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咖醉文化 中国人对于两种东西是极为的看重的,一种是升官发财,一种就是修身养性。升官发财是中国人的功利追求,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生活,就必须走人生的捷径,而所谓的捷径并不是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是说一种快捷的通道。 官场和商场便是人生成功的快捷通道,只要能够在这上面有所成就,那么人生就自然能够青云直上。但是在这种功利性的追求之外,中国人还不会迷失了自己,更注重讲究的还是修身养性。 关于修身养性,中国文化中有很多阐述,但是大多数的阐述都是生硬晦涩的,而在民间的俗语文化中,一些轻快直白的劝诫,更能够让人们在莞尔一笑后,得到一些教育。 就比如民间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三十发福,棺材当屋”。三十岁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孔子在论述人生的阶段时,把三十岁叫做“而立之年”,所谓的“而立”并不是站起来的意思。 而是指人生的一个状态,就是说一个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应该能做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这样的独立是这个年轻所要达成的成果。但是在三十岁的年轻,又是人生的壮年,事业也是正处在上升期的阶段。 古人劝诫说这个年龄最为重要的就是警惕身体的发福,如果身体发福了,那就相当于每天在棺材中居住一样。这样的话听起来会让很多人不寒而栗,人到三十也就是步入中年的时候,为什么发福就成了生死之事呢? 古人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古代社会,人均寿命并不长,一般来说二十五岁以后就已经是时日无多了。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话嗤之以鼻,在人们的印象中,认识到的古人虽然也有很早就去世的,但是大多数都还是高寿,活到七八十岁都不在话下。 但是这样的印象不过就是人们的刻板印象而已,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有所成就的,而在古代的农耕社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不论是文是武,他们至少都需要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而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中国古代就已经不是普通的人家。 也许在我们看来,随便一个古代人只要寒窗苦读十年,就能够有机会高中榜首,可是却不知道,能够有机会苦读的人家,都不会是寒窗,因为一般的人家,孩子早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被视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经济能力和口粮去支持孩子读书十年呢? 在没有义务教育的古代,能够走向求学道路的,家境都是殷实的,而能够从求学这条路上杀出来,做到大官的,这样的人家至少已经积累了几代人的富贵。所以根据“幸存者偏差”,我们就会觉得古人的寿命和现代人也相差无几,很多人也是活到了胡须发白的年龄。但是其实古代的人均寿命就只有区区三四十岁而已。 正是因为三十岁就已经是古人的高危年龄,所以古人才会警惕在这个年龄身体发福。根据现代的科学理论,我们就已经知道身体肥胖会让我们增加很多潜在的发病率,何况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来说。 如果有什么高血压心脏病,那根本就得不到什么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就只能是时日无多了。古人对于三十岁的发福,根本不是基于审美的要求,而是切切实实的生死大事。 正是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再来看“三十发福,棺材当屋”这句话,就知道老祖宗可没有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这些都是有理有据的人生哲理。虽然在如今,医疗水平比起古代已经大有进步,诸如很多病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三十岁发福也不至于有什么性命之危。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健康还是第一位的,就算是没有性命之危,但是身体发福还是会导致很多的慢性病,也是我们要极力去避免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控制自己的体重,注重自己的饮食,不论是三十岁还是多少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材对我们的生活都是大有裨益。 老祖宗的俗语,虽然放到现在有一些不合时宜,但是俗语后面的人生道理 ,还是历久弥新,非常值得我们谨记,也能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更多一些兴趣,对俗语文化也要传承和保留,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宝藏。 这里是新咖醉文化,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