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周家嘴路三要素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19-11-19
摘要

周家嘴路

周家嘴路位于上海市区东部,跨虹口、杨浦两区8个街道,全长近9000米,是市区三横三纵主干路网中北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桥梁一座(跨杨树浦港)。

周家嘴路沿线自西向东与新建路、公平路、大连路、江浦路、黄兴路、隆昌路、内江路、军工路等主干道路相交,其南侧区域为虹口区的北外滩中央商务区和杨浦区的复兴岛滨江区。

周家嘴路军工路口

此外,周家嘴路自西向东有新建路隧道、大连路隧道、杨浦大桥和军工路隧道4处越江通道,将浦西市区与浦东新区紧密相连。而就在上月底(10月31日),周家嘴路隧道(周家嘴路/内江路—东靖路/张杨北路)主线正式通车,上海北部地区再添一条重要越江通道。作为传统的东西向干道,周家嘴路知名度并不小,但是关于这条路的相关趣事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今天的内容就汇总了周家嘴路三大“要点”,我们一起来聊聊。

新通车的周家嘴路隧道

西端:由路变弄

在东长治路原长治电影院的对面,有一段并不算很窄的道路,甚至可以通行大型客车。但是,这段路并没有路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段路就是周家嘴路西端的原始起点所在。

1986年《虹口区地名志》地图中的周家嘴路走向

周家嘴路是一条横贯虹口、杨浦两区的主干道。它现在的西端起点处临近著名的地标“1933老场坊”(原工部局宰牲场,“看懂上海”曾经写过这里的故事,戳《1933老场坊,从宰牲场到时尚地标》一文了解详情),东端直抵杨浦区沿江干线军工路。打开一张并不算年代很久远的地图——1986年出版的《虹口区地名志》中的《东长治路街道图》,却发现当时周家嘴路自东向西过了新建路口之后不久就偏向西南方,然后变成一段近乎南北向的路,最终在东长治路长治电影院门前止步。

《虹口区地名志》在周家嘴路一条释文中这样写道:

“据同治《上海县志》载该路原系河道,河水自虹口港出,以东西偏北之流向,入西虬江。约在20世纪20年代填河筑路。”

“该路与鸭绿江路交接后向南拐弯至商丘路被截,往南约50米无马路,再向南延伸,此段路仅宽米余,两侧均为棚户简屋。”

不难发现,整段老周家嘴路的好多路段并不宽敞,沿路有被侵占的情况。与之相比,这段存留至今的老路起点路段,至今通行较为方便。

今日老周家嘴路起始端南望

右侧即同生里,尽头即原长治电影院

这段原周家嘴路的起始段目前还剩下一个旧式里弄,其门牌为“东长治路319弄1支弄”,因为已处于动迁状态,弄堂里早已空空荡荡,原本可通往西安路的通道也已被封堵。然而在弄口往里第一家人家的门口就发现了疑似残留的旧迹。这一家门口上方还贴着两块不同年代的门牌号,其中一块老的门牌上面布满了尘垢,从尘垢间露出的字迹里能依稀辨认出一个“周”字。用一块湿巾小心翼翼地擦去那些陈年老垢,底下的两行字迹完整地呈现出来:一一弄 周家嘴路,意即“周家嘴路11弄”。

原地址周家嘴路11弄54号门牌

如今是东长治路319弄1支弄54号

显然,现在的东长治路319弄1支弄就是原来的周家嘴路11弄。通过查阅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可知这一处旧里名为“同生里”。目前其北侧的西安路上还有一个过街楼,“同生里”的弄堂名字也还在。

1947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同生里一带

左为正北,标红处即拍照点

1997年,全线改建拓宽后的周家嘴路将原鸭绿江路吞并。自此,原来南北向的周家嘴路旧路段就分别拆并到其他道路中去了:如旅顺路的北段(西安路以北),商丘路的最北端(东余杭路以北近东西向周家嘴路)部分;还有一些路段就湮没无存了。唯独这一段,因其地形尚在,又可通车,就一直被刻画在现行的地图上。

中段:历史性的交换

17路电车的老乘客一定对一个路名不会陌生——通北路,因为它正是17路东端终点站的名字。这处站点是停在周家嘴路与通北路交叉口上海第七印绸厂的西侧,因为周家嘴路那里是一个断头路,正适合车辆在此掉头。

然而,熟悉这里地形的朋友一定意识到了,周家嘴路东端的终点是在军工路,为何在通北路口就断头了呢?

原周家嘴路通北路口

上海第七印绸厂门前的17路电车掉头架空线

17路电车开通于1926年4月,起初是从大世界至昆明路,次年9月起,线路经华德路(今长阳路)向东延伸至高郎桥兰路(今兰州路)。在抗战爆发前,17路已经形成打浦桥至沪东昆明路的主体线路,大体上与今天的走向相仿。1953年辟筑了大连路至通北路段的周家嘴路后,确立了如今的通北路终点,至今已有59年(1960—2019)。如今这处叫做“唐山路通北路”的站点,其所在道路的规模并没有变化,但是路名却被改作唐山路了。通过1997年前后的地图进行比对就能清楚地看到,这段唐山路和周家嘴路曾经作了一次“交换”。也正是这次“交换”,周家嘴路才真正贯通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通衢大道。

17路终点站和其前方的19路终点站

为两电车线路互不影响,架空线网作交叉布局设计

历史上的周家嘴路因地处公共租界的北缘,其北面界外地带尚处于乡村境域的同时,界内已逐渐发展为城市化地区。与之相仿的呈东西向的道路也有多条,如长阳路、霍山路、惠民路、平凉路以及滨江沿线干道杨树浦路等等。然而,因为黄浦江走向的关系,导致杨树浦地区的东西向道路普遍呈“西南—东北”走向,而租界北部的界线是一长条东西向的直线,称为“熙华德线”,规划的周家嘴路又全都在界内,这样一来,它就必然与其他已经建成的横向道路形成交叉。但是,在今天的地图上,我们并没能找出一条这样的路。可见,这个规划并未实施。

1933年日文上海地图

公共租界东北部地区路网和界线等绘制十分清晰

1986年《杨浦区地名志》地图

周家嘴路与唐山路所形成的交叉

从老地图上来看,周家嘴路与唐山路的这个交叉是其自西往东的第一个交叉点。两路相交之后,唐山路就从原来周家嘴路南侧变到了北侧。这么一来,唐山路就延伸到“界外”去了。直到今天,唐山路东端止于许昌路的一小段路面还是以其原有规模存在着。

仔细观察对比新旧地图会发现,如今的周家嘴路“侵占”了一部分唐山路的路基,即在两路交叉点往东骤然扭转方向,放弃了原先的路段,改经原唐山路再向东推进。从门牌号码上来看,现在1500号以后的周家嘴路号码(这里存在明显的跳号现象)都不是早期规划路线上的号码了。

周家嘴路1500号加油站以东与唐山路交换后形成的背靠背局面

这次“历史性的交换”,其实早在1954年时就定下了“基调”(1953年所筑的大连路至通北路段是还处于老规划思路下进行建造的)。自此,周家嘴路不用再固守着陈年旧规,可以大展拳脚地开始东拓新征程。

1984年地图集

陈家头、赵家桥周边,周家嘴路此段尚未筑成

如果留意过周家嘴路跨越杨树浦港的那座桥的话,会发现桥名并不是“周家嘴路桥”,而是“赵家桥”。早年,从这座赵家桥往东至黄兴路处有一条东西向的“土路”,并以桥命名为赵家桥路。后来为了提升通行能力,对路和桥都作了相应的升级。这条赵家桥路正好可与1954年后新建的周家嘴路东段(黄兴路—军工路)对接,因而为今后整条周家嘴路的贯通打下了基础。

周家嘴路赵家桥

1998年地图中的周家嘴路和唐山路

1995年12月29日,全长2380米的周家嘴路(黄兴路一大连路)辟通工程开工,整个集路、沟、桥、泵站、变电站为一体的工程涉及动迁居民1202户、单位59家。作为市规划的“三纵三横”东西向的主干道之一,同时也是杨浦大桥的配套工程,新的周家嘴路设计为宽50米,6快2慢8车道的城市道路。

“历史性的交换”也从那时起正式实施了,唐山路的东段大部分以及赵家桥路都被纳入其中。1997年6月,全新的周家嘴路正式通车,并在1998年3月,为之配上了首条公交线路145路(该线系对原212路高峰线优化改建而来)。从此,自延吉新村敦化路发车前往人民广场不再经由长阳路,而是通过这条靓丽的主干道。

东端:有址无路

1910年地图中的“周家嘴角”

租界当局规划的周家嘴路本是沿着界线之内北缘自西向东行进的,在当时只是完成了大连路以西的部分,而再往东可能因为受制于此,中段一直还处于规划状态。然而我们把视线移向最东端,也就是真正的“周家嘴”附近,还发现了一段“Point Road”。

1918年地图中的“The Point”(周家嘴)

和“Pootung Point”(陆家嘴)

这个“Point”,位于今天复兴岛南端一带,在开发前还是一片沿江芦苇荡滩,1899年后成为公共租界的东边界址。从地形上来看,本身就因黄浦江在此转弯而形成了一个嘴角状陆地。据记载,在这个荒滩的北面有一个叫“周家宅”的自然村落,故称这一带为“周家嘴”。又因其处于租界的最东端,是杨树浦路东端尽头,远离市中心,是杨树浦地区的尽头,一个“角落头”,故在当地又称为“杨树浦底”。作为租界内的较早出现的“角”,西人称其为“The Point”。在同时期的地图上,还能找到“Pootung Point”,字面解释为“浦东角”,即今“陆家嘴”。如今的复兴岛在开发之初也有“周家嘴岛”的称呼。

1930年租界区域图中规划的周家嘴路东段走向

其中东端已有部分建成

这条Point Road因为规划时就通向The Point一带,故定此名,中文名也相应地定为“周家嘴路”。通过1930年租界区域地图不难发现,当时除了大连路以西的路段,在周家嘴附近的最东端,还筑成了一段路,而且具主干路规模。这段路东起黎平路,西迄贵阳路(桂阳路)。但是,拿今天的地图过来一比对,非但找不到一条如此规模的路,有些路段甚至连路面都没有,只是在黎平路至定海路间有一条不长也不宽的叫做“定海港路”的小路。

定海港路是1923年筑的,当时就叫周家嘴路。1954年因周家嘴路重新规划了走向,在控江路与长阳路之间筑起了新的周家嘴路东段,这里的旧路段就改名为定海港路了。从名称上来看,这是缘于一条叫“定海港”的河流而命名的。

1931年,为了方便附近工厂运输木材等建筑材料,利用原有河道加以开挖取直,形成了一条新的东西向河道,并以定海路的名字命名为定海港;同时又对这一段周家嘴路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成为北傍定海港的城市干路。1948年的影像图上反映了这段西起贵阳路东通黎平路的宽阔马路。此外,定海港填没于1958年,之后就连同原来已经筑成的这段周家嘴路在内,全部搭满了简屋,形成如今看到的,西起贵阳路平凉路口,中经定海路定海港路口(俗地名叫“老定海桥”),东抵黎平路的一段东西向带状分布的棚户区。

1948年影像图中可见周家嘴路即今定海港路路段已形成宽阔路面

2018年影像图中的定海港路带状棚户区

这样的境况几十年来似乎没有改观。现在,按着门牌到实地找定海港路的地址,通过各种版本的地图,不论线上线下的,通常只能查到定海路以东有路面的这一段定海港路。但是历史上被简屋搭建而侵占的路面虽然消失多年,却一直都是以“定海港路”编订门牌地址的。大致上,300号以上的是有路面的这一段范围,300号以下的位于简屋群中的狭长小巷内。

解放前上海棚户分布示意图

从这张《解放前上海棚户分布示意图》来看,上海历史上大部分棚户区都在租界之外,且紧靠着租界的边缘分布,有一小部分伸入租界以内。

杨树浦地区早在19世纪中期已是工业区,大量劳动人民在周边聚居,形成多处棚户区,地处周家嘴角附近的几处棚户区恰巧就在租界内。当时对于建筑物的建造,租界当局和后来的上海市工务局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可循,并一直持续通过法律手段对棚户进行取缔。但是,这些“客民们”和当局打起了游击战,最终冲突加剧。1925年11月,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杨树浦路和平凉路纵火焚烧棚户区

“整整一个晩上,一把罪恶的大火烧光了杨树浦路、平凉路1000多间草棚,火光冲天,到处是哭叫声,但没有人去救火,贫民死伤了几十个,造成几千人没有房子住。”——何乾昌《旧上海杨树浦民众居住见闻》

棚户居民与租界当局的紧张关系相持不下,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