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先秦工程   郑国渠、都江堰

 zqbxi 2019-11-18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编者按:

秦国及秦朝有三大工程:

国防工程:长城

交通工程:秦直道、灵渠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秦长城和秦直道至今仍有保存较好的遗迹,灵渠保存完好,而都江堰和郑国渠则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一、郑国渠

郑国是人名,战国时期韩国的水工。

郑国渠是韩人郑国在秦国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水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泾水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渠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狭义的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为疲秦之计”。战国时,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于是秦国将计就计,修成郑国渠,使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郑国渠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 - 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因年代久远,郑国修建的渠首工程设施已经无考。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广义的郑国渠是历朝历代不断改建渠首(引水口)的工程体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治水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秦以后,历代继续完善郑国渠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民国的泾惠渠等历代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郑国渠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1949-1966年为第一阶段,1966-1983年为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1995年为第三阶段。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泾水风光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二、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上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寻访先秦工程之三:郑国渠、都江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