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强嘲笑晚清把“黄龙旗”作国旗,国人:果然是老外不懂中华文化

 史家之韵 2019-11-17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封建王朝都没有“国旗”一说,即使有旗帜,大多也是战旗、军旗、令旗等等,而没有一面代表一个王朝、一个政权的国旗。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也不例外,在其建国二百余年来,也从来没有定制过任何形式的国旗。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开始同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尤其是那些列强的舰船在我国近海或国内航道内横冲直撞时,常常与我国未悬挂任何旗帜的船只发生争议。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朝吃了一次没有国旗的亏。清军在湖北长江水域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涉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清军的船只上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

当该事件报到恭亲王奕䜣处,这位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痛定思痛,考虑清王朝也应该在自己的舰船上悬挂一面旗帜。

奕䜣与曾国藩联系讨论后,决定把代表皇室的“黄龙旗”挂在了清朝的官船上,考虑到黄色是皇家专用颜色,龙又是皇权的象征,办事谨慎稳健的曾国藩害怕因此触犯皇权,所以他建议把“黄龙旗”设计为三角形。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北洋水师遗迹

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派了一个代表团出访西方各国。在访问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唯独大清没有,举行升旗仪式时,清朝的官员们都很尴尬。

于是,聪明的美国人就把我国国内船只上悬挂的三角黄龙旗,赶制了一批,当作在宴请会议时用的国旗。

但是,当时西方各国的国旗旗身都是长方形的,唯独中国是三角龙旗,看上去很不般配。

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同西方列强在谈判、签约、通商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各国都庄严地悬挂着国旗,而清朝要么是无旗可挂,要么是挂着三角黄龙旗,深感有失“天朝威仪”。

于是,李鸿章奏请慈禧太后确定一面能代表大清王朝的国旗。经过多方征集筛选,出任过驻英、驻法公使的郭嵩焘提议将三角黄龙旗改成矩形黄龙旗,并立即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同意。

于是,清朝正式钦定长方形的“黄底蓝龙戏红珠旗”作为大清王朝的国旗,我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也就这样诞生了。

“黄龙旗”能被大清列为国旗,其寓意很简单:“龙”是皇帝的象征,黄色则为满族(或皇权)的代表色。

可是,“龙”这个只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存在的神灵,在西方世界中却是没有的。因此,当时的西洋列强看到大清王朝的“黄龙旗”后,都嘲笑大清国的龙旗是“有爪之蛇”。

对此,我们国人也只能遗憾地表示:果然是老外啊,你们真的不懂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啊!

因为,龙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物,自古就受到中华民族的顶礼膜拜,我们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黄龙旗被晚清设为大清王朝的国旗,和中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改用五色旗代替黄龙旗做为中华民国的国旗。

1917年7月,北洋军阀张勋搞了一出复辟闹剧,末帝溥仪短暂复辟了12天,“黄龙旗”也因此在北京的上空又飘了12天。之后,复辟结束,“黄龙旗”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