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德晚报

 乐正晓博 2019-11-17

记者 谭明

10月9日,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固体物理学家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国化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3人分享了今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今年已是97岁高龄。有趣的是,我市金富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宋杰恰好就是他的弟子。

日前,记者在位于常德经开区的金富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宋杰,和他一起畅聊了一番他的导师古迪纳夫以及锂电池。

(一)

宋杰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电化学专业,是厦门大学理学博士。2010年,他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古迪纳夫正是他的合作导师。

宋杰告诉记者,古迪纳夫1922年7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空军,从事计算工作。二战结束后,他作为老兵复员,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了林肯实验室工作,在这里,他为数字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进入牛津大学,担任教授和无机化学实验室负责人。“也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钴酸锂材料的高密度能量储存价值。”宋杰说,古迪纳夫是锂电池的“开山鼻祖”,不过在当时,他的理论的商业价值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索尼公司将钴酸锂跟石墨负极做成了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价值才凸显出来。“这项工作是日本化学家吉野彰基于古迪纳夫的理论与发现完成的。”

宋杰说,古迪纳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牛津大学,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工作至今。在他的印象里,古迪纳夫是一位简朴、随和、为人低调的科学家。“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却没有一点架子,在他的组里,只要有想法,都会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