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快来收藏!

 山湖微波 2019-11-17

【小说备考

(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

(1) 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清兵卫的葫芦》

(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

(3) ·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

(5) 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

(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13) 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14) 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二)叙述角度、人称、手法

1. 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推理、判断与评价。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

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叙述人所闻和感觉的限制,更灵活、自由、广泛地表现生活。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3. 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补充。 “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如《桥边的老人》

5、表现主旨:以小见大。如《桥边的老人》

(三)分析写作技巧(小说、散文)

① 叙述方式与叙述手法角度……

② 从结构情节安排角度:开头结尾特色,结构严谨;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摇摆,突转,巧合,误会……

③ 从表现手法角度:想像、联想、虚实、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抑扬、照应、托物言志、叙事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卒章显志、侧面、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④ 表达方式角度(叙述 描写抒情 议论 说明 

⑤ 材料安排角度主次、详略、繁简。

⑥ 从语言艺术特色角度:……

(四)作用分析(基本角度:“四循环”“一读者”)

1、小说、散文情节作用题

情节结构上:(看位置)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与上下文构成(呼应、对比、衬托、悬念、伏笔、铺垫)

插叙对(上文)……情节进行照应、解释、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环境上:……人物形象上:……主旨上:……读者的角度:……

开头作用:

1)一般开头:

²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² 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²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²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2)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

3)设疑法(悬念法、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思考,激起阅读兴趣;揭示小说的主题

4)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奠定情感基调。

结尾作用:

基本作用:

特殊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 式结局(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戏剧化效果,增添曲折性,可读性。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更好地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

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写景结尾: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补叙作用:

情节结构上:对(上文)……情节进行照应、解释、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人物形象上……③主旨上:

艺术效果上:增添文章的曲折性,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叙述方式作用

顺序: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或者是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

插叙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结构)

①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丰富作品内容,拓展作品容量。

使情节更集中、紧凑

人物形象上:……主旨上:……环境上:……

2、线索作用:《天嚣》“渴”

1以何为线索:人、物、事件;时间、空间;心理情感变化

2)线索作用(明暗线):

① 结构清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

② 巧妙安排结构,突出主题;

③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衬托对比)

④ 更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3、标题的赏析①理解标题意蕴;②分析标题作用

两个“关注”:

² 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象征、比喻、反讽、引用、设问、双关;表层义与深层义)

² 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情节、人物、主旨、环境

① 探究标题的含义:本义?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文章主旨义?

② 探究标题的作用可根据标题的类型来分析:

² 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² 物件为题,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² 形象特征为题,可能具有“展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² 问题为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社会)《缝山针》

① 交代时间、地点,时节季候、地域风貌,展示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情节开展提供场景

② 暗示社会环境,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揭示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基础。

③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下文铺垫;

④ 结构作用:推动(预示)情节发展;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悬念、呼应)承上启下过渡,照应标题。

⑤ 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结局;

⑥ 暗示主旨、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⑦ 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景物描写的相关术语(诗歌鉴赏通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多角度写景    动景和静景    远景与近景    实景与虚景 俯视之景与仰视之景    多感觉(视、触、听、嗅)写景    移步换景   定景换点  定点换景 绘声绘色(绘形)  色彩映衬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对比、烘托、拟人比喻、象征  联想、想象……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5、物象的作用:《鞋》《锄》《缝山针》

①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揭示深化主题;

② 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 衬托点明社会环境,揭示时代背景;具有象征意义,揭示深化主旨。

6、其他手法作用:

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抑扬:使文章曲折多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主旨上)

③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题目、首尾、伏笔悬念铺垫)

④伏笔、铺垫: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清晰。

⑤铺垫:衬托主要人物、事件;为下文蓄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曲折性;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五)人物塑造:

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刻画的核心对象,揭示小说主题;

次要人物形象:衬托主要人物形象,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情节的发展;同主要人物一起揭示或凸显主题;

特定物象: 小说的线索、某种精神的象征物、主要人物形象的烘托物。

1注意:

² Ø全面、恰当;

² Ø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² Ø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² Ø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2塑造人物的手法:

正面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工笔与白描

(六)语言赏析

答题建模

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上下文)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指明效果,要注意运用表达语言效果的术语。

1、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①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传神。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③语言风格:朴实简洁、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

还要注意三个特色

时代特色;地域特色(方言、俚语、口语化);语体特色(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典雅庄重)

2语言艺术特色赏析角度

①修辞手法;

④ 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反问句、感叹句等)

⑤ 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

⑥ 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

⑦ 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⑧ 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

⑨ 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

⑩ 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

⑨关于句式: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富有气势;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整句: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散句:自由灵活。整散结合,可以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

3、语言风格术语:

生动形象传神(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使用方言、口语化、清新自然、简洁凝练、典雅庄重、含蓄蕴藉富有哲理、闲适冲淡、豪迈奔放、华丽、冷峻、热烈、幽默风趣、犀利深刻、辛辣讽刺等。

4、引用作用

① 引用:具有文学味;丰富文章内涵;引起读者兴趣;表明XX观点。

② 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 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③ 引用诗歌: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 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④ 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 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 表明XX观点。

(七)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

1. 尊重文本,读懂文本。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 立足自我,深入慎出。入乎文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出乎文外,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

3. 规范答题,用语简明。遵循“表明观点一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一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个人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力求精练而畅达,简洁明了,点中要害。

4.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5.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6. 从作者层面。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

7. 从文本层面。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最主要依据。依据文本,就是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及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

【散文备考】

一、特点:形散而神聚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4、主题集中

二、分类及典型写作思路: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窗子以外》林徽因  《赵一曼女士》阿成  《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空瓶子》沈俊峰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在母语的屋檐下》《说起梅花》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与理相通处。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三、散文的写作表达技巧“四角度”: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思路、结构,布局谋篇。

散文表现手法:1.象征、衬托、对比、抑扬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3.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

鉴赏表达技巧题三注意

注意紧扣主题,联系语境。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任何表达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

注意使用术语,准确表达。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现手法的名称。

表达时要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

解题要领:

      1如果题目未指定赏析的具体技巧,就要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个角度逐一筛选,结合其常规效果,做到点面结合;考虑对表现主旨和情感的作用。

2答案要点包括:揭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指出效果(对表达主旨、情感所起作用)等三部分构成。

四、答题步骤:

建议先快速浏览题目(利用选择题了解文章大概),再有针对性地细读正文。

在阅读正文时,把重点句、难点句,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中心句,段首、段尾句做适当标注,以便快速查找。

五、散文的线索、思路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见闻线索、时空线索等。

²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²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²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² 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四看”找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物、看议论抒情句

3、线索的作用:

² 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使行文富有变化。

² 内容方面:不断深化突出情感、主旨。

² 物象呼应、象征

4、剖析思路类题解题方法:

①紧紧抓住文本标题和文中标志性语句;

②分析情感脉络;

③把握语段衔接特点:总分、并列(对比)和层进。

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构思全文的。

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

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艺术构思。

六、散文语段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参看小说部分)

2.中间段的作用。

(1)比较短的段落,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具体化)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呼应结尾;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引领、引起下文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叙—议、正—反等)

(2)比较长的段落,描写的往往是主要物象,作用: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插入段的作用:

① 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

② 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 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4.结尾段的作用。(见小说部分)

5.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① 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 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 在表达效果上,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七、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意义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注意确认句子的基本意义。

2.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探明句子的特定意义。

3.注意审美鉴赏,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

4.注意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5.注意着眼整体,联系主旨领悟句子的含意。

6、关键词语突破法;

7、句子位置突破法。

答题模板: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层含意),突出了……(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词语;

③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④有特殊含义的动态性词语。

理解词语含义5法”:

联系上下文句;借助固有含义;紧扣关键词句;分析修辞特点;明确指代内容。

九、散文表现手法总结:

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

渲染:对环境或次要形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主要形象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

抑扬: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之情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无主次之分)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起到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

虚实结合: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引发相关联想(历史典故、相关事例、自身回忆)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刻画人物性格特点,集中揭示文章主旨。

点面结合: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

九、物象解读“由表及里3步骤’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点明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

  4、精准概括物象的多重意蕴:有实指义、指代义、双关义、象征义、主题义,要结合散文的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来思考。

5、精准分析物象的作用:

² 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

² 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营造氛围、创造意境、衬托暗示环境。

² 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² 布局谋篇方: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² 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快捷把握作者情感。

关于“散文化小说”备考

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散文化小说或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或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或“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等等。

基本特点:

1、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悬念,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命题:命题者会从淡化情节特征上来命题。如2012年考师陀的《邮差先生》第14题是这样命制的:作品叙述缓慢,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再如2016年江苏卷第15题: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

命题: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意境丰富,有生活情调和诗一般的意蕴。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散文化小说一大特点,即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会贯通,产生虚实相映的效果。

如《边城》中的宁静清新恬淡的自然景物才会孕育形成翠翠如同山间的日月一样明净,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样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机的人物形象。

命题:如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峽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作家对“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同时,对“峡谷”的描写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4、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展示生活的本色”。这种小说叙述贴近生活,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其实,这种淡化人物性格而着意氛围营造的方式反而更加浓化了人物的性格,丰富了作品的抒情容量。

命题:散文化的小说探究题与散文探究题一样,都是基于文本内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探究;基于文本内的探究,多放在文本的思想、情感和主题的丰富意蕴方面。如2016年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所以,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散文化小说命题总体上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

1、命题者一般会选择散文化小说与小说文本阅读的考点的“契合点”来命题。 答题仍要综合考虑情节、人物、环境、手法、主题等多个要素。既要做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做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

2、以题干为关键 :散文化小说命题比较灵活,没有模式化,要审好答题区间、角度和答题思路,对题于中的关键词语要琢磨、吃透其内涵。而答题则要紧扣要求,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实现要点覆盖。如针对答题中的要点不全的问题,就要仔细考虑“点”从哪里来(从文本中来、从审题中来、从思考中来),要分点作答,不要将几个要点混在一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