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精神病院参观记(八):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我们: 360°的精神科诊疗康复服务

 梦想中的转山 2019-11-18

文/刘亮   编辑/陈发展

   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我们
   360°的精神科诊疗康复服务

引言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比患者更了解他们的世界,但其实最了解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比他们更清楚未来在何处,但其实他们才是自己梦想的主角。“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我们(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汉堡,德国第二大城市,地处德国北部海岸,被誉为“德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温暖的温带海洋气候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物产,也带来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这一周,我们接触的是这座国际大都市丰富多彩的精神医学服务体系。


汉堡海港夜景

药物只是丛林一木,预防和康复同样重要

第一站是世界闻名的汉堡大学Eppendorf医院的精神科,负责人兰伯特教授温文尔雅,他向我们描绘了他们的精神科究服务体系:集预防、急性期治疗和康复为一体。“急性期的药物治疗仅是整个计划的很小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预防和后期的康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探寻的方向”。在这里,精神科病房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1天左右,绝大部分的医保费用被用于社区宣教、预防和患者回归社会的康复。


▲北欧最大的医院,德国排名第二的汉堡大学Eppendorf医院


▲这里随处可见患者独立完成的艺术作品▼



▲这里的世界也精彩

我无法告诉您患者的世界是怎样的

我想今天最让人感触的,是Eppendorf医院精神科日间病房的一位教授的一句话:“我无法告诉你患者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也无法告诉你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即使我得了诺贝尔奖”。这句话代表的基本态度是,患者拥有对他们的生活、想法和需要的最终话语权。对啊,除了患者自己,即使是专业人士,我们谁又能比他们自己更清楚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呢。在这里,不管是治疗还是康复,我们看到最多的永远都是好奇、沟通、理解,而不是解释和命令。


▲他们的世界我们无权代言,患者作品

360°的患者接触和服务模式

正是带着理解和沟通的基本态度,你会发现,在这里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是和患者、家属沟通。德国同事们不仅对患者的疾病体验很好奇,而且也保持对他们的需要的尊重,同时也和患者的家属随时保持对话。“只有真的充分了解了来访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才能真的帮到他们,因为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只是他们万千生活景象中的一瞬”。如果患者说“我觉得我是一个蘑菇”,传统的精神病学反应可能是:“你这种想法是病态的”,而360°的人本式回应可能是:“很有趣哦,能告诉我做一个蘑菇是什么样的感觉吗?”


▲我们是一个家庭,病房一角

药物不是最重要的治疗工具,陪伴和理解更重要

如果要说此次汉堡之行所见医疗机构中最让人吃惊的是什么,那就是Schwarzenbek综合医院精神科了。之所以令人吃惊,是因为这个科室只有20张住院床位,却为该区的19万居民服务。近几年,他们的住院床位数越来越少,接诊的患者却越来越多。同时,他们拥有全德最高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最低的精神障碍急性发病率,最少的患者非自愿住院比例,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床位比。


▲精神卫生服务让这家不大的医院享誉德国

我们不禁询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负责人淡淡一笑说:“因为我们用的药物最少,时间最短,而我们陪伴和交谈的时间最长”。原来,他们每位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只有6天(要知道,国内平均精神科病房的住院天数可是3个月)。

这里的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全部回家或者在社区的43所日间病房进行。在那里,患者可以回到真实的生活环境里,每天和社工、心理学家、邻居、家人交流,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且从中间得到一定报酬。“我们认为药物仅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对话和陪伴,是维持良好治疗关系的最好方法,也是避免复发和冲突的最好对策,也是让一个人越发健康和有力量最有力的工具”。在这里,从不强迫病人吃药。


▲这是专门由病人作为工作人员的餐馆,对外开放。精神科的所有员工每天都会在这里就餐。我们当天就是在这里午餐,饭菜很简单,但是吃的很舒心▼



▲这里随处可见政府为病人开设的咖啡馆,小商店,为他们提供真正的社会康复训练▼



▲小镇的居民会将家里的二手物品捐献出来买卖

能和您一起看风景,真好!

在这里,临床工作者不仅保持对患者的基本尊重,而且在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疾病经历的价值。还记得《德国精神病院参观记(六)》(点击标题阅读)中的Ex-in项目吗?这个项目就发源于Eppendorf医院精神科,其全名叫“Experience – involvement”,英文直译可以称为“经验融入”项目。该项目是25年前由一位将近100岁的精神病患者提出的,她从自己的亲身疾病体验中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资源,用于帮助其他患者。后来经过和专业人员的合作及改造,成为了一个专业培训项目。


▲将患者的病痛经历转化为助人经验的EX-in项目

该项目为既往有精神科疾病史,恢复较为理想,且有志帮助其他患者的人提供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从更专业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疾病体验、找到自己的资源、学习专业的助人方法,将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和理论整合,用于帮助别人。这些助人者在和患者打交道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曾经的患病经历让他们能够很快真正的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得患者的信任。

“别人,即使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完全体会我们的感受,所以我的作用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帮助他们更好的彼此理解。”助人者A如是说。

“我们的体验,不能够由别人代言,即使TA是大专家。不应该别人在谈论我们的感觉时,却没有真的问过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的世界,属于我们。”助人者B说。

而C说的一句话最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来访者最需要的是沟通。只要我们还在谈话,我们就不会死。

确实,精神医学界的一个几十年的怪现象是:我们自认为我们比患者更了解他们自己,但却很少去问他们真实的体验,我们在为他们代言,我们在谈论他们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却没有他们。而在这里,曾经的患者在用他们在Ex-in计划中的表现告诉全世界: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经历风雨后的彩虹才更加美丽!他们的经验,帮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人世间的另一番风景,“能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十年,看到人生如此多的五光十色,真正开始去了解他们的世界,这真好”Ex-in项目负责人充满喜悦地跟我们说。


▲和Ex-in项目负责人(前排左一)、老师及助人者合影,此项目已持续10年

后记

赴德将近一个月的访学至此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在临别时德国老师问我们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们居然都一时语塞。我想,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感动,而是因为触动多得难以言表。在这一个月中,我们有惊奇,有喜悦,有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方向,有看到使人眼前一亮的助人方法,有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另一番人生的精彩。我们无数被感动,无数次热情满满,无数次感慨世界原来如此多样,当然也曾体验到无奈和辛酸。


▲在德国,每个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角落里都可以看见温馨的布置,精神疾病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的康复。没有了他们的我们,什么都不是。

如果真要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我想应该是让我更愿意怀有一颗好奇、谦卑、尊重的心,去观察我们的来访者,去理解、去陪伴、去沟通,去看到他们的力量和资源。是的,我们人人生来本就一样。我们的感受,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未来,主角是我们,我们一样的全力以赴追逐梦想。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我们!


▲一个月前我们到达德国海德堡,那个清晨的街头让人羡慕和向往,让人有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