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1930年代的人都听的是什么样的广播

 赵太尉 2019-11-17

有机友问我20、30年代都是些什么人有收音机?也有人问我以前的人听的是什么内容的广播?我搞不清楚这文章的原作者是谁,在新浪上有“垓下断镞”发过,有豆瓣上也有“颗斗之乐”曾发过,这两人发布的时间有出入,除非这是同一个人。大家转发时如果能标注清楚出处的话,也是一份责任啊。

北纬21度收音机,2017年3月17日

如今信息传媒手段变化之快,不亚于时尚妹子换衣服。有了ipad、iphone、wifi、微信、微博等等等等,许多人已经不看电视了。至于收听广播,似乎只有老弄堂里的外公、大爷,还有孤独寂寞的“的哥”在苦守着,前卫的收藏家们早已开始搜罗老无线电了。我是听着收音机长大的,有一段时期广播电台甚至成了我的课堂。现在不看报纸,但广播还会听听,特别是手里有活的时候,接受信息用耳不用眼,确实能提高生活效率。

话说在1920年11月2日,美国的KDKA电台面向公众进行无线电播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两年以后的1923年1月23-27日,一个名叫奥斯邦的美国记者在上海广东路大来洋行楼上用100瓦电台进行广播试验,据说有近千位中外听众听到了音乐和新闻节目,新闻内容包括孙中山的一份宣言和他将于1月27日离沪赴粤的消息。孙中山对此甚为兴奋,特地表示祝贺,他说:“余切望中国人人能读或听余之宣言,今得广为宣布,被置有无线电话接收器之数百人所听闻,且远达天津及香港,诚为可惊可喜之事。吾人以统一中国为职志者,极欢迎如无线电话之大进步。此物不但可于言语上使中国与全世界密切联络,并能联络国内之各省各镇,使益加团结也。”(据1922年12月27日上海《大陆报》)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正式在沪设立广播电台,播放音乐、新闻、商情、名流演讲等节目,无线电广播从此便迅速融入上海人的社会生活。不过当时的收音机很昂贵,而且大多数听众用的是矿石收音机,它的优点是不耗电,因此推不动喇叭,你必须静心屏气地捕捉耳机里比蚊子还要轻的细微声音。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我有幸借得X君的两卷《中国无线电》杂志,分别是民国廿二年(1933)的第一卷和民国廿三年(1935)的第三卷。这是一本介绍无线电技术的普及性科技刊物,当时的老百姓所能接触到的无线电就是听广播,所以刊物增加了介绍全国广播电台节目的插页,于是我们得以知道,八十年以前的中国人在收音机里听些什么。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中国无线电》一卷八期(1933年第8期)附载的全国广播电台表共列有72家电台,(包括香港),其中一大半都设在上海,它们主要是商业电台。当时的北平是旧都,只有一家100瓦的北平广播无线电台,另外在通县还有一家潞河中学广播试验电台,功率20瓦。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设在民国首都南京的中央广播电台功率最大,75千瓦。省市政府办的电台为500-1000瓦。一般的商业台为100瓦。还有一些私人的,功率在10瓦以内。有一家双林电台,不知是不是今天浙江湖州南浔的双林镇,功率只有3瓦,几条街以外想收它信号就困难了。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那时候上海的电台很少有时政新闻,更没什么“滚动播出”,但是比较重视最新的商业信息,有的台每隔1-2小时就要报告一次标金和外汇交易,其他还有股市,纱、布,粮食等交易行情。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上海以外的省市政府电台都有时政新闻。1933年国民政府正在竭力围攻江西中央苏区,蒋介石的“江南五省剿匪总部”——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就设在刚建成的江西省图书馆,据说南昌广播电台就在行营里,因此该台的政治腔调非常浓厚:行营重要政令、行营纪念周、剿匪消息、剿匪宣传、总理遗教、军事常识、新生活运动、公民训练…… 毛主席说过,他学蒋介石,蒋不看《中央日报》,“我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没有什么看头……”。相信老蒋也不会听南昌电台的。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当时掌控湖南省的是被鲁迅讽为“捏刀管教育”的反共干将何键,兼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所以湖南电台的广播节目单有点像办公室计划表,竟然没有一点文娱气息!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以上两家都是奇葩,代表不了主流。

广播电台作为一种覆盖面广的即时传播手段,而且又处于新兴阶段,对公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于是被用于各种教化民众、清神洗脑,包括:弘扬基督、天主、我佛,传播科学、国学、神学,宣传卫生保健、家庭伦理,教授国文、外语、世界语……五光十色,至于谁家效果最佳,好像和今天的媒体差不了很多。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早在电视出现以前,名人就纷纷到电台演讲了。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图片来源:新浪“垓下断镞”博客

世界语是20世纪前半叶小资文青、文化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时尚,但始终是和者甚寡的阳春白雪。看到电台教世界语,令我想起1970年代一度暴热的听广播学英语。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唱唱这个歌吧,世界语进行曲——希望歌,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这是教国语,也就是学普通话。可是更像德云社培训班的启蒙课啊!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人类是娱乐性动物,且又以国人为最,所以我们更乐意接受的还是广播中的娱乐成分。

电台广播真正吸引听众的是娱乐性节目。因为那时录音机尚未普及,电台的录播节目就是放唱片,而且多半是把话筒直接对着留声机的唱头。这家电台,干脆就靠播唱片过日子了,而且还自说自话给各种唱片巧立名目。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上海电台的文娱节目,最初以苏州评弹为重头,因为那时的商业电台连设备带播音室往往就是一个亭子间,一两个人坐着自拉自唱的评弹很适合直播。而舞台剧、交响乐等演出需要很大的场地空间,一般电台并不具备。而至于风靡南北的京剧(当时叫“平剧”),一开始电台播得极少,也只能放唱片了。“须生”就是现在说的老生。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这个台的节目大部分是评弹,表演的艺人都是所谓的“大响档”,老听客提到他们的名字都不敢坐着说。后面我将专门讲一讲这些大师级的艺人。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另一种适合直播又倍受听众欢迎的就是滑稽,两个人对口,连乐器都省略了。关于滑稽老艺人,也会专门说一说。这里先卖个关子,暂时不看上海的滑稽艺人,看看苏州的。然而这一对马嘻嘻和笑哈哈,却查不到有何名望,连熟谙苏州掌故的老先生都说不了解。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其他的说唱节目还有:宣卷,苏滩,申曲(本滩——本地滩簧,即后来的沪剧),甬滩,四明文书,四明南调等等,如今这些戏曲都已日趋冷落,逐渐步入历史遗产行列,再想听到也不容易了。

最后看看天津电台的节目,地方特色很浓哦:平(京)剧名角票唱、清唱,还有(天津)时调、大鼓、相声、河南坠子……王佩臣、花四宝、赵小福等都是北方曲艺大腕。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老照片——空中书场(苏州评弹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我是小时候从收音机里听评话《岳传》开始,逐渐迷上苏州评弹的。

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路新新公司的新新电台(呼号XGX)最早播送评弹,书目是王绶章的《果报录》、张少蟾的《双珠凤》以及李伯泉的《文武香球》。到了1930年代,评弹已经支撑着上海广播电台的大半边天。据1938年11月29日《申报》,上海各家电台每天的评弹节目总共有103档,每档40分钟,合计4120分钟。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这则上海富星广播电台的节目表(上图)上,一天总共播出19档节目,其中有9档是评弹,另外唱宣卷的朱尧坤也是评弹艺人。这上面记录了13位评弹艺人:陆凤翔、陆小翔(父子),蔡小春、唐小云,朱尧坤,蒋如庭、唐竹坪,邢瑞亭,莫天鸿,沈俭安、薛筱卿,夏荷生,蒋宾初。他们大多是当时的大腕响档,如夏荷生(1899-1946),1920年代初就成名,有“金嗓子”之誉,创立“夏调”流派,尤擅弹词《描金凤》,人称“描王”。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这则国华电台节目表(上图)上的朱介生、朱介人,王似泉、刘天韵,徐绿霞,张少蟾,吴小石,王亦泉,周玉泉,朱耀祥、赵稼秋,加上前面提到过的蒋如庭、沈俭安、薛筱卿等,都是书坛大家。

有人统计过,1934年上海各家电台一天内播放同一书目次数最多的评弹节目是《三笑》,有11档之多,这还不包括同一故事而不同名目的节目,如《笑中缘》。这一页上的两个电台分别要播送两档《三笑》(下图)。

弹词《三笑》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有人说了,因为噱头多,又没有很深的文史典故,是雅俗共赏的“开心书”,许多老辈名家都说过,近代以蒋宾初(宗清末民初的王少泉),夏荷生(宗谢少泉)及徐云志、夏的弟子刘天韵两支为佳,并经徐云志的再创造达到了难以逾越的巅峰。

徐云志(1901-1978)是号称“迷魂调”之“徐调”唱腔的创始人。1950-60年代由他牵头对《三笑》作了大修改,三易其稿,塑造了许多深受听众喜爱的角色,如:祝枝山、徐子建、大踱、二踱、小荸荠、唱山歌的艄公“米田共”、哑喉咙船家、管门婆等。前两年网上还有徐云志、王鹰的53回“龙庭书”(1962年录于上海大华书场)录音,现在好像只能找到零碎段子了。

图片来源:豆瓣的“颗斗之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