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xianfengdui111 2019-11-19
什么是德?德是人的品行。我国传统上把善、爱、孝、忠、信等优良品质叫做有德,否则,就是无德。下面讲三个关于德的力量感化德行差的人的历史典故,看过之后,相信对我们有帮助。在让人们感受德的力量的同时,也是最好的处理失德的人事的最好方法。

第一个历史典故:负荆请罪。这是人们熟知的历史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封相受命护宝出使秦国,和在赵王出使秦国时维护了国王的声誉,也为赵国赢得了尊严,赵王看中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于是提拔他为相国,职位在上卿廉颇之上,老臣廉颇心中不服,他想,自己为国屡立战功,才有今天的职位,而他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官职排在我前面,感到委屈,廉颇几次想给蔺相如难堪,可他总是躲着廉颇,避免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徒们,感觉他这太软弱,打算离开他,另谋高士。蔺相如知道后,问门徒:“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不进功赵国?不就是因为有廉颇和蔺相如吗?如果我和廉颇争斗起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不是给秦国找到了进攻赵国的机会,在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谁重谁轻?”门徒们一听,这才明白了蔺相如的心思。蔺相如与门徒的话传到廉颇的那里,廉颇感到羞愧。于是打着赤膊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

第二个历史典故:王烈送布。这个历史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一个名叫王烈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一次,一个偷牛的人被人捉到后,偷牛的人认罪认罚,只求不要把这事告诉王烈。后来,王烈知道了此事,就给偷牛的人送去一匹布,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要送布给偷牛的人,王烈说:“他偷了牛不怕罚,只怕让我知道,你们说这是为什么”,人们摇摇头说不知道,。王烈说:"那是偷牛人有羞 耻心。我送他布,是要他今后好好做人"。不久,偷牛的人在路边拾到一把宝刀,他没有拿回去,而是一直等到丢失宝刀的人找来,送还给他才离开。

第三个历史典故:卢革拒考。在宋朝时,有一个叫卢革的人,幼小就被举为童子,杭州知府马亮看卢革的诗句,连连称赞好。这时候,正逢考试,马亮就叮嘱考试官,要重点关照卢革的试卷,不要让人才从你们那里漏掉。卢革听到后说:"如果因为人情和特殊关照考取了,这不是我的本事,而是一种耻辱,我是不会接受的。 "说完卢革就回去了,过了两年之后才参加考试,他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中了第一名。

这样的历史经典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各位看了这三个历史典故,不知有什么感想?这里,我要说的是,由于每个人德行不一样,其感受也不一样。如果是一个有德的人,他会感动,会深受启发和教育,会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而对于一个无德的人,他会大笑有德的人,他会说有德的人都是傻子,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一章里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

相信一个用心看完三个德的历史典故的朋友,一定都是有德的人,一定会赞赏有德的行为,并会向德行高的人看齐,会以德为荣,努力做更多有德的事,对无德的人也能用德去感化他。相信一个有德的人,能领会老子《道德经》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句经典的内涵,并以此建立自己更高的德。
这三个历史典故,对当今信仰缺失,不辨是非,分不清荣与耻,不明善与恶的人们,一定要以建立德行为前提,不要过于崇拜金钱,美色,要修身立德。同时,全社会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传统美得。所以,重读这三个历史典故,对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