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的阴阳制衡,渐寒之日,告别手脚冰凉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1-17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这次我们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阐述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组织结构上的阴阳划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这一统一体中,是有着阴阳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根据阴阳的特性给人体划分阴、阳,可以有很多种划分。这里我们按中医学的角度,从部位、脏腑、经络三个方面来划分。

中医里的阴阳制衡,渐寒之日,告别手脚冰凉

部位,这个很好划分,比如说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等等。

②脏腑,脏腑理论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中医学的脏腑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脏腑不是一回事,比如说心脏,现代医学认为心脏就是心脏,单指这一个器官,而中医学的心脏是一整个心系统,包括心与之相对应的腑、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情志、外界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以阴阳划分脏腑,离不开脏腑的相对位置和生理功能: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心肺居上属阳,肝脾肾居下属阴;心肺同居上位属阳,而根据其生理特性还可再划分阴阳,心五行属火,主血,与夏季相应,故为阳中之阳;肺五行属金,主气,与秋季相应,故为阳中之阴。每一脏又有阴阳,比如肾有肾阴、肾阳,有的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就是肾阳不足。

经络,人体十二正经,有手足三阴三阳的不同,总体来说,循行于肢体外侧称为阳经,内侧成为阴经;奇经八脉中也有阴维脉、阳维脉和阴跷脉、阳跷脉之名,任督二脉中任脉行于腹部正中线属阴,督脉行于后背正中线属阳。

人体的生理功能上的阴阳划分

人体的构成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离不开精、气、血、津、液这五者。精、气、血、津、液都是中医学上的概念。总的来说,精、血、津、液都是有形之物,具有滋养、濡润等作用,“静”主“内”,故属阴;气无形,具有温煦、推动、奋等生理作用,主“动”主“外”,故属阳。而气又有营气和卫气两种。卫气具有护卫肌表的作用,故称为卫阳,营气具有化生血液、濡养脏腑组织的作用,故称为营阴。在津液中也可再分阴阳,质清稀而薄的津属阳;质稠厚而浊的液属阴。

中医里的阴阳制衡,渐寒之日,告别手脚冰凉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示意图

另外一个就是人体之阴精阳气这一对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qì)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机体的防御功能。行于外,具有保护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功能属于阳,称为阳气;藏于内,为阳气不断地提供能量补充的物质基础属于阴,称为阴精。卫阳营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人体的病理变化对应的阴阳划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自身的正气和外界的致病因素有关,这部分致病因素可以统称为邪气(六淫)。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外感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而正邪相交于人体相抗争的结果则是机体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因为阴阳的交感互藏 、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因此疾病的变化机理也可以用阴阳来说明。外感六淫有阴邪和阳邪,邪气的偏盛偏衰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些变化又可以再分为三个方面:阴阳的偏盛和偏衰、阴阳互损和阴阳转化

中医里的阴阳制衡,渐寒之日,告别手脚冰凉

  • 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偏盛分为阴盛和阳盛两方面,只要是属于阴或者阳的任何一方超出了正常的水平,都称之为偏盛,就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为阳邪侵犯人体而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一类疾病,即所谓的“阳胜则热”,譬如温热之邪侵犯体,或寒邪入里化热,则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热证。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阳胜时必然会损伤或消耗机体的阴津,使津液亏乏,而出现滋润不足的干燥表现,即所谓“阳胜则阴病”。如外感温热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等热胜伤阴的证候。

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或邪从寒化而表现为阴寒亢盛的一类疾病,即所谓“阴胜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寒冷、脘腹冷痛、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入里的证候。

由于阴阳相互制约,故阴胜时疾病必然会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而致其不足,即所谓“阴胜则阳病”。如若寒邪侵犯人体而治疗不当,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卧、下利清谷、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阳衰”的证候。

中医里的阴阳制衡,渐寒之日,告别手脚冰凉

阴阳偏衰,是属于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称之为阴虚、阳虚。其临床常表现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是指人体阳气的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偏胜。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偏亢而出现寒象,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饮食失节,劳或久病失养等可导致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苔白、脉微细等虚寒证

阴虚,是指人体阴气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热病后期伤阴、五志化火伤阴、久病伤阴或素体阴虚可导致潮热、盗汗五心烦阴地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

  • 阴阳互损和阴阳转化

阴阳互损是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亦可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情况。

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可逐渐出现阳虚的证候,称为“阴损及阳”。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为阳虚不能生阴,可逐渐出现阴虚的证候,称为“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最终结果是“阴阳两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