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头沟对联集成》——02

 京城四爷 2019-11-19

《门头沟对联集成》——02

凡  

一、本书收录对联的原则是古今并重。由于古联数量有限,加之资料匮乏,搜集难度很大,故形成 厚今薄古  的表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今人的对联也将成为古联。

二、古联主要集中于 寺庙对联 ,部分散见于 村落对联

三 、内容设置为八编三十一目。 寺庙对联  设潭柘寺古联、潭柘寺新拟联、戒台寺古联及新刻联、戒台寺新拟联、金顶妙峰寺庙群古联、金顶妙峰寺庙群新拟联、其他寺庙对联七目;生态门头沟对联设正格对联和三柱对联两目; 村落对联  按九镇一地区设为十目;旅游服务对联设旅游景区拟联、旅游服务接待单位拟联两目;春联设通用春联、十二生肖对联、格言对联、行业对联四目; 时政对联  设时事对联、廉政对联两目; 育新学校师生对联设节日对联、楹联艺术节对联、应征对联、对联擂台四目。

四、对联的排列顺序,一般以当时成文的格式未做变动。春联、时政对联、对句则以时间为序;村落对联以字数多少为序,字数少的排前边。

五、寺庙对联中的古联,是指现在已然悬挂;未悬挂的列入 新拟联 。其他类的对联,凡已悬挂的予以注明。

六、对于古联,未按《联律通则》严格要求,能宽则宽。如潭柘寺旃檀佛楼联:庆云宿飞栋;喜树罗清墀。平仄不谐,且违三平尾的戒律。今人的对联,完全按《联律通则》要求,违律者予以删除。对于现代名人的对联,为保留其社会价值,也予以收录。如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题潭柘寺联:龙潭柘树护宝地;出岫祥云来甘霖。祈读者理解。

楹联扬国粹文化靓京西

彭利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5 周年之际,《门头沟对联集成》 ( 以下简称《集成》) 问世了。这是京西联人献给国庆的一份厚礼,是门头沟文苑又一朵盛开的奇葩。

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节律对拍,形对意联。不仅形式美、音律美,而且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千百年来,它体现着时代精神,抒发着百姓情怀,跳动着时代脉搏,传播着社会正能量。楹联与书法珠联璧合、相映成辉,在最显著的位置张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具有标识性的中华国粹。

北京市门头沟楹联学会成立于 2 0 0 3 年,至今已经 1 1 年了。它以学习、研究、传承中国楹联文化,以为门头沟区的科学发展服务为宗旨,坚持深入基层,服务百姓。努力做到联墨双修,德艺双馨。从最初的十几名会员,发展到一百多人。不仅有耄耋之年的长者,而且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朝气蓬勃的少年;不仅有本区的楹联爱好者,而且吸引了海淀、朝阳、石景山、延庆等地的联友入会;不仅在本区、本市有一定影响,而且,会刊《京西联苑》交流到不少外省市,对宣传门头沟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多年来,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楹联、诗词作品,参加了国家、市、区的书法楹联展览,获得了不少奖项。近几年来,他们在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门头沟区文联的领导和支持下,与门头沟区纪委联合编印了廉政文化作品集《清风墨润》,与门头沟区书法家协会联合编印了《翰墨飘香》作品集。三年来,他们先后为黄芩仙谷、山水居度假村、西胡林村、定都阁、永定楼、戒台寺、少师(姚广孝)步道、潭柘寺等名胜撰写、悬挂了楹联。这部《集成》所收楹联用词贴切、唱和有韵,具有文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是京西联人心血的结晶。它的出版是京西联人的夙愿。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众多。先有潭柘寺 , 后有北京城。潭柘寺里的名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流传千载,哲理深邃,享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琉璃渠,过街楼上的石刻楹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现了民风村约。京西联人是看着这样的楹联长大的,《集成》是在这片文化沃土中诞生的。

入选的对联作者都与门头沟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给全区九个镇、一百八十四个自然村都编写了对联,这不仅在门头沟区史无前例,在全国也是首创。

感谢京西联人为《集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你们不断进取,潜心创作,不断丰富门头沟区域文化内涵

2014  10

门头亮彩  沟域燃情

潘家农 

去广东出席中国楹联学会七代会前,接到门头沟联会李纪云会长的电话,邀我为《门头沟对联集成》作序。归京已临近 6 5 周年国庆,偏偏三疾缠体,无法外出。于是利用长假,拜读了书稿,感慨良多。

回想 2 0 世纪 9 0 年代,北京楹联学会动员百余联友,历时十余载,收集到京城古今对联三万余副,于 2 0 0 8 年出版了数百万字的巨制《北京对联集成》。作为编校者之一,其中的艰辛深深铭刻在我的心底。如今,门头沟楹联学会编的这本书即将付梓,可喜可贺!这不但开创了京城区县编纂《集成》之先河,亦可作为市会《集成》之补充。

《北京对联集成》以历史作品为主,《门头沟对联集成》以今人作品为主,侧重点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本书透露着浓浓的京西乡土风情。例如赵希平题天门山联:远望天门浑似月;漫游山脊恰如城,嵌名天门山顺畅、自然,毫不生涩。再如张树仁的题珍珠湖联:一湖沉皓月;两镇钓珍珠,文中一湖”“两镇是指珍珠湖横跨斋堂镇、雁翅镇。再看陈雷的作品:戒台山秀松声远;潭柘水清竹径幽,标明门城两寺戒台潭柘的大名,突出地域特点的同时,吟咏了自然风光。还有王永成的联作:妙峰山上山峰妙;清水河中河水清,不但包含当地的妙峰山” “清水河,进而纳入了回文技法,全联堪称佳构。

此外,联友们颇具文采,妙笔生花。如刘德英写的题恭靖阁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阁影过山来”“穿”“等动词用的多么活灵活现。又如石达丽的题樱桃沟联:多情紫燕因春醉;无语樱桃为客羞,表达了女性天性固有的柔情。再有吕仁题妙峰山联:佛光照远,眼底群生皆赤子;金顶呈祥,人间好运落山乡,禅意中并未出尘入定,却很好地结合着现实生活。而汪绍良的题黄芩仙谷茶廊联:诗成七碗卢仝韵;经撰十章陆羽心,则典故贴切,不愧古为今用之匠心。更特别的是马文银所撰三柱联:门迎绿水鱼追月;头枕蓝天燕剪霞;沟绕青山鸟唱春,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形式,但作者技法纯熟,平仄、词性、对仗无一不工。

这里要说说刘占一的出句:口吐千言,文而尚土斋堂話。斋堂是门头沟区的一个镇,斋堂人认为本地话较文雅,相邻的房山、河北话不规范。同时斋堂又是方言岛,世代遗留下来许多土语。该出句最初只有后半句,拆字为文而;析尚土。后来为了将字离析成口千言可略),《百花山》登载时加了前半句。由于斋堂話为专用名词,应对难度较大,至今六载没有佳对。大家如有兴趣不妨试一试。

当然,我们承认本书还存在某些缺陷。但瑕不掩瑜,门头沟联会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对首都山川的热爱,都浸透在字里行间,宛然描成一幅美丽画卷。细细品味,会发现联文背后的深远涵义和高尚情操。

艺术作品应描写精湛,情境交融,兼收并蓄,回味无穷;还应具备遐想的空间,阐发宏大深邃的理念。我衷心祝愿门城联友不断汲取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在这片沃土上频收硕果,祝楹联事业更上层楼!

2014  10  8 日于日下蜗庐

接地气——新时期联坛的发展方向

王庆新 

金秋国庆节前夕,北京门头沟楹联学会的新老会长、秘书长屈尊蓬门,欲求我为之刚刚脱稿的《门头沟对联集成》写篇序言。本来,我早已声明不再为他人写序,然面对二十余年交情的老联友和热诚可掬的新任会长,实感盛情难却,只好再作冯妇,权以拙陋之笔为其即将面世的大作鸣锣开道,以期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这部多人心血凝成的宝卷。

敝人为他人撰写序言已达七十余篇,所掌握的原则是,每篇依据书中所涉的内容体现一个角度,阐明一种观点,或着重提出一个问题。从来不泛泛溢美,亦不不负责任地敷衍几句套话,而是以一种真情实意直抒己见,尽力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益。我认为,这才不负求序者的厚望,才对得起读者,同时也对得起自己的从文使命和忝作文人的尊严和良心。

那么,这部《集成》的序言又该写点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呢?面对案头一大叠联稿,我浏览两遍。首先深为门头沟联友们的劬劳所感动;其次,这部大作最突出的特征是接地气,即采用了以村镇为纲目、维系处所的编纂体例,别开生面,提出了新时期联坛、对联事业带有发展方向的一个课题。为此,不避舛陋,权以几句肤浅之议与同仁们交流。

纵观当代的时序发展,着眼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实现了划时代的战略转折,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被严重地冲击。一向作为我们华夏国粹的诗词、对联等格律文学被无情地冷落。相当一批爱好者、追随者而失去了往日的热忱,有的被逼上梁山,去无奈地、违心地附会时流,改弦易辙,搞起了可以得到实惠的现代文学。商品大潮的沸腾,也使另一部分人落草为寇,干脆摆脱文坛,去直接经商,以企业家的身份陶醉挣大钱的生营。可喜的是在我国的诗联界,还真有一些以民族大义为重,难舍传承传统文学的义士诸如门头沟楹联群的那些执着的追求者。他们不计得失,不辞劳苦,自觉自愿地为对联国粹奉献热忱。一个十五万言的对联集成,集纳各类联语四千多副,分列八个大门类和三十一个小类,广涉名胜古迹、风景园林、村镇民居、各类春联、行业对联以及酬唱赠与、哲理格言,等等,洋洋大观,荦荦宏旨,其中的甘苦、心血令人感动肺腑。整个搜集、编纂的过程,既有同仁的恪奋,又有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才使这部大作跻身天下。此为敝人感衷之一。

感衷之二是门头沟这部对联《集成》充分体现了接地气的鲜明特点,并同时昭示出新时期联坛发展方向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楹联虽然是上层文人、官宦、社会贤达热衷并常用的文学形式,但更多还是以一种民俗普及于乡村基层。生活在基层的工农商学兵才是对联创作、运用的主体人群。由此,我想到早在一千多年的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归宋前的广政二十六年(公元9 6 3 年)安排大臣辛寅逊创作春联,并以其不工,自命笔云写下名留青史典籍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已充分证明了远在千年之前,朝野民俗已有贴春联的历史。更使我想到,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极度困难的境况下,毛泽东同志在延安谈到边区文化教育时,以真知灼见阐述了对联的群众性:边区有三十五万户,每家都挂起有新内容的春联,也会使边区面貌为之一新。两个宣传部的同志要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写春联就要编几个本子,要搞新的春联。新春联是群众的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三十五万副春联,内容大体相同,文字可以不同,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我们的艺术要搞几样确实为老百姓所欢迎的东西。现在老百姓连好的春联都没有,我们还只是谈提高,这只能是空谈。现在边区的主要问题,还是一个普及问题。(摘自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品读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对联的群众性。回顾对联文体数千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对联走出最初的纯文学窠臼,逐步演化为具有广泛环境和坚实基础的实用对联。以致分出诸如春联、节日对联、行业对联、婚嫁联、寿诞联、挽联、建房乔迁联、名胜联、修身治学哲理联以及题赠、酬唱、游戏等老百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乐于广泛运用的诸多联种。

门头沟的这部对联《集成》,以村落、乡镇为纲目编次,充分反映了与群众文化息息相关的特点,这与毛泽东同志谈边区文化教育的观点脉脉相通,体现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际功效,体现了对联艺术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在新时期枝繁叶茂、散发出明媚春天的气息。在四千多副联语的搜集、归纳、编次、校勘的整个过程中,二三百名联家鸡声月影,孤灯独对,使副副大作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振奋,为之钦佩。我由衷感到门头沟联坛的大美景象。具体地讲,联人的执着,群体的拥护、领导的热忱、部门的支持,这种上下互动的局面不是充分贯彻了那种以民为本、以文务民的宗旨吗!

    写到这里,似觉还有许多话要说,难能尽意的情感归结为一

副贺联,以期表达我对这部宝卷面世的祝贺,并以抛砖引玉之笔,呼吁广大读者关注这部大作。

忝此为序。联云:

京次起联声,心血凝神成宝卷;

史宬存艺典,铅华焕采著新功。

2014  10  15 日于北京通州

    ————未完待续

谢     谢      关      注      !!! 

别  忘  了  点  个  赞  呦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