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中药饮片的未来发展趋势

 驿站hi0688 2019-11-19


中药饮片加成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地方保护政策,结合近年来国家频繁发布的中医药产业倾斜性利好政策,让很多中成药企业准备“甩开膀子”,包山头、买农田、做饮片种植基地、上中药饮片、上配方颗粒......
特别是“中西医并重”,在最新公布的新版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增加83个,首次与西药持平的现实状况, 中药企业沸腾了,虽然在高端医院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乐观......
如果这就是政府主导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那么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了!
国家政策扶持中医药产业,并不意味着鼓励和刺激中医药产业盲目、非理性发展,特别是在标准制定和综合评价方面,受国际市场的压力,政策要求的必将更加严格。
另外,政府多次,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医药的未来方向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并且再次强调“守正创新”,这些措辞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比如,在大幅增加中成药品种的同时,新医保目录也公布了一系列的限制举措,包括部分中成药、中药注射液支付范围受限,部分中药饮片不予支付,西医必须具备相应资格后方可处方中成药等等。 

尤其是开具中成药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的医师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在今年7月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重点监控目标中也有相应规定,即“中医类别以外类别医师必须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才可开具中成药处方,开具中药饮片处方需要参加两年以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取得相应证书。
国家医保局则进一步明确为,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的中成药不报销。
在目前约80%的中成药由西医医生处方的大背景下,有人认为这会给中成药市场带来严重打击。实际上,任何事业的大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规范和标准化的前提之下的。
中医药发展同样必须基于临床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规范发展。西医医生处方中成药,除了中国大陆之外,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比如,宝岛台湾,除了中医院的中医师可以处方中成药,西医医生是不能处方中成药的。并且,现实中,我们有很多的中成药的处方都是不合理用药,表现在超说明书的适应症、超人群、超剂量、超部位用药。
即使国家中医药标准化学会成立大会上,王永炎院士大声疾呼:“很多中药大产品,每年销售几十个亿,说明书上作用机理不清、药物相互作用不清,不良反应不清楚……你们都在干什么?!”
现实工作中,确实存在有些西医医生对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望闻问切、虚实表里等基本理论没有掌握,也缺乏系统训练和实际临床应用经验。
我们在实地拜访中,有些西医医生甚至中医理论都没有学习过,按照中成药的商品名来决定使用适应症,所以,临床上会出现用西医理论、方法、检查设备看病,用中成药治病的奇怪现象。

国家予以规范化之后,让一些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西医,真正学习中医和掌握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知识,会催生西医医生学习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热潮,这种人才和技术的培育,才是真正符合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政策方向的。
另外,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问题,社会呼吁的很多了,甚至“中医将亡于中药”的声音都出来了,说明现在市面上的中药材的质量、有效物质含量、临床疗效等问题巨大。特别是配方颗粒的应用,把传统中药的炮制工艺和流程“放弃了”,把先煎后下的制作要求也“放弃了”,直接把每一味药材做成成药颗粒,混合搅拌即可服用。

传承制作工艺都不存在了,我们喝到的中药汤剂,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方”吗?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企业的经典方制作工艺的一致性讨论。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搞指纹图谱来认证药材的质量,而放弃了医古籍中传统制作工艺的一致性研究,肯定是做不出来“老祖宗”的“经典方”的。
近日,国家正式出台文件,取消饮片的加成,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家标准,及时的给准备大干一把“焦虑而躁动”的企业家们,打了一针“清醒剂”。
靠特殊政策大赚的日子已经快结束了,未来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上,能够获益的,肯定是那些掌握了国家标准的企业,掌握了中药材溯源的企业,可以掌控生产成本的企业。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