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颜正华:中医治胃病极效方,8年胃病轻松解决

 松静空空 2019-11-1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而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可以说是“胃病大国”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解除患者的病痛,提升临床疗效呢!当然是学习名家的经验啦~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重视临床实践,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擅长治疗内科杂病。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颜正华教授临床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胃脘痛,是以胃脘附近心窝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伴有胃脘胀满、嘈杂、嗳气、纳呆等。

胃脘痛的发病原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风寒暑湿之邪及脾胃虚弱有关。

胃脘痛的脏腑关系:脏腑中与胃关系最密切者当首推肝、脾两脏。

因脾胃同居中焦,两者互为表里,升降相依,润燥相济。

而肝在五行属木,胃属土,木旺则乘土而致脾胃失调。

胃脘痛的病变机理:胃痛的病变机理,则不外虚实两端。

虚如脾胃虚弱,甚或中焦阳衰,胃阴不足亦常可见。

实如寒邪内伤、湿邪内侵、饮食所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瘀血内停,以及寒热错杂等。

但究其基本病机当责胃气失于和降。

另外,颜教授非常重视又非常重视调节患者的饮食起居等,以配合药物治疗。

脘腹胀满8年医案

陈某,女,37岁,会计师。

初诊:1995年8月17日。

脘腹胀满8年,时轻时重,喜温喜暖,生气及饮食不当即加重。

曾服西药多时,但效不著,特请颜老诊治。

刻下纳少,伴大便干,日一行。

月经按期而行,已带环,带经时间长,今已带经2天。

舌红苔薄腻,脉弦细。

辨证:肝胃气滞,夹寒夹湿。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温化寒湿。

处方:

蒺藜12g、香附10g、紫苏梗10g、

陈皮10g、佛手6g、炒枳壳6g、

厚朴5g、白豆蔻10g(打碎,后下)、

当归6g、炒白芍6g、炒神曲12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腻。

二诊:

胀满减,唯饭后打呃,口中有异味,大便干日一行,偶出虚恭,眠差。

月经已过。舌尖红,苔微黄薄腻。

药用:

柴胡6g、赤芍6g、白芍6g、

香附10g、紫苏梗10g、陈皮10g、

枳壳6g、佛手6g、郁金12g、

砂仁5g(打碎,后下)、合欢皮15g、

炒神曲12g、全瓜蒌20g。7剂。

三诊:胀满基本消失,眠多,大便正常,唯脘中有热感,口干苦,舌脉同前。

上方去瓜蒌、合欢皮。

加黄芩6g、茯苓20g、赤芍10g、白芍至10g。

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9个月后,患者又因他病请颜老诊治。

告曰:药尽病不再复发今胃纳甚佳,脘腹不胀,体感有力。

按语

按初诊所见症状,当为肝胃气滞兼寒夹湿。

故颜老以自拟疏肝解郁散加味为治。

是方既用疏肝解郁之蒺藜、香附。

又用宽胸理气的枳壳、陈皮、紫苏梗。

并配养血敛阴、平肝柔肝的白芍。

具有散中有收、泄中有补、平和不偏之长。

再加辛温行气、化湿开胃的佛手、厚朴、白豆蔻、炒神曲。

及性温、补血、活血、行气的当归。

不但能增强疏肝和胃之力,且兼散寒化湿之功。

二诊:

见便干,口中有异味,舌尖红苔微黄腻等。

知证已兼热,不能再唯以辛温香燥为用。

故颜老改用柴胡剂,在原方基础上将性平之蒺藜易为微寒之柴胡。

去性温之当归,加寒凉之赤芍、郁金、全瓜蒌。

如此则全方既能疏肝理气、和中开胃,又能清热润肠。

还加合欢皮,意在解郁和中与安神两相兼顾。

三诊:

大便正常,再用瓜蒌恐致便溏泻利,然口干苦仍在还须清热,故将瓜蒌易黄芩。

又见寐多胀消,故去合欢皮加茯苓,并增赤芍、白芍之用量,意在健脾泄肝抑肝。

诸药相合,辛香疏散而不燥热,苦寒清泄而不伤阳败胃,遂使缠绵8年之疾顿失。

卯时腹胀医案

臧某,男,67岁,文艺工作者。

初诊:1992年9月10日。

数月来,每日6时即发腹胀,食多亦胀。

刻下又伴头晕,纳可,二便正常,舌暗红,中苔腻,脉弦滑。

辨证:脾虚气滞夹湿。

治法:健脾行气化湿。

处方:

炒白术10g、茯苓20g、

炒薏苡仁30g、炒枳壳10g、

木香6g、陈皮6g、

砂仁5g (打碎,后下)、

炒莱菔子10g (打碎)、炒谷芽15g。

共7剂,每日 1剂,水煎服。

忌食油腻生冷,少食辛辣。

二诊:药后仍腹胀,着凉加重,便后胀减,口有异味。

治法:脾虚气滞夹湿夹寒。

药用:

炒白术10g、炒枳壳6g、茯苓15g、

陈皮10g、炒川楝子(打碎)10g、

木香6g、砂仁5g (打碎,后下)、

台乌药6g、小茴香4g、

大腹皮10g、焦神曲12g。

续进7剂。

三诊:

胀大减,唯大便不成形,余无异常。

以初诊方去木香,加佩兰10g、炒泽泻6g。

改焦神曲为焦三仙各10g。

炒白术用量增至12g。

续进7剂,以善其后。

并嘱其调饮食,适当锻炼,以健脾胃强身体。

按语

按古十二时辰计时法推算,晨6时为卯时。

患者每逢此时即发腹胀,故定名为卯时腹胀。

又按中医时间医学以卯时为大肠所主。

今患者年高体衰,脾虚不能益肺,肺虚宣肃不行,则大肠传导无力。

大肠不能在所主之时,行其职能,故致腹胀。

其次患者头晕,为脾虚清阳不得上养之兆,而中苔腻则为夹湿之征。

有鉴于此,颜老初诊一面以炒白术、炒薏苡仁、茯苓健脾补虚。

一面以炒枳壳、木香、砂仁、陈皮、炒莱菔子等行气消胀。

药后腹胀改变不大,且着凉加重而便后胀减,乃肠中滞气未散又兼夹寒邪之兆,故在二诊方中颜师又去炒薏苡仁,加乌药、小茴香、炒川楝子、大腹皮等,以增散寒行气之功。

三诊胀大减,且年高不宜久用辛散之品,故又投以初诊方,并去木香,增白术用量,加佩兰、炒泽泻,以进一步健脾理气化湿,巩固疗效。

胃痛反酸医案

刘某,男,28岁,公司职员。

初诊:1992年1月30日。

1年前确诊为浅表性胃炎,近日每天丑时胃痛必发,痛止即胀满反酸,脾气急躁。

前医曾投橘皮竹茹汤加味治疗,药后症虽减,而停药则如故。

刻下证:除上症外,又见纳差,胃脘部喜热恶凉,按之微痛。

二便正常,倦怠,易汗,舌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2个月前查出HBsAg阳性,而肝功能却正常,无药物过敏史。

辨证:肝胃不和,寒湿中阻。

治法:疏肝和胃,化湿散寒,制酸止痛。

药用:

蒺藜10g、香附10g、炒白芍10g、

紫苏梗6g、陈皮10g、佛手6g、

砂仁4g (打碎,后下)、

草豆蔻5g (打碎,后下)、

炙甘草5g、乌贼骨12g(打碎,先下)。

共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忌食生冷油腻及酸甜等物,畅情志,勿过劳。

二诊:药后胃痛及反酸未再发,晨起有饥饿感,时有嗳气呃逆及胸部窜痛。

纳稍增,乏力,易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兼有气虚。

用药:

蒺藜10g、郁金10g、梅花6g、

旋覆花6g(包)、法半夏10g、

炒枳壳6g、陈皮10g、丹参15g、

草豆蔻5g(打碎,后下)、

煅瓦楞子24g(打碎,先下)、

茯苓24g、生黄芪12g,共7剂。

三诊:

药后嗳气打呃止,纳增开始有味,出汗很少,唯乏力,劳累后加重,尿黄。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开胃。

二诊方去煅瓦楞、法半夏、旋覆花、草豆蔻、郁金、丹参,加炒白术10g,炒薏苡仁30g,砂仁5g(打碎,后下),炒稻芽12g,炒神曲10g,通草5g。

共7剂。

四诊:药后脘腹舒服,身感有力。

原方去通草,再进10剂,以善其后。

按语

按中医时间医学,丑时属肝。

患者每日此时必发胃脘痛胀反酸,乃肝气犯胃之兆。

而胃脘喜热恶凉,舌苔薄白腻,又为寒湿中阻之象。

初诊,颜老以自拟疏肝解郁散加减为治。

是方由蒺藜、香附、炒白芍、紫苏梗、陈皮、枳壳六味药组成。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此次加佛手意在增强药力。

方中又加砂仁、草豆蔻,意在散寒化湿与理气和中。

再加炙甘草、乌贼骨,并合炒白芍,意在缓急制酸止痛。

如此,肝胃得和,里急得缓,寒湿得除,胃酸得制,何愁胃脘胀痛与反酸不除?

二诊又见呃逆,为胃气上逆之兆。

而乏力自汗,又为脾虚气弱之征。

故颜师治改疏肝降逆、理气和中,佐以健脾益气。

三诊唯乏力,且劳累后加重,是脾虚气弱未得改善之征,故再增健脾益气之品,意在益气实脾抑肝。

尿黄为有热之象,故加少量通草,意在平淡中清利湿热。

药后诸症基本消失,身感有力,遂去通草,再连进数剂,以巩固疗效。

现代人工作精神压力极大,不规律的作息、饮食和生活习惯让很多人都被胃病困扰。

大家临床上对胃病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法,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