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觀·賞】碑帖名品之隸書卷——漢朝風度 | 漢 《桐柏廟碑》

 mengk4fz0yyf5h 2019-11-17

原碑出名度     ☆☆☆☆☆

藝考复现率     ☆☆☆☆☆

歷史影響力     ☆☆☆☆☆

困難程度         ★★☆☆☆

桐柏庙碑

《桐柏廟碑》也稱淮源廟碑, 立於漢延熹六年(公元163年)。該廟原址在桐柏縣西14公裏淮源廟, 到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才遷至桐柏縣城東北隅。《水經註》曰:“ ……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 碑高168厘米、寬90厘米、厚18厘米。凡16行, 滿行33字, 全文計453字。字體隸書,規整清秀。原漢碑久佚,棄於外, 經風雨剝蝕, 許多字無法辨識, 後人曾根據原碑文之意用正書摹刻壹石, 但文辭鄙拙, 錯字亦多。元至正四年書法家吳炳用隸書重新書寫碑文,其子嗣昌填摹上石,再刻之碑現立於河南省桐柏縣招待所院內。

 碑文主要是記載了當時南陽太守中山廬奴君修淮源廟的“功績”以及宣揚了人們祈求上天保佑等迷信思想, 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當地的壹些風俗習慣。此廟碑對研究漢代的建築情況和淮河發源史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释文

延熹六年正月乙酉,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張君,處正好禮,尊神敬祀。以淮出平氏,始於大復,潛行地中,見於陽口,立廟桐柏,春秋宗禜,災異告變,水旱請求。位比諸侯,聖漢所尊。受珪上帝,大常定申。郡守奉祀,礻齊潔沈祭。從郭君以業,廿餘年不復身至,遣承行事,簡略不敬,明神弗歆,災害以生。五嶽四瀆,與天合德。仲尼慎祭,常若神在。君準則大聖,親之桐柏。奉見廟祠,崎嶇逼狹。開拓神門,立闕四達。增廣壇場,飾治華蓋。高大殿宇,(缺)齊傳館。石獸表道,靈龜十四。衢廷弘敞,宮廟嵩峻。懼在祀,壹年再至。躬進三牲,執玉以沈。為民祈福,靈報。天地清和,嘉祥昭格。禽獸碩茂,草木芬芳。黎庶賴祉,民用作頌。其辭曰:泫泫淮源,聖禹所導。湯湯其逝,惟海是造。疏穢濟遠,柔順其道。弱而能強,仁而能武。不舍晝夜,明哲所取。實為四瀆,與河合矩。烈烈明府,好古之則。虔恭禮祀,不愆其德。惟前廢弛,匪躬匪力。災眚以興,陰陽以忒。陟彼高岡,臻茲廟側。肅肅其敬,靈祗降福。雍雍其和,民用悅服。穰穰其慶,年谷豐殖。望君輿駕,扶老攜息。慕君塵軌,報走忘食。懷君惠賜,思君罔極。於胥樂兮,傅於萬億。春侍祠官屬五官掾章陵劉訴,功曹史安眾劉瑗,主薄蔡陽樂茂,戶曹史宛任巽秋,五官掾新□梁懿,功曹史酈周謙,主薄安眾鄧嶷,主記史宛趙,戶曹史宛謝綜。

桐柏庙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