的看法,这些分享对提升我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在俄语教学并担任大量口译工作之外,李英男还做了众多翻译工作,把《牡丹亭》翻译成俄语,就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当时我知道俄罗斯还没有完整的《牡丹亭》,就决定把这部中国传统经典翻译过去,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人物档案】

李英男 著名教授、翻译家。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北外俄语中心主任。2003—2007年担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2002年至今担任中俄友好协会常务理事、顾问。2018年9月获俄罗斯外交部国际合作署“友谊与合作”荣誉奖章,2019年6月荣获“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