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印发,基层注意这些

 金坛区 2019-11-18


⊙编辑:杏林君

流感作为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抵御的疾病,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而且暂时无法避免。虽然官方目前还未公布最新流感疫情数据,但据专家预测,11月中下旬流感活动逐渐增强,我国将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流感流行季。
目前已经是中旬,眼看着季节性流感就要来了,不只是易感人群,我们作为医务人员也要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

国家卫健委发通知,今年流感防控,基层要做这4件事

为了提前防控流感,就在昨晚,国家卫健委官网挂出通知,要求做好今冬明春流感医疗工作,下发六项核心任务、两个重要文件《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医务人员流感培训手册(2019年版)》

和基层医疗机构最直接的主要有以下4项内容:

第一,按要求学习《医务人员流感培训手册(2019年版)》,切实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流感诊断、鉴别诊断与规范治疗能力。
第二,结合本机构服务能力规范开展病情咨询、患者疏导、病例筛查等工作,按照诊疗方案要求规范诊疗行为,认真做好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常规治疗。
第三,要根据患者病情,科学实施分级诊疗,轻症患者在社区治疗和进行居家休息、自我隔离,重症和疑似重症病例要及时转诊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第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家庭医生团队,向辖区居民宣传流感防治核心信息,引导居民做好自我防护、患病后合理就医。

最新版流感诊疗来了,牢记这些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
1.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隔离治疗。
2. 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任意 1 条):
(1)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
(2)符合重症或危重流感诊断标准。
3. 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4.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
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有细菌感染指征时使用抗菌药物。
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辨证使用中医药。
抗流感病毒治疗时机

1. 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
2. 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重症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3. 非重症且无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发病 48 小时内,充分评价风险和收益后,再考虑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
继续推荐这3种抗流感病毒药物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今年流感诊疗方案依然推荐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及帕拉米韦。
①奥司他韦(胶囊/颗粒)
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 次。1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0~8 月龄,每次3.0 mg/kg,每日 2 次;9~11月龄,每次3.5mg/kg,每日2 次。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15kg 者,每次30mg,每日2 次;体重15~23kg 者,每次45mg,每日2 次;体重23~40kg 者,每次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 者,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②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
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10mg,每天 2 次(间隔 12 小时),疗程 5 天。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用药后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较高,应慎用。
③帕拉米韦
成人用量为 300~600mg,小于 30 天新生儿6mg/kg,31~90 天婴儿 8mg/kg,91 天~17 岁儿童 10mg/kg,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
中医治疗方案
按照不同证型,推荐不同方剂和中成药。其中,连花清瘟胶囊适用于两种轻症类型,被再次点名。
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 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常用中成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类,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 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基本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 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肺活络。
基本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
炙麻黄6g   生石膏(先煎)40g   杏仁9g   知母10g   鱼腥草15g   葶苈子10g   黄芩10g   浙贝母10g   生大黄(后下)6g   青蒿15g   赤芍10g   生甘草3g
2. 毒热内陷,内闭外脱
主症: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咯粉红色血水,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脉: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5g   炮附子(先煎)10g   黄连6g   金银花20g   生大黄6g   青蒿15g   山萸肉15g   枳实10g
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1. 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沙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浙贝母10g    杏仁10g   青蒿10g   炙枇杷叶10g   焦三仙各10g


本文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医师公社。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