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中的东京80万禁军,为何中看不中用?不妨来看看大宋军法

 瓦尔登的船夫 2020-01-11

《水浒传》中的“东京80万禁军”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词语,比如在介绍豹子头林冲时总免不了提到,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但除了人物介绍时会被提到,貌似在整篇故事中,这支挺起来很牛的军队就再也没出场过,甚至连征讨梁山和打方腊这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很少见其参与。

那么为何这些看似十分厉害的东京八十万禁军,却几乎没有多大存在感呢?

宋朝在取得经济上的巨大繁荣的同时,在对外征战上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至于不得不每年花钱(岁币,见注释1)来保平安。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宋太祖时期的禁军是曾经辉煌过的。

从公元954年赵匡胤奉命执掌禁军开始,这支军队先后跟随宋太祖向东大败南唐、向西灭亡后蜀,而后南下灭了南汉。赵匡胤死后,这支军队又又北上灭了北汉,甚至将前来支援的辽国军队击退,正是这支军队结束了唐末黄巢之乱后,近一个世纪的藩镇割据乱局,让天下再次一统。

但神话就此结束,赵光义仓促间发动的两次北伐让这支一度战无不胜的军队元气大伤,甚至一蹶不振,此后的二百多年也未再现当年先辈们的神勇,后世有人将此归咎于宋朝重文抑武的主流思想。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却不足以导致几百年的不作为,船夫这次就带大家从宋朝军法来分析下,神勇的大宋禁军是如何“消亡”的。

荒废的《逃亡法》

禁军名字中的“禁”字,最初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用在这里可以泛指驻扎于首都的部队。当初柴进还是开封府尹的时候,赵匡胤便是武官,也正是从那时起,建立了这支军队的种子。这个时候的禁军官兵一体,如臂使指发挥出了极大战斗力。但随着宋朝建立后采取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政策,不但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还产生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

逃兵越来越多了。

逃兵这个事儿其实自古有之,想要生存下去是每个人的本能。除了用军法遏制,古代名将更多的是用义气和荣誉感来激励士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记载了吴起为士兵吮吸脓包,士兵心生感激,战不旋踵的故事。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兵将不识彻底杜绝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所以宋朝只能靠《逃亡法》来阻止士兵逃跑。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编写的《宋建隆重详定刑统》中记载:

临对寇贼而亡者,斩。

若镇戍官司役使防人不以理,致令逃走者,一人杖六十,五人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知,宋朝之初对待临阵逃亡的士兵都是处斩,此外连同上级还要受一定的处罚。但奈何法不责众,到了北宋后期,竟然逃跑的士兵占了一多半,此时《逃亡法》就形同虚设了。为此,宋朝也不得不逐步妥协,分多次在不同时期颁布了名目不同的《首身法》,这是个什么法律呢?

通俗来讲就是逃兵限期内自首,就可以回到原部队继续服役了,当然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减法军饷等。记录南宋高宗和孝宗两朝的编年史《皇宋中兴两朝圣政》中就宋孝宗关于首身法旨意:

军兵逃走首身,为知过自新,所以二年放行全分请受。

虽然军饷要少发,但这要比掉脑袋可划算多了。所以这个法律的颁布某种程度上更助长了临阵而逃的现象。在宋朝中后期,大龄逃兵已经难以遏制,除了刚刚提到的首身法,招安和招诱也相继推出。但这恰恰说明了《逃亡法》荒废。

上下不一的执法标准

宋朝重文抑武是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人按照这个思路便会下意识认为宋朝的武将都很惨,但事实也并非完全是这样。宋朝皇帝的皇位本就是陈桥兵变得来,自然就害怕旧事重演,于是只要武将的行为不危及自己皇位的前提下,往往会对这些人网开一面,甚至有罪不罚,以此作为一种补偿及安抚的手段。

而对处于军队中的底层士兵,则采用双重标准,不但没有武将的宽大处理,反而追求以杀立威,绝不姑息。而对叛乱部队,则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基本施以极刑,根除祸患。宋朝皇帝的这一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武将内乱,但也动摇了军法的威严。

所以宋朝皇帝在军法上的这种双重标准,与荒废的《逃亡法》相互作用,形成了宋朝禁军的恶性循环。禁军军法不明,就无法处罚庸碌的将领,使得军中的将官职位多为无能之辈充斥。加之在统治集团的不断打压下将权微弱,使得将官无力、不敢治军,军中士卒失于训练,恶习滋长。

北宋“将懦卒骄惰”、南宋“将骄卒惰”局面的出现,极大地削弱了宋朝禁军的战斗力,让这支一度统一中原的百战精锐沦落为宋朝首都的一帮锦囊饭袋,连平定没乱这种事情,都需要指望一帮刚刚从梁山上下来的“乌合之众”。

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大宋禁军的“消亡”,才给了梁山好汉登上文学舞台的机会。

注释1: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参考资料: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