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加莹:闲谈“阅读量”

 七老爷施政 2019-11-19

作品欣赏

闲谈“阅读量”

 刘加莹

【推介辞

作品或者说作者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遇到更多更懂自己的读者。在新媒体风行的当下,阅读量的高低无形中进一步刺激和激发了写作者们的创作热情,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一篇作品的阅读价值。
所谓阅读量,专业一点说就是这篇文章被点开阅读的数值,而通俗地来讲,就是一篇文有多少人读,直观和客观地体现了读者人数。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新时代,新媒体让阅读更加便捷,同时也能更科学地统计、更智能化地提供出一系列数据。
决定阅读量的因素很多,但最为主要的,还是要看作品的选题、主旨、深度、厚度,能否引发读者共鸣。就当前的新媒体环境来说,除一些时政热点、网络热文和针砭时弊的社会大写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被点爆之外,就文学作品而言,阅读量普遍都不是很高,一篇作品的阅读量能够达到数千或过万,已是非常难能可贵。因此,对于阅读量不可太过强求和苛责,自然就好。
在《同步悦读》读书平台,之前有过一篇反映社会问题的热文阅读量为100000+,如此高阅读量的文章也仅止一篇。单篇阅读量10000+的作品虽然不少,但也并非是经常遇到。加莹先生虽然进入同步较晚,发表的作品也不算多,但今年以来已有数篇作品阅读量过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加莹先生的这篇新作,听听他的闲谈,一同探究一下加莹先生高阅读量背后的东西。
— — 编者
白夜主编向我约稿,要我谈谈文章的阅读量。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看的人多、阅读量大,自然开心;看的人少、阅读量不高,总是不得劲。
我平时喜欢写点小东西,一次,有位朋友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别写啦,谁看呀。想想也是,瞥一眼楼下的报箱,几乎全都“饿着肚子”,时而见地上飘落些纸张,也多是小广告,或是催缴水电和煤气费的通知单。
又一天,一位文友告诉我,现在流行“手机阅读”,还向我推荐了《同步悦读》。我虽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对《同步》倡导的“与学习同步、与工作同步、与生活同步、与成长同步、与人生同步、与时代同步”的读书理念非常认同,便隔三差五地打开看,还真的读到了一些好文章。
后来不知怎的,我竟由读者变成了作者。


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微信平台中,《同步》算得上佼佼者之一,目前已拥有一个庞大的作者队伍和读者群体。作者队伍里不仅有文学界的名家、大家,更多的则是大众写作者和“草根”文学爱好者。后来,我也找了几篇自认为“不过时”、在《新安晚报》用过的旧作,如《没能喊她一声“妈妈'》《我的两个父亲》《养母》等,均被采用。在写此稿之前,我又特地把那些文章翻出来看看,每篇的阅读量也就千把人左右,“打赏”更是少得可怜。
今年初,白夜主编向我约稿,一再强调要“原创”,希望在《同步》首发。写什么呢?我琢磨了好几天,才有了后来的《吴仁宝,一颗闪亮的星》。让我没想到的是,文章推出不到3天,阅读量竟突破了1.2万人。我心里清楚,并不是我文章写得好,而是人们对老书记的敬仰。没多久,我又写了《忙人白岩松》,同样收获了不错的“阅读量”。我称之为“沾了名人的光”。
通过以上两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阅读量,而是写作思路的转变。不再是随意随性,想起来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了,而是有了选择性,每写一篇文章总要动点小心思,努力去找文章的“点”,即读者的兴趣点和共鸣点。


我的微信好友有好几百人,其中不少人都当过兵,有的还与我在一起工作、生活过。因此,我就时常在想,我心底深藏的军人情结,他们恐怕也有。于是就写了《生命的颜色》《长在心中的“绿”》,以及写“军嫂”的散文《桃花姑娘》。《同步》推出以后,不仅这些战友纷纷转发,还有很多读者进行了第二次分享。受此启发,后来我又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了《你会说话吗》《我这样写文章》《笑话的背后》等,也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平台也好,作者也罢,当然希望阅读量越高越好。平台不同于纸媒,纸媒的发行量是“真金白银”,有多少订户就得印多少份报纸。平台尽管也有很多人订阅,但“天天读”的人毕竟少数。因此写什么、给谁看,文章的“口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有那些多数人感兴趣或能产生共鸣的文章,看的人才可能多,传播起来才会快。
文章的阅读量,不仅与作品有关,也与作者的为人相连,文章好还得有好“人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看戏一样,喜爱的导演、喜爱的演员的作品,总想看看。现在人们都有“朋友圈”,有的还有不少微信群,这些都是文章阅读的基本力量。在《同步》发表的文章,既要靠平台“推”,更要靠作者和好友“转”。有位朋友曾对我说,他看文章,习惯第一眼看作者的名字,好友写的,喜欢的作者写的,一般都要看,对好文章还会主动分享。我那几篇文章,最要感谢的就是亲朋好友、特别是微信好友,没有他们的添砖加瓦、鼎力相助,就不可能有那样的阅读量。我有几位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国外探亲、旅游,为了错开时差转发我的文章,深更半夜还专门爬了起来,让我非常感动。


文章转发的重点应在“圈子外“,而不是在“圈子内”。目前《同步》有个作者群,每期推文,主编和编辑们都在第一时间转发朋友圈和作者群。一些文友,也包括我自己,喜欢把平台推发的文章,连同自己的留言复制转发到群里,看起来似乎是对文友的尊重和支持,其实这种“圈子内”的循环,对文章的阅读量并无多大帮助。因此我决定,以后不再这样做了,文友的好文章,适合转发的,就转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去。
阅读量虽然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但就综合因素而言,新作者较老作者、业余作者较专业作家,微信好友少的较微信好友多的,差距不言而喻。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掘不出金娃娃,业余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新手”,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善学慎思,勤练多写,切勿被阅读量所累。
我时而写点小文章,既不为名也不图利,说小一点,是儿时的梦,业余爱好,说大一点,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我对阅读量的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心里想的还是怎么把文章写得好些、再好些。因为我知道,人的一生,没有什么比心态、比努力更重要了。
前几天与好友结伴出游,早上在酒店就餐,见桌牌上写着“钱没有了可以再挣,单纯没了,就真的没了。”我想,文章的阅读量可以慢慢来,心态若坏了,做人作文恐怕就真的要出问题了。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