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终于有了最权威最公正的论断

 至譽無譽 2019-11-18

      千百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的砖家、学者、史学家为了地域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颠覆《三国志》正史原始史料,不惜违背文化学者应有的尊重事实的良知,歪嘴歪舌说瞎话,眼睁睁地看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说成是襄阳,你们真是欺负全国人民不认字啊!更可耻的是还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从什么演义、什么春秋、什么野史之类的资料中拼凑史料、捏造史实、断章取义、挫字碾句、改头换面、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生拼硬接、偷换概念、偷梁换柱、指鹿为马,恶意杜撰出一个伪命题“隐居”,硬生生地把诸葛亮的原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篡改成“隐居”,隐居就隐居吧,再给人家换个地方——”襄阳“,反正诸葛亮已经死了,他自己也不会站出来证实这些的。俨然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刀客嘴脸,横刀立马,蹂躏历史,强奸史实,谁想来推翻,那就和你熬狡,不信狡不死你。任由他们不择手段地恶毒诋毁、削弱最原始的正史陈寿《三国志》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的记载史实,用心险恶地把历史搅浑,混淆世人视听,还摆出一大堆歪理邪说“南阳在襄阳附近,所以,躬耕地在襄阳“,退一万步说,南阳就是在襄阳附近,那躬耕地还是南阳啊,南阳怎么就变成了襄阳?!人为地制造地域纠纷,引起躬耕地之争,公然进行文化侵略。更卑鄙的是,近年来,某市竟然不择手段,五次进京挖关系、捅路子、施计策、上手段,活生生地把中学教材给修改了,用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语言为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地做注解,把“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地”巧妙挪移,颠覆原始历史,误导公众、混淆视听、贻误后人,还美其名曰“这是我们襄樊的骄傲”! 

学习强国

       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019年10月2日,打开微信时突然看到一条信息,让一千三百万南阳人民的眼睛猛然一亮,党中央中宣部的“学习强国”平台非常权威非常严肃地正式向世界宣布: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是河南南阳!一千万南阳人民一时间激动得几乎流出了热泪,困扰南阳人民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终于有了最权威、最公正的论断:

      “南阳,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是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扣马谏王”之地、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和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南阳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主要景点有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老界岭景区、荆紫关古建筑群等。”

       三国正史陈寿的《三国志》第548页卷三十五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的《出师表》第六自然段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铁证如山!

     如果这种所谓的”骄傲“也行得通的话,我也想找一下关系,把鲁迅的《祥林嫂》《狂人日记》更改到我的名下,那么好的小说,署上我的名字多好啊,我就可以名垂青史了不是。

       强国必先正视听!这就是伟大的中国新时代!

       党中央中宣部的“学习强国”公众平台,10月2日正式向全国人民非常权威又非常严肃宣布: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是河南南阳!

      这是庄重地在向世界宣告:一切歪理邪说在新时代的中国都是站不住脚的!

        每日人文地图|河南省南阳市

审图号:GS(2019)3773号

        每日人文地图|河南省南阳市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2019-10-02

       编者按:国家版图意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为使广大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伟大祖国的壮美山川和人文历史、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地图出版集团共同推出“每日人文地图”栏目,按照行政区划的顺序,陆续推出各省区市及下属地级行政区的人文地图。相信,你会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南阳,古称宛,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是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扣马谏王”之地、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和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发生地。南阳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主要景点有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老界岭景区、荆紫关古建筑群等。

  责任编辑:宋利彩

      正史所记载的诸葛亮在南阳躬耕证据二十五条,不断添加中......

   

一、西晋正史陈寿《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志》第548页卷三十五 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的《出师表》第六自然段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铁证如山,这是诸葛亮出征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表,官方文书,这是不争的史实!

       曹魏时期,曾经在诸葛亮身边工作过的黄权大将,在获悉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专程来到南阳,和南阳籍的仁人志士们一起在诸葛亮曾经躬读生活的地方——南阳,为诸葛亮修建”武侯祠“,隆重祭祀这位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担当大汉统一大业、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伟大智圣诸葛亮。

       东晋官宦大儒顾和浴手敬书的《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清代康熙年间在南阳方城拐河出土现世。详细记述了诸葛亮当年在南阳躬耕的生活细节,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谋的出山前的贫民时期的诸葛亮形象。

      尽管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战事频繁,血流漂杵,但对诸葛亮躬耕在南阳的记载信息几乎没有断。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安石等几十位大诗人来到南阳,以诗歌的形式来回顾重温纪念祭奠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爱国将领岳飞到南阳时干脆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挥笔书写了以示崇敬和祭奠。

  二、中国第一部词典记载的南阳古称隆中

       中国辞书之祖《尔雅》的第11篇《尔雅·释山》中注解道:“宛中,隆。”说的是八百里伏牛山到南阳这里戛然而止,在南阳盆地中间隆起,让南阳的地形中隆起岗,所以南阳古时称“隆中”,蜿蜒起伏的伏牛山余脉,酷似伏卧的巨龙,因此称“卧龙岗”。所谓”隆中“南阳卧龙岗也。诸葛亮也因此号称“卧龙”。

        即便是硬将诸葛亮《草庐对》篡改成《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也是发生在南阳的事情!

三、元代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记载

     1. 据元代官修历史地理志书《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 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2.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

    3. 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注:敕chì 嘱咐之意)

   4. 据《元音》卷十记载:元朝人吴漳写《武侯庙》(《题南阳诸葛庙》)有诗云:”卧龙岗上拜荒祠,惆怅当年枉顾时。“

四.明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1.大明官修历史地理专著《大明一通志》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免耕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

    2.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卓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

    3.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

     4.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圯。”(圯,读音为yí,释义:桥)

    5.明代叶桂章在《武侯记》中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6. 明朝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说:正德戊寅,于武侯祠见壁间有诗,始终皆武侯事,虽子美或未过之,对《武侯庙》一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7. 明代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记载:“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五.清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1.清代官修《大清一通志》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七里卧龙岗。”同书卷一百六十五“南阳府 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

    2.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河南 南阳府 南阳县条目: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内。今即其为祠。”

    3. 清代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南阳府”古迹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春秋祭焉。”

    4.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 山川 南阳府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

   5.清汪介人的《中州杂俎》卷八《人纪》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

  6.清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

  7.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

   8.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岗,汉诸葛忠武侯故居。”

   9.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阳知府罗景专门编撰了《卧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武侯祠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的历史。其卷一“胜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如巢然,草庐在其内。”

   10.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古亘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11.彭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12. 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

       以上是官方正史各个时期的几十条关于诸葛亮在南阳的记载条目。历史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刘备三顾茅庐事件的记载几乎没有断代,这充分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匡扶汉室发生在南阳,诸葛亮审时度势的《草庐对》当然也是发生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三国后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经闻名天下了。各类演义、春秋和野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记载更是多不胜数。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诸葛亮本人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铁的史实,决不容篡改!

赵孟頫所画的诸葛亮

      “襄阳说”的依据就是襄阳和南阳的行政隶属关系。襄阳隶属于南郡,和南阳郡都不是一个郡,襄阳从来不归南阳郡管辖,证据如下:

1.东汉时期南阳郡地图

      上面是黄色部分是东汉时期南阳郡地图,襄阳不在南阳郡管辖之内

2.东汉行政区划郡县隶属关系细则:

       从东汉行政区划可知,当时的东汉政府下设有十四州:司隶校尉部(治雒阳)、徐州刺史部(治郯县)、青州刺史部(治临淄)、豫州刺史部(治谯县)、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幽州刺史部(治蓟县)、兖州刺史部(治昌邑)、凉州刺史部(治陇县)、益州刺史部(治雒县)、荆州刺史部(治汉寿)、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和交州刺史部(治龙编)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又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其中,荆州刺史部管辖着七个郡:南阳郡、江夏郡、南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

       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管辖36县: 宛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酂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管辖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邔国[qǐ]、中卢、襄阳县、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由上面的东汉郡县隶属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汉的襄阳县属于南郡,和南阳郡没有半毛关系。南郡的襄阳和南阳郡相隔137.8公里,270华里的路程,这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和襄阳隔州跨县好几百里,八竿子打不着的,怎么会把南阳弄错城襄阳呢?!

      任何篡改诸葛亮躬耕地的行为都有可能涉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