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8年全国为什么会出现一股抢购风潮?

 星河演乘 2019-1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了两次大的通货膨胀,其中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切地说是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到1988年达到膨胀的高峰。继而引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的抢购风潮。

首先,1988年出现抢购风潮部分是由于人们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80年代后期,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物价上涨引起人们的普遍恐慌,人们大规模地到银行排队取出存款,盲目抢购大量的商品。

1985年,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增长88%,之后的1986年增长6%,1987年增长73%,1988年一跃增长两位数,达到185%。而1984年至1988年的货币供应平均每年增长321%,其中1984年、1985年增长率将近50%,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5%的速度。货币的这种超幅度增长,必然影响物价不断上涨。

其次,需求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这次抢购风潮出现的主要原因。从1984年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5%,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58%,居民货币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75%。社会集团购买力成倍增加,1987年的社会集团购买力比改革初的1981年的购买力增加170%。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84年至1988年,我国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累计达4000亿元左右。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和工资费用的增加。

80年代中后期,为了增加农业的投入,保证农业的基本稳定,国家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上升,进而推进物价的全面上升。从工资增长看,当时企业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国民收入过快向企业和个人倾斜。1985年至1990年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递增133%,工资外人均收入5年平均递增265%。工资成本的这种快速上升,必然使企业可比产品成本呈不断上升之势,最终导致出厂价格的上涨,从而推进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最后,从根本上说这次抢购风潮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我国体制不完善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权界限模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全民所有制企业进行了改革,但产权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很多利润分给个人,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短期行为必然导致企业初次分配中重消费而轻积累。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来看,工业的超高速增长与农业的低速增长形成尖锐矛盾。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农村,很难形成农业规模经济,使农业生产发展呈明显地后劲不足;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是过分地向一般加工业倾斜,基础工业和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金融体制不健全:当时我国的金融体制基本上还没有走出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政府大金库的模式,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没有真正担负起在市场经济中对全国金融活动监督的职责;专业银行政企不分,缺乏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风险约束机制。当贷款额长期大于存款额时,银行只能靠发行货币来弥补,于是过量的货币便涌现出来。一旦为满足银行信贷收支平衡而创造货币时,通货膨胀便成为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