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与写诗五(点拨与进悟)

 唐诗宋词度人生 2019-11-17

人生是一场修行跟评:2019-10-27 08:04

好,就按秋收,我写另一景色……

千家万户画秋忙,正把丰收入国仓。今有高人招数怪,咆哮机械干新粮。

huge跟评:2019-10-27 20:52

先称道一下朋友这样写诗,说了就能做,不这样就出不来实践经验,但原地踏步也不行。如果在先前有感觉时就写出来,恐怕灵感和内容都会与此不一样,一定是另一番效果,可惜错过了一个机会。

朋友这首诗表面看很顺当,但“招数怪”三字会让全诗归为讽刺,虽偏向讽刺,但意思又不明朗,末句“干新粮”怎么回事?

“干”是多音字,做为“烘干”讲,于机器联 系起来在当今并无讽刺义,也就称不上“招数怪”,且写成这么明显的格律诗,“干”做为多音字还处于三平尾内,便不好理解,况借声非怎么都可以,意思不同不能借,所以在这个诗句里,“干”只能读仄声,于是三个字就没的解了。三平尾在格律诗里可用,但要避开多音字,并注意发音方法的开合。

前两句“画”和“国”不确。“画”是故意把没有变成有的意思,无疑是在用于讽刺,即使想用于正常表达也并非一定是“描画”的意思,要注意场合和说什么事。“国”字涉及到反映什么范围的事,是哪里的事件,从提示看,是写普通老百姓的事件,“国”便义重字大,如果用于国家收粮则与首句不顺。

整首诗看来,虽有生活,却非实际观察,仅仅来源于脑袋印象,也就表现为写诗的营养不足,该有的体会不够,捉不住用来概括或揭示事情的字眼,反映出尚不知怎么提炼,造成表达不畅,情调不一,主题不突出。

其实,这首诗如果这样说,看看怎样:

千家万户采秋忙,正把丰收入大仓。机械咆哮招数怪,转眸不用晒新粮。

这样一改,恐怕比我写得不差,乃至我也得刮目相视。试问问,这里“招数怪”怎么又没有了讽刺意义,甚至有了夸赞味道了呢?再次想想,这是否仅仅意味表达出来和未表达出来的区别?这之间有多大距离?像不像一层纸隔着两个天地?

好好体会一下,前面我说的“一点真章不入诗”这首诗的意思,里面有完整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写诗理念和方法。如果对诗不敏感,怎么讲解把诗往好处写的方法策略都没用。

写诗不是单单用字面写诗,不然怎么捉字都不合适,避免不了干巴巴地就事说事。诗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一句,都应带着很大气场出来,这就是所谓“积淀”,也就是情感和观察,最终凝于对本质和内涵的概括或揭示。

就比如本人那首四句诗,搬过来再细细看看:

苍天云雨不开张,莫信打雷能泼场。一地丰收依旧晒,出风远比发毛强。

这首诗,并非在说秋收之景,我跟朋友说话,尚未在秋收实际场合,转去说秋收,不是跑题和瞎掰么?

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生活积累,所以顺手拿过来作为象征和比喻,仍然是在跟朋友谈诗的事情,岂是简简单单的字面意思?如果就从字面意思来讲,虽然说得过去,但仅为说出“出风远比发毛强”,有什么大的价值?这等于还是现象的,表面意思的,就不是写诗了。

即使在现场,即使就想表达这么点意思,也不能用这句话结尾,哪怕放到上联作为初步感受呈现,也不能放到结尾。结尾是表达最深刻东西的位置。

很多人之所以写诗没味,不禁嚼,一是结尾这个地方让人易于说空话,与前面割裂,要么前面本来就空洞无物,这个地方就怎么说也说不来,二是恐怕过于轻描淡写,因眼光、胸怀、认识等不给力,这个地方纵然想利用也指挥不动。

本人这首诗,之所以把云雨打雷晒场等意境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对生活的加工,然后用这些加工完了的东西,进行特定提炼。比如,用“苍天”象征写诗的全过程,意在说要像大自然一样自然和遵从规律,用“云雨”象征写诗所涉及的生活积淀,是指写诗要有内容,用“不开张”比喻抓不到本质,其下用“打雷”比喻仅仅抓的是生活表面现象,“泼场”比喻起作用,这些虽给人以字面置景的印象,深动一下脑,就能和写诗联系起来,所谓“万事一理”。

提炼既是抓本质的,也是对本质反映出各种新的现象的运用,这是在人的各种本领基础上主观抽象出来的结果。注意从本质运用现象和只浮皮蹭痒是绝对的两回事,有天壤之分。

比如,单看“苍天”、“云雨”、“打雷”,这些意思就都是现象,但如何把这些意思恰当地用起来,用于具体指代什么,如果不往深处了解,是不可能想到和抽象出来的。

比如,知道“干打雷不下雨”就比知道“打雷了”要有经验,更接近本质,也就更有用,若还能把“干打雷不下雨”用来指浅浮的学习,则意味认识又深入了一层,所谓“举一反三”,内涵也丰富起来了,不仅可以用来揭示这句话自身的本质,也可用来概括其它事情的本质,这就是提炼的方法和过程。

想想看,不懂得这些,是不是好多生活白有了,好多经历白过了,是不是也就意味俗语说的“白活了”?以白活的状态和认知水平来写诗,可否?

就这四句诗而言,对生活的熟悉以及较深的感悟,让这些字面一加工出来就带有了很大气场,也就是活生生的气息和生命味道,然而到底用这些干什么,想表达什么,就要看从中怎么提炼了,提炼出的是什么。

因为我对写诗生活也熟悉,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所以就可以想怎么往诗里提炼就怎么提炼,于是也就有了接下来往深入提炼的可能和具体指向。如用“丰收”,来比喻走在规律上的努力及其结果,这也是对朋友说在我这里有收获的象征,再往下“依旧晒”自然就代表这样的坚持和果敢。

这时,想一想尾句是不是有戳到了写诗本质上的禁品耐思的感觉?当然,这还是要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生活和感受,眼光和经验来看。

试问,单单懂得围着写诗技巧转,让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不仅不关痛痒,还稀里哗啦得没人读得明白,除了满足自己的憋诗和呻吟,便一点用处没有,这种现象像不像“发毛”的东西?也就反过来能说明,只要路走对了,暂时的写诗不熟练,怎么样都是好的。

另一方面,可看出这四句诗,一个诗字未提,却能把写诗应走的路和方法都交待出来,又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修养和写诗根底。

诗就是这么写出来的,想一想像朋友这样写行不行?回顾一下我这个以“诗”做韵的四句诗(“半路出家勤学诗,满怀生活鲜成诗。三筐技巧干无用,一点真章不入诗”),有没有点到朋友心里的感受?问题是不是就出在其中?

再来说前面的词,也是这个道理。朋友一时不理解我说的那些东西,实际是对真的写诗体验和审美能力还未到,坚持自己意见也是人之常情,可是问一问朋友的诗是在什么具体场合环境下写的,坚持下来了吗,有没有拼凑的成分,这一问不就都清楚了?

具体场合,是写诗的灵感来源地,是聚拢一切素材的基础,是由此出发对对各种生活环境和材料加工的根本要素,不能明白这个,也就不明白该把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捏在一起,也就出不来相应的提炼。

我在给朋友回复的下面,之所以当时未继续写齐言诗,而跟上的是同样的一个破阵子词,实际这就是回复的一部分,无外乎朋友和其他诗友一样,犯了功利性阅读中顾此失彼的毛病,把这一部分漏掉了,即使未漏掉,至少是不认真的。

我这个人从来不干不专心的事,也不为了写诗而写诗,否则挂上一首诗也没大价值,既然要写就一定有联系,哪怕这种情况好多诗友不敏感,错过了进一步领会的机会,也依然如是。

尽管我很清楚人的能力有大小,眼光、敏感、悟性方面也同样有大小,包括敏锐观察能力,求知的透彻能力,机智和智慧的反应和捕捉能力,都人人不一样,这方面尚不好苛求,但因此便让我反反复复来讲解一些事情,还要像教小孩子似的做相关说服教育工作,非得把灯拨亮才能让人看到东西,恐怕对有些人值得,对有些人就不值得了。

以这个破阵子来说,想让朋友体会到什么呢?因为明确提示了即情即景,表明既有对引申的限定,也意在提醒比照创作本身。搬过来方便说:

落叶才刚稀疏,初凉骤冷频仍。伏案屏前窗照处,引目园中树住声。万楼只一灯。

夜静人安时候,梦深鼾重家庭。日日高眠无觉扰,载载长秋一睡明。此时被莫轻。

这首词,“落叶”显然顺着朋友那个来的,用意不言自明。开头两句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也就是把这么两个现象捏在了一起,而非随便就拿别的什么东西来牵强附会,这就是真情实感、真实写诗的好处。

这两个现象,一个用于环境营造以托出氛围,一个用于强调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具体联 系,既符合这一段时间的天气真实体验,也是用真情实感来置景,显然这无意像憋诗那样,一觉得晚上没的看没的写,便转向瞎编似的呻吟。

通过确定这样创作的策略,也酝酿出了我要的灵感,更给全词定了调子。比如,情调如何,意思如何,指向哪里,思想性怎样,情绪怎么调度,结构怎么控制,语言怎么斟酌,条理怎么安排,手法怎么运用,等等。

然后,为完成这首词,我就得去观察,以便发现怎么提炼和提炼什么,绝不能靠脑袋胡来,于是就把下面三句的动作、所见和发现提炼了出来。

但是,是不是谁一起身就能这么提炼出来?人眼什么都能看见,最终还是什么人看见什么,仍然要服从生活与人的自然联系,到底还是凭有什么感悟才能提炼什么,这也意味能不能看到本质。

对这首词,只有提炼出“万楼只一灯”,才能转到过片两句从实到虚的联想。注意联想分有效和无效联想。写诗要的是有效联想,无效联想都属于瞎说八道,胡拼乱凑。

这之后,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只有平民百姓才能依然保持着朴素且安详的本色,也就有了下片的前四句。这一概括,或曰揭示,就是对生活质的破题。

也正是这样的破题,反映出了这样的眼光和心胸,方可带出和融入最后一句的赞许和祝福,且与开头两句汇拢,完成整首词的创作,也因此让全词既表达了我当时的情感态度,也流露出了我这个人一贯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生活习惯、追求和本来面目。

特别在生活习惯上,几十年如一日的熬夜,让我这么晚还能给朋友写回复,足以让意境中的“万楼只一灯”这个关键特征不虚,也就映照了我这个人对普遍大众的感情,这也是为什么诗友总说读我的诗有博爱感的一个印证。

想一想,这样写诗还有没有憋诗和呻吟感?这样写出来的作品能不是信手拈来,顺理成章的吗?这就是所说的“人诗合一”。

再深究一下,表面看写这首词是真情实感得来的,其实从艺术自身来讲,这是怎么表现真情实感的问题,也就是怎么写诗的问题。

说到底,这样的创作非是简单写景或写情,如此就都是表面的,没有多大审美价值,必须与人的生活和胸怀结合起来,才能让写诗活生生而透着人性信息。

就这首词来看,之所以这么起兴,是平时的生活意识和这样的习惯倾向使然,“落叶”二字的顺势而用,不过是我的写诗技巧中的一个不可少的把戏,最终还是要靠我该怎么加工就怎么加工,该怎么进入我的提炼就怎么进入提炼。

全词大的环境就这么两句,说是生活现象,但经过我有选择的筛用,就成了我的艺术处理手法,成了艺术的东西,是大的意境,为接下来大圈套小圈的意境营造开了个好头。

又可以看出,虽这么开头,却无意跟着跑,也无意强拉硬拽,而是自自然然的转向具写。这里又要注意有效手段和无效手段。写诗需要的仍然是有效手段,无效手段不管少与多,都是败笔,是使创作不成功的老鼠屎。

这首词似乎在开头以后,便跟开头没有了关系,其实又处处有联 系,只是显不出有拉扯拖带这种限制感。这方面,注意没有拉扯感,又处处在情理之中,写起来如毫无局限,自由自在,恰若游刃有余,才是写诗的高程和熟练阶段。

手上没有拖累,也就便于用语言该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就这首词的创作过程说,是一边写,一边就想好了中间可以自由写,然后用最后一句提纲挈领,悟一悟就能体会到,这也是在开头定调子时就预留出来的一个定位,亦所谓“意在笔先”。

说到这里,应该算无法再详细了,一方面不难明白,写一首诗或词,除了靠生活本身,又得有多少脑筋跟着,如果还要像我这样把整个过程还原出来点评,又是多么累人,也相信在朋友见过的人中,除了我还没谁有这个本领,更不可能有此付出,包括以后也不会见到。

这就是我讲一句话,就敢说让人一辈子受益的本钱。同时,这也是我什么敢说从欣赏学不会写诗的资格。

从欣赏再怎么努力还原写诗过程,也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浮皮蹭痒的,不无好多猜测的成分,而且即使会写诗,也不见得有科学无误还原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也就多是马后炮,无非成了就吹,不成就强词夺理。

写诗如果见识不到真实的创作过程,就学不到实践的真本领,更不可能有见诸具体细节性学习的机会。这时应该理解了,我对有意让我评诗的人,为什么总要在好多文章里提倡劳动换劳动。

说回来,写诗就是这样,是生活与生活提炼的关系,生活是客观的,怎么提炼却是主观的,需要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只要什么都能抓到本质,对生活就能想怎么提炼就能怎么提炼,想让这个提炼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想指向哪里就能到达哪里。

当然,这绝对离不开人的胸怀、视野和眼光,如果缺乏这些,首先对生活加工的余地就很狭窄,有好多东西都看不到,也认识不到,让自己总是处于这样那样的局限里,就说不上抓什么本质,提炼也就好不到哪去,恐怕除了狭隘还是狭隘,也就逃不出无关痛痒或浮皮蹭痒的呻吟之相。

通常说,写诗有手笔大小熟嫩之分,就是像这般,把处于什么样真实胸怀视野的程度,同具有什么样提炼生活的创作能力,二者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反映出来的。

这个地方蒙不了人,单靠从书本上学来的一点提炼知识和提炼技巧,然后搬家似的运用,而与人自身根本发生不了化学反应,就永远手笔大不起来,也离不开稚嫩的程度。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地方的认识不要被什么人往轻松方面忽悠。比如,那些意在告诉人速成、捷径、省力的观念、观点、想法和做法,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写诗在规律上的本质,也就只能以为多么浅显而只能这么说。

再说回来。生活加工的余地越大,越容易提炼,这意味越能够提炼,内涵越丰富,也就越能体现出游刃有余,乃至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创作水平。

这种情况,即使从小处着手,也能见得无限大,写出来的诗就越能倾向让人爱读和共鸣。这方面,可以比照李白的《静夜思》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二者都是大手笔,然前者更显出用笔之轻松,内涵之深入,手法之老辣。

由此想到,古人很多诗为什么能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度,搁在哪都合适?事实上,瞄着四海写,永远写不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还是要该写什么就写什么,尽量不做空洞无物的浮躁幻想,只要把一景一事一情一理写饱满,让内涵越深刻,普遍意义也就越充分,越易于得出所谓“佳句”,“惊人之语”,“名言警句”。

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如后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

以上这些,对朋友确实应该说充分了得,都说的是写诗的有用经验,背后跟着大量对古人写诗和一首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不过是换了个方法,以朋友易于体验到的方式说出来而已,期望这篇回复在朋友遇到问题时,能够“常回家看看”。

要提示的是,即使这些是任何人闻所未闻的东西,也非是一知道就会的,后面还得跟着长期磨炼,以及每时每刻的领悟,乃至顿悟,开悟。此时此刻的好处,就是能够立马解决写诗的路和总的方法策略问题,以及向哪个方向来具体学习的问题。

这个回复,又很长,读下来本身就是功夫,若能读明白,读透彻,读成果真有用,就更需要点精神,朋友定夺。几句,--

与人解惑耗头颅,几个诗行换地图。万水千山皆踏遍,寻根问底为醍醐。

泰山有顶封于矮,东海无边止在污。唯使长天收入腹,许堪一叹是呜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