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hzq114 2019-11-17

粤商以广府、潮汕、客家商人为主体,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商帮中占有重要一席。咸丰9年(1859年),刚满18岁的张弼士为逃荒离开广东省大埔县,漂海南下到印尼谋生,开始在一位温姓老板商铺做伙计,让他管理账房,因其为人诚实、可靠,得到了老板赏识,还将自己唯一的女儿许配给他,若干年后,张弼士夫妇得以继承全部财产,后来张弼士决定将一半财产创办一间经营各国酒类的商行,做买卖生意,同时承办当地酒税和新加坡的典当业,从此走上富商之路。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张弼士靠诚信,勤俭创业,后来开商行,办矿业,事垦殖,设银行,经营药材贸易,经过30多年的多元化经营,成为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商,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据说,其财富总额曾高达8000万两,其时大清国的年收入也不过如此。

1891年,张弼士了解到烟台当地气候、环境适宜种植葡萄,便接受酿酒师奥地利人哇务的建议,从德、意、法等国引进124个品种的120万株葡萄,并购进了压榨机等设备, 1895年,张弼士出资300万元,创办了张裕葡萄酒厂,于是有了百年张裕的由来,成为“中国葡萄酒之父”。

“三位一体”


张弼士是早期粤商的代表人物,但是,许多人并不清楚,与晋商、徽商等不同,粤商文化由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据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粗略估计,广府人口占广州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客家人约占1/3,潮州人则占1/6,且有着鲜明的文化差异。张弼士出身地大埔,隶属梅州市,属于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早年在南洋便有这么一段民间的谚语,叫做“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就像历史的分工,言下之意,是说客商是开创者,广商善于把商埠打造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潮商则牢牢站稳脚跟,成为生意强人。

当然,民间的说法只是一个笑谈,比如,粤商的三大商帮每代都不乏巨商富贾。但是,粤商的三大商帮,存在开放、实用、灵活、勤劳等共性特征的时候,确实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在一个大的地理区域中,各居其所,既有三角洲、平原,也有丘陵、山地,人文传统、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系品性的落差。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其中,广府人最早到达广东,占有西江流域及其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此处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扬帆万里的起点。广府的文化特征在岭南文化的分支中最引人注目,既有古南越遗传、中原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多元化构成因素,在广东文化中占有最突出的地位,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并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从汉代开始,广府民系即与海外文化开始接触,因此广府人颇具开放性,敢于吸收、模仿和学习西方文明,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非常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稍后才到的是潮汕人,占有了潮汕平原。潮汕文化是闽文化的西渐和潮州的“福佬”文化(福佬,指居住在福建漳州和潮汕一带,讲闽南方言的汉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由于潮汕平原地少人多,生存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且为群山阻隔、陆路交通不变,而东南濒临大海,近海有不少岛屿,地理环境迫使潮汕居民很早就“逐海洋之利”,发展海上贸易,民间曾经盛传“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的说法,长期面对惊涛骇浪,培养了潮汕人坚强意志、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以及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由于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田,潮州人精细耕作,“耕田如绣花”,有着精益求精的传统,因此,有人形容,潮汕人的人文性格是”海盗与儒雅并存”,一方面富有“能闯能略、谨慎精细、务实勤俭”的海洋精神,敢于冒险;另一方面,儒雅文化又培育出了功夫茶、潮汕菜等追求细节的文化传统。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客家文化其实不限于岭南,在江西、福建一样很成气候。客家的祖先源于中原,唐末五代时从中原一路迁徙而来,先到了粤东北一带,而后延伸到粤东、粤北,后来“蛙跳式”布点全省。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吸收了南方百越族土著居民的精神气质,早期客家人移居之地几乎是僻远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的一说,后来走出大山,飘洋过海,散居于世界各地,海洋文明较晚接受,但适应能力却非常强。故此,谭元亨在其主编《客商》一书中谈到,“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是一个符合的、动态的意识形态,诸如勤劳克俭、崇文尚教、开拓进取、隐忍坚韧、宽广大气都是客家精神的丰厚底蕴。”

除了三大民系文化之外,广东还有着雷州文化、桂东文化、特区文化等,甚至在讲粤语的江门地区还有着“五邑文化”,恰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粤商人文品格的底色,他们认可价值多元,处事讲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商帮缘起

明朝以前,广东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分散的、个体的行为,各自为战,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有“商”而无帮。明朝嘉靖中叶之后才逐步形成广东商帮,由海商、牙商和国内长途贩卖的批发商构成。

早年,广东商帮就分为广府和潮州帮,前者商人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各县以及操粤语语系的其他商人构成,清嘉庆年间,广州府属13县居民,以商贾谋生者平均占比约28%,南海县甚至高达60%;潮州帮则为执政当局的“海禁”政策所逼,多属亦盗亦商,因为潮地多靠海营生,在“海禁”政策中约束最严而难以谋生,只好铤而走险,选择从事海上武装走私的道路。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其后,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闽、浙、粤、江四关以征税,随后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在此过程中,广府商人的前身——行商,渐次发展为包销洋货进口和本国土货出口的垄断性外贸机构,称为“官行”或“洋行”,广州也逐渐被誉为“天子南库”。其中,广府商人自然“近水楼台”,主要从事转手贸易和零售批发行业,利用地理位置以及国家特权从事贸易活动,获利丰厚,外国精美的洋货产品,如香水、挂表等手工艺品通过他们进入广东,而中国盛产的茶叶、丝绸、陶瓷等源源不断出口至欧洲。

名闻天下的十三行商人中,其实相当部分是福建人,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东教授介绍说,“大部分行商,多半不是广东人,像伍家、潘家这两大家族,祖籍都不是广东,而是福建,曾有学者详细考证了二十多家行商的籍贯,其中过半都来自外省,主要就来自福建、安徽等等。”而闽商中,相当部分就是潮人。

客家商业势力的崛起则较晚。早期的客家人仍然保留中原的农耕传统,以耕种为主,但是由于山区的土地有限,再加上人口繁殖,部分客家人才“洗脚上田”做起商人。由于具有福建、江西交界地区的区位优势,其更加注重到内陆经商,尤其在清朝初期,执政当局奉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客家人大量到湖南、湖北和四川经商,不少客家商人致富后又定居入籍四川。据有关研究统计,清代康、雍、乾三朝(1644-1795年),客家人入籍四川者至少达75万之多。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明代至清中期,由于广府、潮汕商帮势力甚强,客家省内贸易不多,比较多的是将兴宁的棉布、五华的生铁等土特产运往潮汕地区进行贸易,直到晚清,客家的商业势力才逐步向广州等地区扩展。此外,客家商帮拥有一支不可小觑的海外军团,利用清政府特准开放广州的政策红利及其后的通商,敢于闯荡的客家人纷纷至东南亚以及美洲国家经商贸易。据统计,明清时期客家人由于经商及其他原因定居在海外的约有300万人,张弼士即是其中一员。

三大分支缘起各有不同,却彼此融合,才构成了“粤商”的整体概念。如今,关于哪个分支的商业力量最盛,并没有确切统计。不过,一般认为,从总量来说,广府商人人数最众,财富最多,但是最出风头当属潮商,而海外粤商群体中,潮商的势力亦最大,而客商的成长性则不容忽视。


官商远近

一般人总是喜欢探究粤商三大分支各自特色,学界似乎并无定论,但是,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的观点,大体能代表一般学者的普遍观点,“整体而言,潮汕商人各具冒险精神,善于用独特的视角去把握、创造商业机会;广府商人偏重务实,更加信奉规范的经营模式;客家儒家文化浸染深厚,相信天道酬勤,勤勉的色彩更为浓重。”

谭元亨在《客商》一书中,将三者的差异化概括为:广府商人商业头脑灵活,独立自主精神强,能“顶硬上”;潮汕商人敢作敢为,“爱拼才会赢”;而客商在三大商帮中,“最能吃苦,最富于开创精神的同时也是最恪守诚信之道”。

有学者甚至将三大商帮简单概括为,“广府商人要利不要名,客家人要名不要利,潮汕商人名利双收。”

当然,以上观点皆为一家之言。除了这些差别之外,从官商关系、团体主义的维度,也能梳理出三大商业群体的若干差异。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官商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商帮无法回避的命题,徽商研究专家的话说,徽商是“贾而好儒”,进而“官商互济”;而经营票号业的晋商,同样与政治关系密切。相较而言,粤商整体漠视政治,在他们的词典中,“政治”当不了饭吃,甚至有“官可病商”的警惕,比如,晚清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就曾断言:官非但不能护商,而只能害商。事实上,早年间,十三行商人每每花上一大笔钱,买个顶戴花翎,以为能做护身符,可事后大多并没有尝到“官商”的甜头。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不过,三大商帮中,官商关系依然有远近之分。其中,客家儒家色彩最浓重,历史上曾与徽商有着近似的“红顶商人”文化。比如,前文所述张弼士后来入仕途,先后任清朝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光绪帝在1903年曾两次召见,赐侍郎衔(大体为副部级待遇),后被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遭逢这等际遇的张弼士恰是客家出身,这绝非偶然。

要知道,客家先民多为中原躲避战乱的平民,在迁徙辗转中,始终保留着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尊奉华夏为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洗漱的完整保存,客家人甚至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客家民系形成于宋,宋明理学濡染之深,不比徽州人弱多少,保持了崇文善学、勤俭节约、质朴率真、重视名誉的文化性格,从徽州到梅州,甚至能找到不少共同之处。一般人以为粤商“重商轻文”,至少客家人绝不是这样。

在广东下南洋闯五洲: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时至今日,有学者认为,客商在三者中“儒商”气质最重,也更精于政商关系的良性互动。

而潮汕商帮则尤为注重内部的人际关系,“抱团”意识最为鲜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邓可斌博士戏言,“任何一个潮汕人,只要会讲潮汕话,如果没有工作,去找潮汕老板的话,基本能做到找3个老板,有2个老板愿意提供工作,潮汕人尤其讲究相互扶助。”2010年的国美电器股权争夺案中,曾有消息说潮汕老乡火线相助黄光裕20亿元,有其深重的文化心理基础。

在三者中,广府商帮文化气质似乎最为独立。比如,其他两家都以潮商大会、客商大会这类组织为依托,构建商业网络,密切内部协作,而广府商人对于此类活动的热情远远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