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而不知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让我们向戚继光致敬。 戚继光(1528-1587),明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 24岁走上山东抗倭战场,就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宏图大志。倭寇为患达200多年。 戚继光横空出世,创建戚家军, 把倭寇打得闻名丧胆, 称他为“戚老虎”。历经14年的艰苦转战,他的足迹踏遍了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四省沿海。戚家军神勇无敌, 加上沿海军民的支持与合作,终于荡平倭寇。 这年,戚继光39岁,已是一个威严持重的将帅。 他把目光移向中国北方,期待在那里大展宏图。 北方边境,蒙古骑兵时来进犯。边防不力,连撤十员大将。戚继光毅然上任,力除积弊,修长城,训边兵,把北部边防治理得井然有序。几次出兵,“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守十几年,北方固若金汤。 每当空闲时候,戚继光和在南方时一样,喜欢逛逛山水,吟吟诗。有一次,一个冬天的傍晚,他登上盘山(在蓟州西北25里)山顶,举目四望,只见天高云低,群峰伏首,夕阳将尽,草木已衰,不禁写下这样的诗句: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从这首诗里,虽然仍旧可以看见戚继光的那份豪迈;但是,不可否认,这字里行间,也开始流露一些衰迈的气息。 戚继光戎马40年,南征北战,身经数百战,屡战屡胜,在他早年时就已名扬远近,后来,更是被称为“常胜将军”。 现代的人们也没有忘记他。 1984年,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提出的全国第一批纪念性塑像名单中,就有戚继光。1987年,戚继光逝世400周年之际,他的故乡山东蓬莱树起一尊他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的高大雕塑,供人们瞻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