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白皮

 青青草somjmsyx 2019-11-17


《中国药典》:桑白皮

《中国药典》在线阅读

【拼音名】Sānɡ Bái Pí

【英文名】CORTEX MORI

【别名】桑根

【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炮制】桑白皮: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蜜桑白皮:取桑白皮丝,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用法用量】6~12g。

【贮藏】置通干燥处,防潮,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桑白皮

《中药大辞典》在线阅读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Sānɡ Bái Pí

【别名】桑根白皮(《本经》),桑根皮、桑皮(孟诜),白桑皮(《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炮制】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桑白皮)采十年已上嫩根,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

【性味】甘,寒。

①《本经》:"甘,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医学启源》:"气寒,味苦酸。"

【归经】入肺、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肺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

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

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气水气。"

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

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

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

【注意】肺虚无火,小便多及风寒咳嗽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发咳嗽者勿服。"

③《得配本草》:"肺虚,小便利者禁用。"

【附方】①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②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二钱。(《经验方》)

③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婪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小便不利,面目浮肿:桑白皮四钱,冬瓜仁五钱,葶苈子三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⑤治卒小便多,消渴:桑根白皮,炙令黄黑,锉,以水煮之令浓,随意饮之;亦可纳少米,勿用盐。(《肘后方》)

⑥治糖尿病:桑白皮四钱,枸杞子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传染性肝炎:鲜桑白皮二两,白糖适量。水煎,分二次服。(《福建中医药》(3):26,1961)

⑧治产后下血不止:炙桑白皮,煮水饮之。(《肘后方》)

⑨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阴头,皆赤色者:水二升,桑皮(切)二升,煮取汁,浴之。(《千金方》)

⑩治石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千金方》)

⑾治蜈蚣毒:桑根皮捣烂敷或煎洗。(《湖南药物志》)

⑿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各家论述】①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②《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养血,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用之。"

③《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同甘菊扁豆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蠹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在线阅读

【拼音名】Sānɡ Dù Chónɡ

【别名】桑蝎、蝤蛴、铁炮虫、天牛幼虫、褐天牛、桑天牛、桑牛、哈牛

【来源】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桑蠹虫,以蛀孔内幼虫入药。桑天牛的幼虫亦同供药用。

【生境分布】南北栽桑地区。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强壮活血去瘀药,并有镇痉镇痛之功。主治闭经崩漏赤白带下乳汁不下,小儿痘不出,惊风搐搦,跌伤瘀血,腰脊痛,心腹气血坚满疼痛

【用法用量】1~1.5钱,作丸剂或散剂。

【备注】成年天牛,亦入药。夏季捕捉,入沸水烫死,晒干备用。功能镇痛活血祛痰。主治闭经崩漏带下乳汁不下,跌打瘀血等。用量1~2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桑根

《中华本草》在线阅读

【出处】出自《南京民间药草》

【拼音名】Sānɡ Gēn

【别名】桑树根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取,除去泥土和须根,鲜用或晒干。

【性味】微苦;性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定惊祛风通络。主惊痫;目赤牙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高血压: 桑树根五钱至一两,大剂可至二两。水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赤眼: 鲜桑根一两。洗净,水适量煎服,或煮猪肝于早晨服。 (《闽南民间草药》)③治血露不绝:锯截桑根取屑五指撮,取醇酒服之, 日三。(《肘后方》)④中蜀椒、蜈蚣毒:煮桑根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敷鹅口疮

2.《岭南采药录》:去骨节痰。

3.《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高血压。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桑耳

《中药大辞典》在线阅读

【出处】《本经》

【拼音名】Sānɡ ěr

【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

【来源】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有毒。"

②《药性论》:"平。"

③孟诜:"寒,无毒。"

【功能主治】肠风痔血衄血崩漏带下,妇人心腹痛

①《本经》:"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

②《别录》:"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

③《药性论》:"能治破血,益力。"

④《日华子本草》:"止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②治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濒湖集简方》)

③治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肘后方》)

④治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⑤治五痔:桑耳二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⑥治崩中带下:桑耳烧令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⑦治血崩:桑耳(煅存性,研细)。香附童便炒黑,研细)。每用桑耳灰二分,香附末三分,泼醋汤空心调服。(《本草经疏》)

⑧治咽喉痹痛:五月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便民图纂》)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耳,善祛子脏中风热,不但主漏下血病,并可以治寒热积聚,积聚去,不难成孕。《本经》专取黑者达肾,赤者走肝,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机,具见言外矣。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聚,及肠风泻血衄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症咸宜用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桑柴灰

《中药大辞典》在线阅读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Sānɡ Chái Huī

【别名】桑灰(《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木材所烧成的灰。

【性味】《唐本草》:"味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水肿金疮出血目赤肿痛

《唐本草》:"敷金疮止血生肌。"

【用法用量】内服:淋汁代水煎药。外用:研末敷或以沸水淋汁浸洗。

【附方】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饮。(《梅师集验方》)

②治因而肿者,皆因中水及中风寒所作,其肿入腹则杀人:桑灰淋汁渍,冷复易。(《肘后方》)

②治金疮心痛桑柴灰敷疮上。(《梅师集验方》)

④治白屑:桑灰汁洗头。(《圣惠方》)

⑤治面上痣疵:桑条烧灰淋汁,八石灰熬膏,调点之。(《坦仙皆效方》)

⑥治目亦昏涩肿痛:桑灰一两,黄连半两,上二味,为末。每用一钱匕,沸汤浸,澄清洗之。(《圣济总录》神锦散)

⑦治白癜风:桑柴灰二斗,于大甑内蒸使气溜,取釜中汤淋汁热洗。(《圣惠方》)

⑧治大疾,头面生疮,眉发髭脱落:桑柴灰,热汤淋取汁,用洗头面,以大豆水研取浆,解释灰味,次用热水入绿豆面濯之取净;三日一沐头,一日一洗面。(《圣惠方》)

⑨治赤秃:桑灰汁洗头,捣椹封之,日中暴头睡。(《千金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桑白皮散

【处方】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 汉防己15克 木香15克 紫苏子7.5克 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 青橘皮22克(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药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利水退肿,下气降逆。治妇人脚气盛发,两脚浮肿小便壅涩,腹胁胀满气急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


《政和本草》卷十三引《经验方》:桑白皮散

【处方】鲜桑根白皮500克

【制法】上药用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120克,焙干为末。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治肺经有热,咳嗽极甚,或吐血鲜红者。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米饮调下。

【备注】《政和本草》所载此方,原无方名,现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补。

【摘录】《政和本草》卷十三引《经验方》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桑白皮散

【处方】桑白皮(炒)桔梗 川芎 防风 薄荷 黄芩 前胡 柴胡 紫苏 赤茯苓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风热上壅咳嗽连声,胸闷心烦,喉间有血腥气者。

【用法用量】每服21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