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六、政治性绘画,同样可以是艺术精品 作为当年一位著名的革命画家,苏曼殊的艺术实践,说明:富含政治内容的画作,同样是可以画得很出色的。革命的思想内容并不命定地妨碍艺术的完美。例如,他的名作《过马关》。 曼殊因反清遭上海镇守郑尔城通缉,1907年2月13日(丁未年春节),偕刘师培(申叔)、何震夫妇东渡日本,途经日本马关。 马关在日本本州西南端,属山口县,地处对马海峡同濑户内海间交通要冲。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在此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支付3000万俩白银赎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此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曼殊的母亲虽系日本女子,本人有一半的日本血统,但爱国心强烈,对日本侵略中国坚决反对。 曼殊对满清的残暴统治,痛恨至极。现在,他因遭通缉,在国内无法立足,被迫东渡。同行的刘师培、何震夫妻也是激进的革命者,刘师培因赞成“光复”,而改名光汉,即:推翻满族统治,光复汉族政权。 他们一行在马关下船登陆,回首眺望故园,心情依恋。那是一块长期养育了他们的大地。对他们来说,它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故乡那飘动着的空气都是沁人心脾的;他们是不能离开它的。小草尚且恋山,何况有情有感的血肉之躯?但是,偏偏是在祖国,他们待不下去,祖国那满目的疮痍,刺痛着他们;民不聊生,使他们无法忍受。就连他们自己,现在也已流离失所,有家归不得。堂堂须眉男子,对这些,难道能够容忍么?不行,绝对不行!情绪激烈的刘师培,挽着同是血气方刚的苏曼殊,登上苍茫的巨大山石。那山石似乎孕育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在足下有力地托起他们。他们眺望着浩瀚无垠、永远在奔腾翻涌着的大海。山上一株枯而不屈、直刺天际的大树,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曼殊当即作画一幅。刘师培也披头散发,以无可压制的昂扬气势,挥笔在枯树上写下了钢铁般的誓言…… “破碎写江山,是泪还是墨?”——赵潘《题曼殊画册》里的这两句诗,可以表达读者阅读此画时心里所涌现的无限感慨。 曼殊对水面的描绘,笔力神妙,非常人所能及,只能用“天赋”来解释。此图是其以神来之笔写水的诸多成功之作之一。 在《曼殊妙跡百帧》中,此图为第36图。 |
|
来自: 昵称16627923 > 《李蔚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