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财务分析与管理决策全解

 冯仙森 2019-11-18

文章来源: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说,使用者无法使用的财务分析报告都是无用的。

作为财务部门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主要是提供给企业经营者使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撰写的角度却是投资者或者政府,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析报告会被企业管理者嗤之以鼻的原因。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决策是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活动; 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

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非经济因素。即要注意将各种可计量因素与不可计量因素、财务评价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做出决策的科学性,使主观判断与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尽量避免决策的失误。

财务在做决策分析时,必须满足:

1)企业自身的核算准确;

2)所有的数据必须建立在同一个标准的基础上;

3)必须以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经营决策分析常用的方法:差量分析法、边际贡献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等。

1、差量分析法

差量分析法指当两个备选方案具有不同的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时,根据这两个备选方案间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计算的差量损益进行最优方案选择的方法。  

如果差量损益为正,说明比较方案可取;如果差量损益为负,说明被比较方案可取。

2、边际贡献分析法

边际贡献分析法,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不同备选方案所提供的边际贡献的多少进行选优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适用于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是否接受特殊订货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等。尤其适用于多个方案的择优决策。3、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备选方案的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特定情况下确定最优决策方案。  

此法适用于生产工艺设备选择的决策、新产品投产的决策等。

以K公司为例,简单阐述一下,财务人员在公司决策的层面如何装“B”的。  

一、生产前的产品决策 

品种决策旨在解决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例如,生产何种新产品、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半成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等。

在品种决策中,经常以成本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有时也以边际贡献额作为判断标准。

1、生产哪种产品 

企业有剩余的产能可供使用,在有几种新产品可供选择时,一般采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 

在运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备选方案的择优决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2)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首先应计算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减专属成本后的余额),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剩余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总额,能够正确地进行择优决策。

2、亏损产品的决策

亏损产品是指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销售收入小于销售成本的产品。对于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需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

这时候需要分为,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和生产能力可以转移进行分析。

1)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 

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是指当亏损产品停产后,闲置下来的生产能力无法被用于其他方面,即不能转产,也不能将有关设备对外出租。

决策思路:只要亏损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大于0就应该继续生产,因为停产亏损产品不但不会减少亏损,反而会扩大亏损。

2)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

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边际贡献额,并不意味着该亏损产品一定要继续生产。如果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边际贡献额,那么该亏损产品应该停产。

决策标准:只要转产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产品的剩余边际贡献总额,就应停产亏损产品。

在转产决策中,转产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大于亏损的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总额,就应作出转产的决策。

3、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

由于所需零部件的数量对自制方案或外购方案都是一样的,因而这类决策通常只需要考虑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成本高低,在相同质量并保证及时供货的情况下,就低不就高。

影响自制或外购的因素很多,因而所采用的决策分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梧桐树下和小郑一般采用增量成本分析法。

1)自制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由自制转为外购,而且其剩余生产能力不能利用的情况下。

决策思路:自制单位变动成本高于购买价格时,应该外购;自制单位变动成本低于购买价格时,应该自制。

2)自制需要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企业所需零配件由外购转为自制时需要增加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如购置专用设备而增加的固定成本),或由自制转为外购时可以减少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的情况下,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不仅包括单位变动成本,而且应包括单位专属固定成本。

如果停产外购,则自制时所负担的一部分固定成本(1000×40)将由其他产品负担,扣除因买价低于自制单位成本而节约的成本以及自制需要增加的专属固定成本,此时企业将减少利润。

3)外购时有其他收入的决策 

必须把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作为自制方案的一项机会成本,并构成自制方案增量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应将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与其他收入(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之和与外购成本相比,择其低者。

4)不分配采购费用的决策

在前面的决策中,采购费用、储存费用等,忽略不计或分配计入单位变动成本。但是,采购费用通常更接近于固定成本,可以将此类费用单独予以考虑。

思路:应先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的总成本,然后再加以比较,择其低者。在计算自制方案和外购方案总成本时,既要计算基本费用(包含:自制中的生产成本、外购中的购买价格),又要计算附属费用(包含:自制中的生产准备费用、保管费用等,外购中的订购费用和保管费用)。

4、半成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当半成品可以对外销售时,存在一个产品加工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决策思路: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大于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成本,则应进一步加工为产成品出售;反之,则应以进一步加工前的半成品销售。

注意: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与决策无关,在此不用考虑。

5、联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

联产品,指使用同种原料,经过同一生产过程同时生产出来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价值较大的产品。

在分离以前发生的成本属于联合成本,要按售价等标准分配给各种联产品。分离后的联产品,有的可以直接出售,有的则可以继续加工后出售。

联产品在分离后继续加工的追加变动成本和专属固定成本,称为可分成本。联合成本是沉没成本,决策时不予考虑;可分成本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决策思路:进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大于可分成本,应进一步加工。

二、生产时生产流程的决策

生产工艺,指加工制造产品或零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及加工方法的总称。 

1)生产产品的年产量已确定的决策 

K公司每年生产产品1000件,情况如表:


思考:  

使用A设备的年相关成本=1500+1000×120=121500(元) 

使用B设备的年相关成本=2000+1000×150=152000(元) 

使用C设备的年相关成本=4000+1000×200=204000(元) 

从计算结果看出,使用A设备生产的成本最低,所以应该选择使用A设备生产产品。

2)生产产品的年产量不确定的决策  

K公司有设备A每年折旧费15000元,设备B每年折旧费25000元。现在准备生产产品,若用设备A生产,则需支付一次性改装费用50000元,若用设备B生产,则需支付一次性改装费用60000元。用设备A生产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用设备B生产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  

思考:  

由于生产产品的产量不确定,可以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进行决策分析。  

设A、B设备的成本无差别点为产量X,则有:  

50000+50X=60000+60X  

X=1000(件) 

A、B设备的成本无差别点为产量1000件,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时,不管用设备A,还是设备B,两种设备的使用成本是相等的。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以上时,应该选择用设备A进行生产;当产品的产量在1000件以下时,应该选择用设备B进行生产。

三、销售前产品定价的决策

定价决策,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产品定价方法,为销售的产品制定最为恰当的售价,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价格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一种产品价格制定得适当与否,往往决定了该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并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价格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都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良好的销售定价管理,可以使企业的产品更富有吸引力,扩大市场占用率,改善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

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1)价值因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价格的高低;

2)成本因素:虽然短期内的产品价格有可能会低于其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产品价格应等于总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否则企业无利可图,难以长久生存;

3)市场供求因素:产品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产品供不应求,会推动价格的上升,反之,如果供过于求,会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

4)竞争因素: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对定价的影响也不同。竞争越激烈,对价格的影响也越大。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几乎没有定价的主动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竞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和供求形势;

5)政策法规:每个国家对市场物价的高低和变动都有限制和法律规定。同时国家会通过生产市场、货币金融等手段间接调节价格。企业在制定定价策略时一定要很好地了解本国及所在国有关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在K公司中经常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1)实现利润最大化 

这种目标通常是通过为产品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从而提高产品单位利润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适用于在市场中处于领先或垄断地位的企业,或者在行业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并能长时间保持这种优势的企业。 

2)保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企业产品销售额在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市场份额。它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和产品竞争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产品价格往往需要低于同类产品价格,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户,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但在短期内可能要牺牲一定的利润空间。  

适用于能够薄利多销的企业。

3)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是由行业中的领导企业制定一个价格,其他企业的价格则与之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不会随便降价。  

适用于产品标准化的行业。  

4)应付和避免竞争  

应付和避免竞争,企业参照对市场有决定性影响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变动情况,随时调整本企业产品价格,但是企业不会主动调整价格。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5)树立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 

以树立企业形象及产品品牌为定价目标主要有两种情况:  

(1)树立优质高价形象。企业在定价时,就可以不拘泥于实际成本,而是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产生一种品牌的增值效应。采用这种策略,不但可以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而且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树立大众化评价形象。通过大众化的评价定位树立企业形象,吸引大量的普通消费者,以扩大销量,获得利润。

主要适用于战略扩张型企业。

产品定价的计算方法,包括以成本为基础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种。  

1)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目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适用税率)-成本总额  

单位目标利润×销售量=单位产品价格×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单位成本×产品销量 

单位目标利润=单位产品价格×(1-适用税率)-单位成本 

其中:成本可以是变动成本,也可以是制造成本或完全成本(制造成本+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可以作为增量产量的定价依据,但不能作为一般产品的定价依据;利用制造成本定价不利于企业简单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在完全成本基础上制定价格,既可以保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又可以使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得以全部实现。 

当前产品的定价基础,仍然是产品的完全成本。 

(1)已知成本利润率,被称为成本利润率定价,

 成本利润率=预测利润总额/预测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成本*(1 成本利润率)>/(1-适用税率) 

K公司生产产品,预计今年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为100元,计划销售1000件,计划期的期间费用总额为900元,公司要求成本利润率必须达到15%, 

要求:运用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计算单位甲产品的价格。  

思考:  

完全成本=100×1000+900=100900(元)  

目标利润=100900×15%=15135  

15135=单位产品价格×1×(1-5%)-100900  

单位甲产品的价格=122.14(元)

(2)已知销售利润率,被称为销售利润率定价:

销售绿润率=预测利润总额/预测销售总额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成本/(1-销售利润率-适用税率)  

在工业企业一般是根据成本利润率,而在商业企业一般是根据销售利润率。

K企业销售商品,已知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为100元,单位产品的期间费用为50元,销售利润率不能低于15%。  

思考:  

单位完全成本=100+50=150(元) 

单位目标利润=单位产品价格×销售利润率15% 

单位产品价格×销售利润率15%=单位产品价格×(1-5%)-150 

单位产品价格=150/(1-15%-5%)=187.5(元)

(3)已知目标利润为0,被称为保本点定价法,采用这一方法确定的价格是最低销售价格: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完成成本/(1-适用税率)  

K公司产品的预算销售量为1000件,应负担的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

思考:

产品的价格=(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1-适用税率)=(10000/1000+40)/(1-5%)=52.63(元)。

产品的价格必须达到52.63元才能保本。

(4)已知目标利润,被称为目标利润法:

单位产品价格=(目标利润总额 完全成本总额)/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 

K企业生产产品,本期计划销售量为1000件,目标利润总额为20000元,完全成本总额为5000元,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 

思考:单位产品价格=(目标利润总额+完全成本总额)/[产品销量×(1-适用税率)]=(20000+5000)/[1000×(1-5%)]=26315.79(元)

(5)变动成本定价法 

变动成本定价法,指企业在生产能力有剩余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增加的产品可以不负担企业的固定成本,只负担变动成本。所以,在确定价格时产品成本仅以变动成本计算。 

这里的变动成本是指完全变动成本,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和变动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定价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变动成本*(1 成本利润率)/(1-适用税率)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

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主要关注企业的成本状况而不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因而产品价格的制定从企业取得最大产销收入或利润的角度看,不一定是最优价格。

最优价格应是企业取得最大销售收入或利润时的价格。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方法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边际分析定价法等。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

其计算公式为:E=(△Q/Q0)/(△P/Q0)

式中:
E—某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P—价格变动量;△Q—需求变动量: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Q0—基期需求量。

我们可以通过测定价格弹性进行产品价格的制定。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时,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P0—基期单位产品价格;Q0—基期销售数量;P—单位产品价格;Q—预计销售数量;α-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的绝对值的倒数,即α=1/|E|

K公司生产销售产品,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单价和销售数量

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单价和销售数量

项目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销售单价(元)

30

35

40

销售数量(万件)

100

150

200


若企业在第四季度预算完成250万件产品的销售任务。  

要求: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决策产品的价格应该为多少。  

思考:
  E1=[(150-100)/210]/[(35-30)/35]=1.66
  E2=[(200-150)/200]/[(40-35)/40]=2
  E=(E1+E2)/2=1.83
  │E│=1.83
  α=1/1.83=0.55
  P=40×(250/200)0.55=45.22(元)  

第四季度要完成250万件的销售任务,其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应该为45.22元。

(2)边际分析定价法(很少采用此法,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边际分析定价法,指基于微分极值原理,通过分析不同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产品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价决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当收入函数和成本函数均可微时,直接对利润函数求一阶导数,即可得到最优售价;当收入函数或成本函数为离散型函数时,可以通过列表法,分别计算各种价格与销售量组合下的边际利润,那么,在边际利润大于或等于零的组合中,边际利润最小时的价格就是最优售价。

5、产品寿命周期与价格策略  

所谓产品寿命周期,是指某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直到退出市场为止的整个过程。产品寿命周期一般可以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价格策略必须根据各阶段的特征灵活确定: 

1)投入期的价格策略  

作为刚刚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优势,甚至还可能是独家生产经营,但由于产品结构和工艺尚未定型,质量不太稳定,大批生产的能力也未形成,加上消费者对新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因而销路有待打开,产品开发是否成功还没有把握。  

针对上述特征,企业为尽快打开局面,可采取以下价格策略: 

(1)先高后低。这种策略会引来竞争,影响及时打开销路。因此,它只适用于市场上没有类似替代物,在短期内居垄断地位并容易开辟市场的新产品。  

(2)先低后高。这种策略能有效地排斥竞争者,使企业长期占有市场,从而持久地给企业带来日益增多的利润。但渗透策略定价水平低,使企业投资回收速度放慢,企业在投入期经济效益较差。在产品市场规模大、竞争激烈、价格弹性大的情况下,采用渗透策略可以达到以廉取胜、薄利多销的目的。

2)成长期的价格策略  

企业一方面应该努力稳定和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应在保证市场供应,维持、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通过采取目标价格策略,修正预测值,确定最优价格。 

3)成熟期的价格策略 

企业一方面应该在保持老用户的同时,努力扩大新用户;另一方面则应努力加强内部管理,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为今后采用竞争价格策略创造条件,维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竞争价格策略因竞争者的情况而异: 

(1)对于比我们条件较差的,可以采用低价倾销,在价格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挤走竞争者或乘机扩大己方市场占有率; 

(2)对于比我们条件较好的,可以采用相同的竞价的办法,努力维持原有市场占有率; 

(3)对于和我们条件相当的,为了避免竞争可能形成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可以采用非价格竞争的办法,即在维修、供应备品备件、代培人员等方面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以维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

采用竞价策略,确定降价幅度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降价幅度应该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大的产品,降价幅度应该小些,价格弹性小的产品,降价幅度应该大些;  

(2)降价幅度应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3)降价幅度不能太大,必须保证产品盈利,并消除降价形成的不良影响。

4)衰退期的价格策略。  

衰退期产品的特点是,由于消费者(或用户)的购买转向新产品,原有产品销售增长率和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市场需求逐渐缩小。  

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企业应积极转移产品市场,努力在新地区开拓对该产品的需求,并努力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需求。此外,企业还应配合不同的价格策略,充分发挥原有产品的创利潜力。   

(1)维持价格策略。即对该种产品不作较大幅度的降价,而基本维持原有价格水平,以保持该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2)变动成本策略。即以单位变动成本作为最低价格,防止产品销售量减少,从而以该产品提供的边际贡献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为整个企业盈利增加做出贡献。

5)其他价格策略  

(1)心理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主要是零售企业针对顾客消费心理而采取的定价策略。如:尾数定价;整数定价;声望定价;心理折扣定价;习惯性定价。

(2)折让定价策略。折让定价策略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来刺激购买者,从而达到扩大商品销售量目的的定价策略。如:数量折扣;现金折扣;交易折扣;季节性折扣。 

(3)综合定价策略。很多企业经常生产或经营两种以上彼此关联的商品,企业在对其中某一种商品定价时,就必须考虑到与它关联的相关商品,只有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才能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利益。

四、库存管理水平的存货成本的决策

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商品等。

存货管理目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等经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存货成本。

1、存货的成本  

在存货决策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4项成本。  

1)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其总额取决于采购数量和单价。  

在存货决策中,购置成本是否属于与决策相关的成本,取决于在购买存货时,是否有数量折扣。  

有数量折扣,购置成本就属于与决策相关成本;没有数量折扣,购置成本就属于与决策无关成本。

2)订货成本,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运输费等支出。

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固定的订货成本;

订货次数有关,随订货次数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

3)储存成本,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应计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 

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

变动成本与存货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  

4)缺货成本,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及造成的商誉损失等。

生产企业以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中断之急,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额外购入成本。 

在允许缺货的情况下,缺货成本是与决策相关的成本,但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缺货成本是与决策无关的成本。

2、经济订购批量基本模型  

订购批量,指每次订购货物(材料、商品等)的数量。经济订购批量,是决策相关总成本最低的订购批量。  

假设包括:

(1)存货总需求量是已知常数;

(2)订货提前期是常数;

(3)货物是一次性入库;

(4)单位货物成本为常数,无批量折扣;

(5)库存储存成本与库存水平呈线性关系;

(6)货物是一种独立需求的物品,不受其他货物影响。该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符合的假设条件过多,梧桐树下和小郑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折中方法,留在以后和大家分享。

为了推导计算经济订购批量的数学模型,作如下假设:

  A——某种存货全年需要量;
  Q——订购批量;
  Q*——经济订购批量;
  A/Q——订购批次;
  A/Q*——经济订购批次; 
  P——每次变动订货成本;
  C——单位存货年变动储存成本;
  T——年相关成本合计;
  T*——最低相关总成本。

而固定订货成本和固定储存成本,由于不管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固定订货成本和固定储存成都不会变动,所以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

年相关总成本   

当其一阶导数为零时,其值最低。利用数学知识可推导出:  

经济订购批量、经济订购批次、年最低相关成本合计

3、经济订购批量基本模型的扩展应用

1)一次订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情况下的决策

为了便于推导,需要补充设定几个符号:

  X——每日送达存货的数量;
  Y——每日耗用存货的数量。 

则一次订货全部到达所需日数=入库期间存货耗用数量=存货最高储存数量=由于平均存储量为最高存储量与最低储存量之和的一半,所以由于年相关成本合计等于年储存成本与年订货成本之和,因此

注意:固定订货成本与固定储存成本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不用考虑。

2)有数量折扣时的决策  

相关总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购置成本  

相关总成本最低的方案才是最优方案。

3)订单批量受限时的决策  

实际工作中,许多供应商只接受整数批量的订单,如按打、百件、吨等单位来计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经济订购批量基本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经济订购批量,如果不等于允许的订购量之一的话,就必须在经济订购批量的两边确定两种允许数量,通过计算各自的年度成本总额来比较优劣。

4、保险储备与再订货点  

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  

再订货点=交货时间(L)×每日平均需用量(d)  

在交货期内,如果发生需求量增大或交货时间延误,就会发生缺货。为避免缺货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建立保险储备。

为防止存货中断,再订货点应等于交货期内的预计需求与保险储备之和。即:  

再订货点=交货时间(L)×每日平均需用量(d)+保险储备=预计交货期内的需求+保险储备  

最佳的保险储备应该是使缺货成本和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低。  

其中:缺货成本=年订货次数×每次订货平均缺货量×单位材料缺货成本  

保险储备的储存成本=保险储备量×存货的单位储存成本

该方法需要企业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这将很好得出结果。

5、ABC控制系统  

ABC分类的标准有:金额标准和品种数量标准,应以金额标准为基本分类标准。  

A类存货金额巨大(50%至70%),品种数量少(10%至15%),应分品种重点管理;B类存货金额一般(15%至20%),品种数量相对较多(20%至25%),应分类别一般控制;C类存货金额很小(10%至35%),品种数量繁多(60%至70%),应按总额灵活掌握。

五、企业发展期投资的决策

投资决策面对的是长期资产的取得问题,涉及的资金支出数额通常较大甚至巨大,并且一般还具有风险大、周期长、不可逆转等特征。长期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作用。

1、要了解投资决策我们先简单了解几个概念

1)货币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货币资本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差额。通常情况下,它是指没有风险也没有通货膨胀情况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利润平均化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根据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理论,可以将某一时点的货币价值金额折算为其他时点的价值金额。包括:货币时间价值的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2)现金流量  

由一项长期投资方案所引起的在未来一定期间所发生的现金收支,叫做现金流量。其中,现金收入称为现金流入量,现金支出称为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相抵后的余额,称为净现金流量。包括:

(1)现金流出量。在投资决策中,一个方案的现金流出量指的是在实施此方案引起的企业现金支出的增加额,它一般包括:原始投资、付现成本和所得税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营业期内的某一年发生的大修理支出来说,如果会计处理在本年内一次性作为收益性支出,则直接作为该年付现成本;如果跨年摊销处理,则本年作为投资性的现金流出量,摊销年份以非付现成本形式处理。对于在营业的某一年发生的改良支出来说,是一种投资,应作为该年的现金流出量,以后年份通过折旧收回。

(2)现金流入量。一个方案的现金流入量是指投资项目在建成投产后的整个寿命期内,由于开展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现金流入的数量。现金流入量一般包括: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报废时的残值收入、项目结束时收回垫支的营运资金  

(3)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流量指的是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

在确定增量现金流量时,除了要考虑企业直接投入的现金和由此带来的直接收益,还要关注由于该方案的实施,对企业其他方面或部门所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以及企业为此投入的其他支出等。  

注意:沉没成本、过去成本等,这些成本与特定的投资决策无关,因此,在进行项目分析评价时不必考虑这些非相关成本。

3)现金流量的计算 

(1)投资期现金流量:

NCFt=-该年原始投资t (t=0,…,s) 

注意:若投资方案使用了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材料等,这些厂房、设备和材料的账面价值与变现价值不一致时,应当重新计算税后变现现金流量。 

税后变现现金流=变现价值+变现损失抵税或-变现收益纳税 

=变现价值+(账面价值-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  

因此,可以将税后变现现金流作为出售旧设备等的现金流入量,也可以将税后变现现金流作为继续使用旧设备等的现金流出量。

(2)营业期现金流量: 

营业期某年的现金净流量
  =该年现金流入量-该年现金流出量
  =该年的营业现金流量+该年的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及收回的

营运资金-该年垫支的营运资金-该年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在不考虑营业期垫支的营运资金、发生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和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及收回的营运资金的情况下,营业现金流量的估算分两种情况:  

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税前)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
  =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

考虑所得税因素:
  (税后)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税后利润+非付现成本
  =营业利润×(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
  =(营业收入-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
  =营业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税后收入-税后付现成本+非付现成本抵税

上述,非付现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年折旧费用、长期资产摊销费用等。其中,长期资产摊销费用主要有:跨年摊销的大修理摊销费用、改良工程折旧摊销费用、筹建开办费摊销费用等等。  

注意:在计算折旧时,若会计规定的折旧相关方法与税法规定的折旧相关方法不一致,应当分别作出比较。

(3)项目终结期现金流量:

  项目终结期现金流量=税后残值流+收回垫支的营运资金
  其中:税后残值流=实际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实际残值收入-账面价值)×所得税税率

4)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  

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资本筹措过程中为获取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手续费,因发行股票、公司债券而支付的发行费等。筹资费用通常在资本筹集时一次性发生,在资本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

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资本使用过程中因占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如向银行等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向股东支付的股利等。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中的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各种长期资本使用代价的加权平均数。  

从投资者的财务角度,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决定项目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当项目的实际投资报酬率高于资本成本时,项目才可能被接受,否则就必须放弃。

1)个别资本成本  

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各种筹资方式本身的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两大类。

债务资本成本可分为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公司债券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则可分为普通股资本成本、优先股资本成本和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三种。

①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与长期借款相关的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两部分。由于借款利息是税前的,因此其年实际税后占用费为I(1-T),即长期借款的资本成本公式为=(长期借款利息*(1-所得税率))/(本金*(1-筹资费用))  

②债券的资本成本。与债券发行相关的成本包括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其中债券利息与长期借款利息相同,也计入税前成本费用,但是债券的筹资费用一般较高,在计算资本成本时不可忽略。债券资本成本=(债券利息*(1-所得税率))/(本金*(1-筹资费用)) 

③普通股与优先股的资本成本  

普通股资本成本=(预计股利/本金*(1-筹资费用)) 普通股年增长率  

优先股资本成本=预计股利/本金*(1-筹资费用)  

④保留盈余的资本成本。保留盈余也是所得税后形成的,属于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它与普通股相比,同样也有资本成本,但不存在筹资费用的问题,因此按照“股票收益率加增长率”的方法来计算,成本=(预期年股利额/留盈余筹资额) 普通股年增长率

2)综合资本成本 

    

式中,Kj为第j类个别资本成本;Wj为第j类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 

影响综合资本成本的因素有:个别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或各种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在计算时,权数的选择有三种:账面价值权数(反映过去的资本结构)、市场价值权数(反映现在的资本结构)、目标价值权数(能体现期望的资本结构)。

2、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中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所用的指标通常分两类:

静态投资指标,指的是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所以也称为非贴现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和会计报酬率等。

动态投资指标,指的是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所以也称为贴现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

1)静态投资指标 

(1)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指的是自投资方案实施至收回初始投入资本所需的时间,即能够使与此方案相关的累计现金流入量等于累计现金流出量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  

计算时可以分两种情况:  

①每年现金净流量相等时:  

这种情况是一种年金形式,因此:

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量

②每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时:  

在这种情况下,应把每年的现金净流量逐年加总,根据累计现金流量来确定回收期。

(2)会计报酬率 

会计报酬率也叫投资利润率或会计利润率,它表示年平均净利润占总投资的百分比,即会计报酬率=年平均净利润/投资总额  

2)动态投资指标  

(1)净现值  

净现值(NPV)就是按预定的贴现率折算的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代数和。  

若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表明该项目的报酬率大于或等于预定的报酬率,方案可取;反之,则方案不可取。

(2)获利指数(PI)

获利指数=1 NPV/原始投资现值合计 

获利指数是一个相对数,解决了不同投资额方案间的净现值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3)内部报酬率  

内部报酬率(IRR)反映的是方案本身实际达到的报酬率。也就是能够使项目的净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3)几种典型的长期投资决策 

(1)生产设备最优更新期的决策  

生产设备最优更新期的决策就是选择最佳的淘汰旧设备的时间,此时该设备的年平均成本最低。 

与生产设备相关的总成本在生产设备更新前共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运行费用。运行费用又包括设备的能源消耗及其维护修理费用等,不仅运行费用的总数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多,而且其每年发生的费用也将随着设备的不断老化而逐年上升。另一部分是消耗在使用年限内的设备本身的价值,它是以设备在更新时能够按其折余价值变现为前提的,即从数量关系上看,它是设备的购入价与更新时的变现价值之差。因此生产设备在更新前的现值总成本为:

   

式中,C为设备原值;Sn为第n年(设备被更新年)时的设备余值;Cn为第n年设备的运行成本;n为设备更新的年份;i为设定的投资报酬率。  

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就不再是总成本与年限的比值,而将其看作以现值总成本为现值、期数为n的年金,即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时每年的现金流出为:

   

式中,UAC为设备的年平均成本。  

设备最佳更新期决策也就是找出能够使上式的结果最小的年数n,其方法通常是计算出若干个不同更新期的年平均成本进行比较,然后从中找出最小的年平均成本及其年限。

(2)固定资产更新决策 

一般来说,用新设备来替换旧设备如果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因此,大部分以旧换新进行的设备重置都属于替换重置。在替换重置方案中,所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是现金流出量。即使有少量的残值变价收入,也算作现金流出量的抵减。对于固定资产更新的决策,可以分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同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寿命期相同的设备重置决策。由于新旧设备寿命期相同,可以比较新旧设备的现金流出总现值,然后选择现金流出总现值小的设备。

寿命期不相同的设备重置决策。由于新、旧设备的寿命期不相同,就不能再使用现金流出总现值作为决策标准,而是应该使用年平均成本。而年平均成本就等于现金流出总现值除以年金现值系数。

3)固定资产选择租赁或选择购买的决策  

在进行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的决策时,由于所用设备相同,即设备的生产能力与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同时设备的运行费用也相同,因此只需比较两种方案的成本差异及成本对企业所得税所产生的影响差异即可。  

固定资产租赁指的是固定资产的经营租赁,与购买设备相比,每年将多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另外,由于租赁费用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因此,企业还可以减少缴纳的所得税,即得到纳税利益;购买固定资产是一种投资行为,企业将支出一笔可观的设备款,但同时每年可计提折旧费进行补偿,折旧费作为一项成本,也能使企业得到抵税收益,并且企业在项目结束或设备使用寿命到期时,还能够得到设备的残值变现收入,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实际残值收入与税法残值不相等,其差额也要考虑所得税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