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和丁磊:比班级前10名更重要的是什么?这类孩子的未来不可限量

 赵氏教育 2019-11-19
在公开演讲中,阿里巴巴马云和网易丁磊,都曾提到学习成绩在班上前10名的学生,他们未来的发展状况。
虽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成不了马云,做不了丁磊,但是他们对未来人才的定义,对学习观念的阐释,以及身上那股奋斗的精神,绝对值得父母和孩子们深思和借鉴。

01

排名第10名左右!

阿里巴巴招聘过几万名年轻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有出息的年轻人,年轻的时候都特别会玩,特别调皮,调皮的孩子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调皮的孩子不讨老师喜欢,学习也不是最好的,而且,老师的一顿骂,也许就活活把他的天性扼杀了。

有的孩子天性会读书,能把人活活气死,因为你怎么努力都努力不过他。

同样一堂课,他们好像上辈子读过书似的,但他们不会玩,就不是我们眼中最优秀的年轻人。

阿里巴巴不太喜欢招聘一个班里面从小到大都是前3名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失败概率实在太大。

他们一直觉得“我就是最好的”,一点挫折他就掉下去了,可社会上不吃这一套。

最好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排名第10名左右,读书不是最用功的,但是他能花时间跟别人“玩”,他就有机会学到更多东西。

02

11月16日下午,网易创始人丁磊出现在母校奉化中学的新校区迁入仪式上,以下为丁磊的演讲节选。
考到奉化中学以后,我其实成绩并不好。
那时候我们班上有54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六名。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班主任,把我们最后倒数六名同学拉到教室门外骂一顿,他说:你们拖了我们班的后腿。
很幸运的是,我从班上的倒数第六名,经过每一个学期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努力,在最后考大学的时候,考到了高中读书时最理想的成绩,全班第十名。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们班上比我学习优秀的人非常多,不止一个。
像我们班上前十名的同学,后面我们也有联络,但好像他们在事业上都不是那么如意。
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些人到了社会上跟我有很大的不一样?
他们的学习比我好,应该说能力比我强,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存在呢?
我觉得其中有一条,因为我是从小有兴趣的人。
我非常感激我的爸爸,他是一个热爱电子的工程师。
我爸爸在我6岁的时候就开始逼我每个月和他一起阅读杂志。
那时候家里一共三本杂志,一个是《大众科学》、一个是《无线电》、一个是《科学画报》。
每次看杂志,我爸爸就跟我分享说,世界有哪些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类社会。
有一次,我记得是1977年,也就是我6岁的时候,我爸爸看到《无线电》杂志上有张电路图,教大家怎么做一台电视机。
我亲眼看到他去买零件,去向别人请教。于是,我们家有了那个年代奉化镇上第一台电视机,那是一个9英寸的电视机。
这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一辈子难以忘怀,是他培养了我对电子的兴趣。
这种兴趣、这种求知欲,后来我终身保持着。
因为有这样一个兴趣,我在奉化中学的时候,也会在读书之余,在学校的苹果电脑上用Basic语言写游戏程序。
总体而说,我是一个比较不务正业的人,喜欢为自己的兴趣投资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后来我在工作中,看到很多人来网易工作,不是因为兴趣,只是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我有时候会很疑惑,你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兴趣?你的兴趣又在哪里?
今天,很多毕业生来网易找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兴趣这两个字。
他只是说,爸妈要求,我想找一份工作,想稳定。
这个世界上很多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兴趣驱使的。
今天很多同学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偏科是不是一件好事情?
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数理化基本是全班前三,但是语文一直不好,英语马马虎虎,所以并不一个很全面发展的人。
但因为对数理化有无限热爱,一直受益。
所以,我个人也希望大家改变对偏科的看法。
像现在很多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补差距,比如数学120分满分,你考97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为这23分差距努力。
我个人建议,如果你是真的很喜欢物理、化学,那么请你更多地投入在这门功课上,一路攻克,一直往前走。

我觉得在我们的学习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秘诀要跟大家分享,就是要脸皮厚。

我在读书的时候发现,成绩优秀的人,他不愿意问别人问题。
但恰恰我是一个脸皮比较厚、成绩比较差的人,所以后来我在大学和工作当中,我会不停地向身边优秀的人去请教各种问题。
“不耻下问”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话,我非常欣赏。
你在江湖上行走,有机会要多跟别人请教。
我之前说过,我刚进奉化中学读书的时候,是倒数第六名,后来,我就靠每个学期不停地进步,不停地进步,最后有机会考上大学。
除了在学校里面读书以外,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即便离开了学校,你也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
很多人说:人为什么要一辈子不停地学习?
我想,学习可以让你更从容地理解这个时代,并且和这个时代相处。你不会落伍,你会和优秀的人永远在一起,齐头并进,来分享探索世界的乐趣。
当你能保持终身学习的时候,你就不会落伍,你也不会心力憔悴。
一个人不管贫穷和富裕,都应该学习认清这个世界,更新自我。
如果说,有什么习惯是值得你坚持一辈子的,那就是终身学习,保持好奇心。如果你有好奇心的话,会促使你更主动地终身学习。
今天,我们在学校学习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教材,都是有标准的,老师上课讲什么,考试考个好成绩,你排第几,大家一目了然。
但是到了社会上,市场上的竞争是没有公式的,也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里胜出的话,第一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第二个,还要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追寻梦想的勇气。

03

马云:你是什么年龄,就该去做什么事

▼ 在20岁以前,做一个好学生
我大一那年,做了几份兼职,忙得不得了,钱没赚到,期末考试却开红灯。
我姑姑,一名大学教授,她有一天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你这个年纪就应该好好读书。你要记得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那时候,我完全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觉得读书没有用,专业不喜欢,同时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担心与社会脱节。
毕业后很多年,一直后悔大学时没有认真读好专业,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后来还意识到,认真学习,除了提高专业知识以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培养自己专注的态度,坚持的习惯,和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这些习惯和能力,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在读书期间好好学习,真的很重要。
▼ 25岁上下的年纪,不要害怕犯错
25岁,刚步入职场不久,如何能够快速地累积经验?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敢于试错。
马云在成功之前,失败过无数次。
他想去考警察学校,5个人通过了4个人,只有他没有通过;他去肯德基面试,结果24个人通过了23个,也只有他一个人没通过;甚至在阿里巴巴开始创业时,他见了超过30个投资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投给他。
他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为了生存下去,背着大麻袋去义乌进货,卖鲜花,卖礼品,甚至推销医药给赤脚医生。
而正是这些挫折,为他后来的成功累积了经验,对贸易理解透彻,不怕被拒绝,不畏惧挫折。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避免失败,而一直待在舒适区,这是阻止成长的最大的拦路虎。
想要确保安全,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如果你想更成功,就应该学会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错误和失败。
▼ 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

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

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可以有很好的学习过程,你是一台大机器的一小部分。

如果呆在一个小公司,你学习热情,学习梦想,学习怎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

因此,在30以前,不在于你去哪一家公司,而在于跟了哪个老板。

这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老板,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对于每一个追求成长的人来说,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对一个老板。
▼ 30-40岁,为自己工作
马云说:“30-40岁,你必须好好想想,你有没有在为自己工作。”
30岁-40岁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经验累积格外重要。
如果在最应该打拼事业的年龄,却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打工心态荒废岁月,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自己工作,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当你不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聚焦在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上,你就会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30-40岁,打工心态和为自己工作的心态,将决定了经验、能力和人脉上的巨大差距。
常年累积下来,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
▼ 40岁之后,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
“40-50岁,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再尝试新的领域了,太迟了。你可能会成功,但是失败的几率太高,所以这个年龄段,请专注在你擅长的事上。”
人到中年,年龄和体力不再有优势,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正是在花钱的时候。
如果事业和财富积累不到一个台阶,就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这种危机不但来自职场,也来自家庭。
想避免中年危机,最重要的一步就在于这四个字:未雨绸缪。无论是财富还是能力,都需要提前准备,越早越好。
你不应该等到40岁再感叹:工作了20年,做的都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点?
40岁再来发掘特长,未免有点为时过晚。这样说,让人丧气,可这就是现实。
你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去做什么事。
你在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
只不过,在这个变化万千的大数据时代,还是学生的你,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一定要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提前锁定自己的兴趣点,并长期投入100%的热情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这样,你才会脱离马云和丁磊口中班级前十名的成长怪圈,成为不止会学,还会“玩”,且能“玩”好的那类人。
请在你的学生时代,认准自己的兴趣方向,提升自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做个有未来的别人家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