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学习论》心得

 凡人sypls 2019-11-18
——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
       克拉克·赫尔于18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阿克伦,同年在密西根的农村度过,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视力又很差,加之家庭贫穷,几次中断了正规教育,24岁时还因病缺了一条腿,但赫尔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事业,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1913年在密西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来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研究生,并于191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应聘担任耶鲁大学的研究教授,并领到该校“人际关系研究所”的一个小组,193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5年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的华伦奖章。他的学习理论对心理学界的形象是巨大的,40年代他所在的耶鲁大学几乎成了学习理论研究的中心,50年代他的理论几乎统治了心理研究的文献,当时有人甚至把“学习理论”与“赫尔理论”作为同义词,也有人把赫尔使用的术语称作“心理学的世界语”,直到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出现,才成为赫尔理论的有力竞争者。
       赫尔学习系统包括17个公设,其中对当今教学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有三项:
       一是一级学习系统,他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力,其次还要有强化。启示:教师一定要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
       二是二级学习系统,赫尔认为学习的基本动因是驱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因动机。他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的学生克雷斯皮的一项经典实验的结果。
       克雷斯皮训练三组白鼠走通道,各组白鼠得到不同的强化量。第一组到目的箱后只得到一粒食丸;第二组得到十六粒食丸;第三组得到二百五十六粒食丸。经过二十次尝试之后,各组白鼠的操作水平明显各不相同。
       初步结论:白鼠行为上的差异,是它们习惯强度上的差异的反映。
       在尝试了二十次后,克雷斯皮改变了强化量,每一组都给十六例食丸。结果白鼠的操作水平迅速发生变化,各组白鼠都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奔跑速度,尤其是第一组和第三组。
       克雷斯皮由此得出结论: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动机变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
       赫尔接受了克雷斯皮的论点,在驱力和强化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构成——诱因动机,认为强化量是通过诱因动机起作用的。
       三是学习系统中的其他变量,包括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强化延迟、反应潜能、抑制潜能、波动机制等,其中抑制潜能存在着两种抑制: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反应性抑制指任何时候,只要反应一发生,就会产生反应性抑制,即反应机制开始趋于疲劳,这种疲劳似的机制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当这种抑制消散时,反应潜能就会得到恢复。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安排训练,密集训练比分散训练操作水平要差一些,因为在密集训练时,反应性抑制没有机会消散
       所谓条件性抑制,指有机体如果在某种情境中做出一种反应,凡没有伴随强化,那就会增加条件性抑制的强度,这就像强化某一反应会增强其反应强度一样。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强化训练!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6)
       B·F·斯金纳1904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他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写作却没什么可写,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开始对人类和动物行为产生兴趣,就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31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哈佛大学、明尼斯达大学、印第安那大学任教,1948年又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退休。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观点:斯金纳把行为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在他看来,行为的实验分析关注的是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行动(反应)之间的关系,即要考察实验操作是如何引起行为变化的。他认为可以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
       斯金纳把由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把有机体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动引出的反应在重要性程度上比主动发出的反应要逊色得多,因为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他认为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斯金纳认为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
       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的。凡是提高反应概率的任何事件都可以起强化作用。这样,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
       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斯金纳在强化安排方面的实验,是他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他从事实验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论述和澄清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对学习测度的影响。学习测度主要包括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他将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不同的强化安排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首先是对习得速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如果最初学习是给予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的话,学习的速度就会比较快。
       其次是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说来,比例强化的安排比间隔强化安排的反应速度要快;在两种固定强化安排中,在每次强化后,反应速度立即变慢。
       第三是对消退速度的影响,最佳的训练组合是,最初时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是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
       关于负强化与惩罚,他认为惩罚有时在改变行为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虽说惩罚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与此同时,惩罚可能会引起负效应,因此他认为与其给予厌恶刺激,还不如不给激励刺激。启示:激励激励再激励
       斯金纳强化原理的应用:他认为对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适当的陈述,始终必须具体说明三件事——反应发生的场合、反应本身以及强化结果,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是“强化相倚关系”,他根据强化相倚关系设计的、促使有机体行为变化所采用的两种技术:塑造与渐退
       关于塑造,他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要塑造行为,塑造在不久的将来对个人和他人有利的行为。塑造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相倚关系使有机体做出他们行为库中原先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通过塑造技术来教有机体从事某种行为反应,主要是采用“相继近似法”,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紧接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
       关于渐退,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从而使有机体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