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孟郊,你不该只知道《游子吟》

 qiangk4kzk8us4 2019-11-16

公元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已进入知天命的孟郊,成全了自己的孝道——接母赴任。与四年前相比,孟郊少了一份意气风发,少了一份春风得意。因为四年前,孟郊蟾宫折桂,考中进士。虽然年龄不小了,但在“三十少进士”的唐代科举制下,孟郊还算年轻。

这四年,我们不知道孟郊经历了什么,但我们知道的是,孟郊的事与愿违。

关于孟郊的记述,流传史料确实不多。不过从现有的记载中,我们能知道,孟郊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他所处的年代,正值兵荒马乱。安史之乱遗留下来的创痛,不时刺激着大唐帝国的敏感神经。勾心斗角每天都在上演,地方叛乱也是时隐时现。年轻的孟郊,正游荡在河南一带。当时的河南地区,诸藩镇与朝廷激战正酣。孟郊不会缄默不语,而是毅然发声: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輈。河南又起兵,清浊俱锁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飗。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

——《杀气不在边》

此时的孟郊,幻想自己是荡涤天下尘埃的侠士,愿力保江山稳固,百姓安乐。但当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唯一能做的,就是沉浮于宦海之中,再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科举,是唯一的出路。

公元791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七年,四十一岁的孟郊开始了科举考试之路。但两次冲击均以失利告终。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孟郊的骄傲之心受到挫折。也正是在长安的这段岁月,他领略了不同于河南的疾苦,发出了嘲讽的呼声: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长安早春》

虽然嘲讽了朱门贵族的奢靡,但孟郊的自卑,也不言而喻。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布衣,凭什么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抱负,在权贵面前,一文不值。

但孟郊没有辜负名字里的自命不凡,第三次向科举发起冲击。这一次,上天垂青了孟郊。在发榜之日,孟郊的天亮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在旁人看来,孟郊有些“气度窘促”。但当为自己的理想迈出坚实的一步之后,便不必再有矫揉造作的姿态。孟郊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如孩子般开心的心情。此刻,这是一个四十六岁的大男孩儿,一个能流露自己真感情的大男孩儿。

就在孟郊认为自己即将能依靠才华成为进身之阶,实现梦想的时候,孟郊的事与愿违出现了。朝廷只是分给他一个小小的溧阳县尉,与他的设想大相径庭。这就出现了咱们开篇描述的情况。

对于怀才不遇的孟郊,韩愈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到: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

知心的韩愈,看出了孟郊的“不释然”,希望他的话能宽慰孟郊。但孟郊辜负了好友的一番心意,上任之后,终日行吟放浪,不务公务。

饶虽如此,孟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将母亲接来任上,愿她颐养天年。也在这时,他才将自己最温柔的地方,化为诗篇,流传开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不管成就如何,孩子毕竟还是孩子。

孟郊,一直在像一个孩子一样活着。

只不过,他并没有发觉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