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理论】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发于暑天者,称“暑疖”或“热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谓“疖病”。本病的特点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特点】 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溃破,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即逐渐减轻,无头疖结块无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日成脓,切开脓出黄稠,若迁延1周以上,切开则脓水稍薄,或夹血水,再经2~3日收口,暑毒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有簇生在一起,状如满天星布(俗称珠疖),破流脓水成片,局部可有潮红胀痛,并可出现全身不适。 【辨证论治】 疖的辨证论治见图18-1。 1.暑疖初期 (1)证候:患处结肿,根脚浮浅,范围局限,色红,灼热疼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图18-1 疖的辨证论治 (2)治法:清暑利湿,解毒消肿。 (3)方药:清暑汤加减。 2.暑疖中期 (1)证候:疮形高突,疼痛加剧,按之应指,溃出黄白色脓液,全身多伴有发热、头痛、胸闷、纳呆等症。舌红苔黄,脉洪数。 (2)治法:清解暑热,透脓托毒。 (3)方药:清暑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3.暑疖后期 (1)证候:脓液渐尽,肿痛亦缓,全身症状逐渐消失,2~3日后收口愈合。少数患者可见此处则愈、它处又起。 (2)治法:清解余毒,益气养阴。 (3)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4.疖病湿火风邪 (1)证候:疖肿虽散发于全身各处,但多发生于人体胸、腹以上部位,尤多好发于四肢,以上肢为多见。疖呈现有头或无头,高肿发红,根盘收束,成脓较速,脓出稠黄,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苔薄黄,脉数。 (2)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3)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5.疖病阴虚内热 (1)证候:疖肿散发全身各处,较大,易于成痈,常伴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2)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3)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6.疖病卫阳不固 (1)证候:疖肿散发于全身不同部位,局部高肿,根盘较大,色红灼热,伴面色黄白,颜面皮肤宣浮,或下肢轻度水肿,乏力。苔薄白或黄,脉濡缓。 (2)治法:益气固卫,活血解毒。 (3)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单方单药】 ★五倍子消疖方 [用量] 五倍子适量。 [制剂] 将五倍子适量烘干后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备用。 [用法] 使用时先将病灶区毛发剪除,然后涂抹药糊,外用消毒纱布覆盖,每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功效] 解毒消肿,收湿敛疮。 [主治] 毛囊疖肿。 [出处] 《湖北中医杂志》,1995年,第3期。 [说明] 五倍子《本草纲目》谓之“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确有抑制作用。五倍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味酸,性平,入肺、胃、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久痢,久泻,脱肛,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等症。《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藤黄酒 [用量] 藤黄适量。 [制剂] 剑门关藤黄15g,打碎,浸泡于100ml的75%乙醇中1周,备用。 [用法] 外搽患处,每日2~3次。 [功效] 解毒消肿。 [主治] 疖病。 [出处] 《中医外治杂志》,1995年,第2期。 [说明] 藤黄能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救生苦海》消毒方谓:“治一切无名肿毒,及对口发背,用滴花烧酒,磨藤黄散,不住手敷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藤黄含藤黄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用治疖病有好的收效。注意:本品有毒,大剂量内服可引起中毒甚至中毒身亡,故本方不可口服。 ★僵蚕粉方 [用量] 僵蚕20g。 [制剂] 取僵蚕20g,研成粉末。 [用法] 用温开水分2次冲服,待局部疖肿消退后,继续服药1周巩固疗效。 [功效] 疏散风热,化痰散结。 [主治] 多发性疖肿。 [出处] 《广西中医药》,1983年,第4期。 [说明] 僵蚕为蚕娥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其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功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痫,头风,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等症。《本草纲目》谓其可治皮肤风疮、一切金疮、疔肿风痔。多发性疖肿系热邪搏结于皮肤所致,僵蚕可疏散风热,还可化瘀散结消肿,故能奏效。 ★冬青膏 [用量] 落霜红叶适量。 [制剂] 将落霜红叶晒干后研成细末,以2∶3的比例与凡士林拌匀,装瓶备用。 [用法] 用时先用乙醇局部消毒,然后敷上药膏,再以消毒纱布外盖,每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主治] 蜂窝织炎。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 [说明] 落霜红叶又名细叶冬青,为冬青科植物红果冬青的叶,其性寒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民间称之为“疔药”,取其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治疗疔疮效果显著。 ★玉容膏 [用量] 芙蓉叶100g。 [制剂] 芙蓉叶100g,研成细分,取凡士林400g加热熔化后将细粉兑入并调匀,有条件者可加入石炭酸液8滴,以作防腐之用。 [用法] 将软膏敷于患处,每日2~3次。 [功效] 清热凉血。 [主治] 常用于疮疖、丹毒、脓包疮等。 [出处] 《药蔹启秘》。 [说明] 芙蓉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叶。其性凉,味微辛。功能清肺凉血,消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肥厚性鼻炎,淋巴结炎,阑尾炎,痈疖脓肿,急性中耳炎,烧伤,烫伤等症。疮疖、丹毒、脓包疮等临床多由热毒内蕴,熏蒸肌肤而成,治则以芙蓉叶清热解毒凉血,能收到良效。若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病变局部苍白或皮色不变,玉容膏不在使用范围。 ★败酱草膏 [用量] 败酱草5 000g。 [制剂] 将败酱草洗净后,用净水80斤煎煮3小时,再煎煮浓缩成膏5斤,加蜜等量装瓶备用。 [用法] 口服,每次服用6g,每日2次。 [功效] 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主治] 毛囊炎、疖等化脓性皮肤病,肛门病(痔、瘘等)。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0期。 [说明]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全草。毛囊炎、疖等化脓性皮肤病及痔、瘘等肛门病病因多为热毒内蕴,外发皮肤所致。败酱草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肠、肝经。功用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败酱性辛散善降,其效可达上,中,下三焦。究其药理,败酱草有抗病毒,抗肿瘤,利胆,利尿,促肝细胞再生等作用。 ★黄连软膏 [用量] 黄连3g。 [制剂] 将黄连3g,研成粉末,加入凡士林15g,混匀备用。 [用法] 局部外敷。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脓包疮(黄水疮),丘疹状荨麻疹(水泡湿疮),单纯性疱疹(火燎疮),带状疱疹(缠腰火丹),多发性毛囊炎(发际疮),疖、痈、丹毒等及皮肤烫伤烧伤。 [出处]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说明]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其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主治时行热毒,菌痢,热泻腹痛,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等症。《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简易方论》记载:“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记载:“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涂于患处,每日3次。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痴脱落。治脓疱疮,急性湿疹。”凡阴疮瘘管禁用。 ★野菊花汤 [用量] 野菊花60g。 [制剂] 水煎。 [用法] 口服水煎液,每日1剂,另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浓汁外洗。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痈、疖、疔疮等一切化脓性疾病。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野菊花野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肝经。野菊花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白头温汤 [用量] 白头翁60g。 [制剂] 水煎。 [用法] 分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疖、痈。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其味苦,性寒。入大肠、肝、胃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疖痈,血痔等症。现代研究发现,白头翁含白头翁素、三萜类皂苷等成分,可抗阿米巴原虫,对痢疾杆菌等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白头翁还可对抗阴道滴虫,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埃希菌、伤寒杆菌及病毒、真菌。 ★蒲公英外用方 [用量] 鲜蒲公英叶适量。 [制剂] 掐断叶,取白色液体;或用干品30g,研细末,加热醋调成糊状,摊敷料上。 [用法] 用白色液体涂患处,每日3~5次,2~3日即愈;或将上述敷料外敷,每日换药1次。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疖肿及无名肿毒。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其性寒,味甘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退黄之功效,常配伍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治疗痈肿疔毒。《本草备要》记载:“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之妙品。” ★生大黄粉 [用量] 生大黄60g。 [制剂] 研细末,取适量,以鸡蛋清调匀。 [用法] 敷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疔疮痈肿及无名肿毒。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经,功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等症。《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夙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大蒜醋 [用量] 鲜大蒜适量。 [制剂] 捣成糊状,包入纱布中拧汁。再把等量的鲜大蒜汁和陈醋同放入锅内,文火煎膏状。 [用法] 将膏药摊敷料上,敷患处。24小时换药1次。 [功效] 解毒消肿。 [主治] 治疔疮痈肿及无名肿毒。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大蒜为百合科植物蒜的鳞茎,其性温,味辛平;入脾、胃、肺经。大蒜中含硫化合物具有奇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种。临床上可以用来治疗以下皮肤病:皮肤结核、蜂窝织炎、疖、痈、丹毒等。 ★紫花地丁丸 [用量] 紫花地丁适量。 [制剂] 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服9丸,温开水送下。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治疔疮。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症。紫花地丁多用于热毒壅盛之时,内服多配合银花、连翘、野菊花等同用;外用可取新鲜地丁草捣烂外敷疮痈局部。 ★槐花外用方 [用量] 槐花适量。 [制剂] 水煎:或将槐花洗净,捣成糊状。 [用法] 水煎液外洗,每日2~3次;或槐花糊外敷,每日换药1次。 [功效] 清热凉血。 [主治] 治疖肿热痛。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其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赤白痢下,痈疽疮毒等症。《医方摘要》记载:“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千余沸,热服。治疔疮肿毒,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皆治。”《医学启蒙》也有记载:“槐花二合,金银花五钱。酒二碗煎服之,取汗。”可用以治疮疡。(魏睦新,刘佳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