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9-11-16 | 阅:  转:  |  分享 
  
经典教案教研文汇[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User20
19/10/2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材分析: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落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面对废墟抱着坚定的
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孩子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颂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在激烈
的冲突和极端的情况下表现父爱,其中许多的细节为后面的文章做好了伏笔,所以选择以问题入手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生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2、有感情朗读课文。3、]
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四、教学方法:整体把握,学会提出问题。五、课时安
排:2课时六、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只因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阳光,驱走
严寒,给人带来温暖……”这段话写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生:写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亲情。读后感觉很温暖,我想起了我的妈妈。生:表现的
亲人间的感情,读后我感觉亲情真是太重要了,像一潭温暖的水。生:……师:是呀,亲情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感情,我们的身边总是围绕着浓浓的亲
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来感受这种珍贵的亲情。(二)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师:请同学们,自己迅速默读课文
,读准生字读音,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课文,重点处理字词的障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到底学习的效果如何?下面老师检查一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生:“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
……绝望……叹息……颤抖……”生:……(多指名学生读一读,重点是后进生)师:注意,什么样的地方叫“废墟”?生:建筑物倒塌的地方……
生:很破旧的地方,到处都是野草。生:……师:对,这样的地方叫“废墟”,应该怎么读呢?注意,词语也是有感情的,要读出词语的热度。生:
“废墟”(反复练习,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绝望、叹息、颤抖”等几个词语。(三)制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读课文。师:老
师今天要提出三个问题,但到底是哪三个问题,请你们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找出那三个问题,在课本上做记号,并找出答案。看一看那个同学
找得最准。(学生很兴奋,迅速的读课文,想要找出答案。)四、教师总结:师: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课文。那么,老师要提出的三个问题是
什么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学生整理思路:师:同学们,迅速读一篇课文。想一想,老师会提出哪三个问题?这
就叫:“我的心事你来猜”(教师板书)。注意,要从全文考虑,不要再词语等细枝末节纠缠。自己要找出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默
读,整理自己的思路。)(二)将错就错深理解:1、师:老师要提出的三个问题会是什么么呢?大家就来猜一猜。(学生跃跃欲试)生:老师要问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那么,你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父亲抢救自己孩子的事情。师:在什么情况下?生:在一次大地震中
。师:是很简单就救出了自己的孩子?生:费了很大劲,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师:从哪里看出是历尽千辛万苦?找出课文中的原句。生: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每人再来阻拦他……挖到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立对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师:从
这里你就看出了他历经了千辛万苦?生:是的。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直到38个小时才找到孩子。师:作者为什么写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是直接写“36”小时。生:……因为这样才能表现他坚持很长时间,很辛苦。生:因为当时他已
经“满面灰尘,双眼布满血丝,一幅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很好,看来他却是历尽了千辛万苦。谁能来读一读这一段,读出这个父亲的千辛万
苦。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每人再来阻拦他……挖到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立对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
你吗?师:要把自己的感情加进去,谁再来读?生:……师:他只是就出了自己的孩子?生:还有儿子的同学。师:(面对这个同学)现在,你能完
整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吗?生: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落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面对废墟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
8小时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孩子同学的故事。师:很好,你学会了总结主要内容的方法。不过,这不是老师要问的问题。(学生惊诧,非
常惊奇,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2、生:老师,你要问的问题是不是:父亲为什么坚信儿子还活着?而不象其他父母一样?
师:那你认为父亲为什么坚信儿子还活着?生:因为父亲对他说过:不论什么时候,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不论什么时候……生:不论是在什么情
况下,父亲和儿子总在一起。爸爸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孩子,不论儿子活着或者是是死去。师:就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既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也
是儿子对父亲的信赖。谁能读出这种感受?生:“不论在什么时候……”师:全班齐读。生:(全班学生一起读)“不论在什么时候……”师:父亲
能够救出儿子是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儿子深深的爱。那其它的父母的表现呢?生:(读)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的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的赶
来。……哭喊后,就绝望的离开了。师:在对比中我们更发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父亲能够就出自己的儿子就是一个爱的奇迹。请齐读着一句话。
生:不论在什么时候……师:很好,同学们理解得很好。可惜,这也不是我要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举手来尝试。)3
生:老师,你是不是要问:为什么说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那为什么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生:父亲了不起,因为他用了38个小时,历尽
千辛万苦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伟大的父爱。生:因为父亲又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儿子。别的父母都绝望的走了,只有他坚持了下
来。生: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当父亲发现他的时候,他冒着危险先让同学出来。师:从哪里看出冒着生命危险?生:因为消防队长告诉他,随时会
发生大爆炸,也许还发生余震。在这种情况下,能先让同学出去,太了不起了!师:看来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过,这也不是我要提出的问题
。但是,已经非常接近我要提出的问题了。4、师:课文中有一段人们认为父亲因为过度悲伤精神失常,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久经他是不是得了精神
病?(学生纷纷议论)生:是得了神经病。因为他双眼直直的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双眼直直的,不是神经病是什么?生:因
为它太挂念自己的儿子了,直直的说明他很想得到帮助,不能说明他得了神经病。生:不论谁和他说话,他都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他都听不
懂别人的话了。没有得神经病也差不多了。生:不对,因为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着我”这是父爱的表现,不是神经病的表现。师:很好
,同学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来谈自己的看法,你们确实会读书了。父亲,没有的神经病,一切不正常的表现,只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一定
要救出儿子。4、师:我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课文哪个标点用得最多?(学生读书,仔细找)生:感叹号!师:这些感叹号大都集中在什么地方?
表达了什么感情?生:在表示情况紧急的时候,或者是人们感情很激动的时候。表现了人们的激动。师:那么,你们能够把这种紧急或者激动用自己
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知名朗读)5、师:我提的第三个问题……没有了。(学生大笑)因为,他就包含在你么提出的问题中,
因此我说很接近了。(学生兴犹未尽,不太甘心)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学习,你们提出问题,虽然不是我要问的问题,但是老师引导你们一步一步深
入,一直到你们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一种深深的父爱。所以说刚才的环节就叫:“将错就错深理解”(教师板书)(三)回顾学法,总结规律:师:
我们回顾这一节课的学法。老师先让大家猜一猜老师要提出的问题,叫“我的心事你来猜”;后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论对错,老师引导大家
,深入理解,体会浓浓的父爱。这就叫“将错就错深理解”。其实,学习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需要用心感悟才行,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学习语文,读
懂文章。这就叫“学无定法实有法,用心感悟始见真。”(老师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大家齐读。生:“我的心事你来猜,将错就错深理解。学无定
法实有法,用心感悟始见真”(学生的兴奋达到了顶点,学生既为自己的收获兴奋;更是为了老师的巧妙兴奋。)五、拓展阅读师:在极端的情况下
,有着动人心魄的父爱,在平时平淡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感动的父爱呢?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老师配乐读朱自清的《背影》)师:听完
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我太感动了,父亲太伟大了。生:在父亲普通的外表下有一颗高贵的爱心。生:我想到平时要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心,他们
太了不起了。生:记得那次科学老师让我们带指甲花的种子,爸爸到花市没有买到,就到了种花的大棚还没有买到,这样一直转了一上午。那天很冷
,下着雨。回来的时候,爸爸嘴唇都冻青了。当时,我……我太感动了。(学生已经呜咽,泣不成声。课堂上传来低低的啜泣声。)师:是呀,爱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是我们没有留意。要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和亲人,让亲情永驻人间。下课!教学反思:这一节的设计借鉴了深圳后海小学赵志祥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是有所创新和突破,方法新颖,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点拨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把学法变成一首诗歌,既让学生更加佩服老师,又归纳了学法,总结了规律。不过,这样的方式形式感太强。无法在教学中大面积推广。10.26经典教案
献花(0)
+1
(本文系资深教授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