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平凹与莫言的情谊:天地有大美而莫言,古今无丑石可平凹

 老鄧子 2019-11-18

通过对自然的关照去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

贾平凹 /《万物有灵》

中国文坛有两部“涉黄”作品非常有名,《废都》和《红高粱》,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贾平凹和莫言,他们同属于19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贾平凹和莫言,一西一东,一个商洛棣花镇,一个高密东北乡,各领风骚,中国当代文坛最著名的两处文学创作精神土地也正式成名。莫言写道:

我应该感谢十五年前,

他高举着题写着“莫言”两字的牌子,

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迎接我,

把周围的人吓得不敢说话的一段情谊。

少年

<小时候的贾平凹>

贾平凹本来是大户人家的孩子,结果他父亲在“文革”中被诬陷为胡宗南的特务关进了牛棚,命运将18岁的贾平凹推向了农村。

开始,他每天走三十里地去砍柴,一趟背50斤;后来又去公社修水库,干的都是纯体力活。但因为个子矮体力小,他既拉不动车也轮不到锤,只好毛遂自荐去写大标语。

终于凭着会写毛笔字的本事大获成功,才算真正从事了点儿跟文学有关的工作——“工地战报”的主编、编辑、记者、刻写、油印、发行、广播,集七职于一身。

当时其他工友们的心思都在娶媳妇上了,但是贾平凹并不甘心这种生活,并在山墙上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来激励自己。

闲暇之余开始学着写诗,有人鼓动他说发表了可以得稿费,贾平凹借了8分钱买邮票,将人生第一份文学作品誊抄清楚寄到了省报,但是信件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贾平凹的诗人梦破灭了。

<年轻时的贾平凹>

启蒙

1972年5月,机缘巧合,贾平凹离开农村,从山沟走到西安,来到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刚入学的贾平凹,别出心裁地把新生入校感想写成了一首诗,没想到这首诗还登上了第一期校刊,而且是校刊上唯一一篇学生作品。消息不胫而走,贾平凹成了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同时,他想当作家的梦又死灰复燃了。

与他同时代重燃作家梦的还有一人——莫言。与上大学的贾平凹不同,此时的莫言还在老家放牛。原因很简单——不能读书。

相比考上大学的贾平凹,小3岁的莫言虽然启蒙较早,但机遇差了不少。莫言6岁入学,小学已经通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革”爆发时莫言还在读小学,被迫辍学。

当时的莫言就有了文学梦,想当一个作家,初衷也很简单,当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饺子,娶石匠的女儿。

1976年,跟因为扁平足无缘从军的贾平凹不同,21岁的莫言顺利参了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务,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文学梦再次在这个农村娃的心中燃起。

<穿军装的莫言>

磨砺

1973年,贾平凹发表了人生第一个短篇小说——《一双袜子》,虽然是与同学合作,但这篇发表在陕西省月刊《群众艺术》上的作品,奠定了贾平凹的文学之路。

第二年,贾平凹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深深的脚印》在《西安日报》发表。1976年,大学毕业的贾平凹去了省出版社,成了一位编辑。这个阶段贾平凹进入了最佳的创作境界,虽然屡经退稿,但是他已经摸到了创作的门道。1978年,短篇小说《满月儿》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有了一点名气。

1980年贾平凹搬入静虚村,1981年后陆续创作了短篇小说《土炕》《油月亮》,1983年创作的《商州初录》在《钟山》杂志发表,成了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跟已经小有名气的贾平凹比,莫言的日子更难过一些。此时的他趁着做图书管理员的便利大量汲取文学营养,孜孜不倦地写,写完就向全国的报纸、杂志投稿,结果也只是收到了编辑的铅印退稿信,上面连他的名字都没有。

5年后,一封来自保定市《莲池》编辑部的信,成了莫言人生转运的那条“锦鲤”,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正式发表。后又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关注。

1984年,莫言得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赏识,特批他进入该校学习。军艺使莫言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转折,也正是在军艺学习的这个阶段,他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成名

1993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首印50万册,这本世情小说红极一时,占尽风光,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却因为大胆出位的性描写被禁,而且一禁就是17年。

<1993年的贾平凹 肖全摄>

贾平凹坦言:“《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当时,批评《废都》的文章集结成册,竟然有七八十万字。直到今天,围绕着贾平凹与《废都》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使这本书成了贾平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自此之后,贾平凹将对故乡的书写作为自己写作的初心,从棣花到西安,林中一花、河中一沙都成了他创作的主题。四十五年来,他写下了一千五百万字,出版了十六部长篇小说。他的体量如此庞大,他的世界何其丰富。他独具叛逆性的创作精神和关注现实的勇气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然而,贾平凹内心里极为在意和遗憾不已的是,他没有像莫言一样斩获国际巨奖。

文学起步比贾平凹晚的莫言,从正式执笔到小有名气用了五年,仅是贾平凹的一半。他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 1986年就写出了震动全国的《红高粱》。这是莫言“高密东北乡”文学地理概念的成名之作。

后来,莫言将电影版权以800元卖给了张艺谋,张艺谋当时还只是个摄影师。2年后,《红高粱》斩获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拍完《红高粱》,张艺谋和还在上大学的巩俐走到了一起。莫言说:“张艺谋和巩俐不是绯闻那么简单。”

<莫言和张艺谋>

<拍红高粱时的张艺谋、巩俐、顾长卫>

在写完《红高粱》之后,莫言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纵观他的创作,有几个特别的关键词:“白狗”“秋千”“东北乡”“高粱地”。正如莫言在诺贝尔获奖发表演讲时说:“'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山势和水文,不同的历史和语言,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情绪,不同的词句和语法,它必然造就千差万别的地域色彩。

这些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写作,不仅仅是讲述“那些年,我们村儿里的事”,甚至是“我们屯里的人儿”,其基底其实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普照情怀,当想象之门虚掩,一扇精神的窄门忽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