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印象之拱券

 西方无朔 2019-11-17
古罗马斗兽场

斗兽场是罗马城的标志,看上一眼,就再也不会忘记,也不会把它与其他建筑物弄混,它的墙体上布满了拱券,从一层到三层,有80个连环拱券,支撑着斗兽场庞大的身躯。如今的斗兽场,像是一具恐龙的骨架,尽管破损,但屹立不倒,威风凛凛。

希腊文明是欧洲最早崛起的文明,罗马人侵占希腊后,他们不是消灭希腊文明,而是全面学习希腊文明,而且加以继承和发展。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习了梁柱结构,但在使用中发现了问题。用柱子架起横梁,整个建筑的外观及内部空间,完全取决于两根柱子之间石头横梁的跨度。如帕特农神庙面宽30米,每隔4米多一根柱子,分成7个开间,这是因为横梁的承重只允许4米的间隔,再长横梁就会断掉,屋顶就会压下来。由此一来,帕特农神庙看上去,满眼都是柱子,顶天立地,密密麻麻,内部空间被挤占得很小,而且线条都是直的,缺少变化。

罗马人继承了梁柱结构,发扬光大了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一次建筑结构的革命,革命就是破旧立新,就是开先河。拱券结构用弧形的拱券分解了垂直的压力,用各种形状的拱券取代了密密麻麻的柱子,极大地开拓了内部空间,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如果罗马歌剧院不采用拱券结构还是梁柱结构,密集的柱子会严重影响视听效果。

拱券结构影响了整个欧洲,欧洲大型建筑物广泛采用拱券结构,这无疑要归功于罗马人的创新。我们在欧洲参观的教堂和王宫,几乎全部采用了拱券结构,筒券、十字券、交叉券以及穹顶,这一项技术引领了欧洲将近两千年,直至20世纪。

其实中国很早就掌握了拱券结构,但都是用于桥梁、下水道和墓室,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接受,甚至排斥拱券结构,直到明清时才开始在建筑中使用拱券。拱券结构没有房梁,也就是无梁,谐音是“无良”,中国人不能允许行为中的无良,同样不能允许建筑中的无梁。还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两厢轿车在西方国家卖得挺好,但在中国不大受欢迎,中国人更喜欢有头有尾的三厢轿车,而两厢车“无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是忌讳“无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良”和“无后”是一个意思,犯了中国人的忌讳。

欧洲的教堂、神殿和王宫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你盖了一个大的、高的,我就要盖一个比你还要大的、还要高的,所以欧洲人追求创新,不断研究新的结构和新的技术,来完成他们的心愿。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都要遵从礼制,遵守礼制下的各种清规戒律,从周朝开始,直到清朝结束,历时两千多年。礼制对于盖房子有着严格的规制,官府有官府的规制,民宅有民宅的规制,不得违反,如果违反,就是僭越,轻则是处罚,重则是砍头抄家。

中国建筑采用的也是梁柱结构,同样是两根柱子之间的横梁的跨度决定着空间,两根柱子就是一个开间。太和殿和太庙面阔11间,是最高一档,皇家的宫殿是面阔9间,王府是7间。我还见过有明5间暗2间的宅子,这是打擦边球。中国的庙宇道观没有自己专属的样式,基本上都是庭院式,所以开间也遵照朝廷的规制,常见的是5开间或3开间,7开间的少见,没有见过9开间的。

赵州桥就是一座石拱桥,建于隋朝,距今1500年,一直使用至今。这说明中国人不是掌握不了拱券结构,而是传统的礼制束缚了手脚。太和殿就是所有建筑物的上限,任何建筑物不可以超越太和殿。太和殿算上台基高35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会有超过35米的房子。站在景山的山顶朝四下看,都是低矮的房子。如果在西方,教堂和王宫的高塔和圆顶此起彼伏,难怪有人说,西方城市的天际线比中国的好看。

这次去意大利,看到了不少高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的拱顶都有45米高,米兰大教堂的尖顶达到了107米。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是清真寺了,穹顶高达55米。在西方,也许普普通通的教堂的高度都会超过太和殿,在中国这就是僭越了。

很多罗马时期的建筑,多是希腊的梁柱式与罗马的拱券式相结合。有人说,建筑是石头的音乐,那么希腊式如同小提琴,单纯、高贵、优雅,罗马式如同钢琴,宏大、堂皇、雄壮。这是一部完美的二重奏,也是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