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志微阅读】LPR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东奔西跑5099 2019-11-19
文/张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罗瑜  华夏银行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室副经理 

LPR机制改革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现贷款利率的最终“并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完全市场化的仅剩下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大半。后续,商业银行的利差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也对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为抵御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双重压力,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我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事实上已经由边际从紧逐步放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明显下降,而信贷市场利率却未跟随下行,价格信号传递受阻、“利率两轨”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推动实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期畅通利率传导、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此次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短期影响较为温和,但从长期看将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较大挑战,商业银行需提前准备,积极应对。


信贷市场利率“换锚”是LPR机制改革的核心  

早在2013年,我国取消贷款基准利率下限后就引入了“贷款基础利率”(下称“旧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旨在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决策参考,维护信贷市场定价秩序。但在实践中,由于在报价基准和推广应用等方面无明确要求,旧LPR报价紧盯央行发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形式利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8月17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人民银行公告实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贷款基础利率”更名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报价银行覆盖范围,新增四个类别共8家报价银行;增加5年期利率品种,为长期贷款尤其是房贷类产品提供定价参考;降低报价频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为核心改革报价机制,各报价行采用“MLF利率+加点”方式进行报价;报价计算规则调整为在去掉最高价、最低价后,对各有效报价进行算术平均生成最终报价。
MLF利率作为央行供给资金的政策性利率,由央行市场化招标形成,反映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而加点幅度则取决于各行负债成本构成、经营费用、风险溢价等因素。两者相加,使得LPR价格的形成最终结合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商业银行的成本因素,同时兼顾了政策调控意图和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空间,体现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从传导链条上看,LPR机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由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贷款市场利率”传导路径,将贷款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直接建立联系,建立了清晰的利率传导渠道,缩短了利率传导链条,提高了利率传导效率。在政策利率的同时作用下,贷款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联动性也将增强,“利率双轨”现象有望缓解。

短期内将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

现阶段,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强烈诉求下,LPR价格可能将更多地受到政策调控意图的影响。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贷款市场利率向货币市场利率靠拢,实现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为政策的重要短期诉求和市场的一致预期,而商业银行贷款实际发放利率由资金成本、费用成本以及风险溢价共同决定。其中,资金成本由存款类资金成本和市场化资金成本综合确定,风险溢价由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及特定客户、业务的风险水平决定。在商业银行费用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取决于资金成本的高低和风险溢价水平。
改革完善LPR价格形成机制,有助于短期内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一是MLF利率可对LPR利率形成有效引导。MLF利率下降,LPR利率必然跟随下行。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MPA考核、督促商业银行减费让利等量价手段,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二是前期货币市场利率降幅较大,商业银行市场化资金成本的降低已经带动综合负债成本出现一定下行,为贷款实际利率的下降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LPR机制改革将增强信贷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难以再通过协同行为设定贷款利率的隐形下限,良性竞争有助于降低风险溢价水平,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

渐进式改革有助于商业银行平稳过渡

通过LPR机制改革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降,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非对称降息。如果在商业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未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对信贷市场利率基准进行直接、全量替换,很可能会导致银行利差出现较大幅度收窄,影响银行利润稳定性。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较大,金融业增加值的稳定增长对维护服务业增长,乃至GDP保6.5%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次LPR机制改革实行“新老划断”,即要求商业银行新发放的贷款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存量贷款利率仍按原合同执行。短期内,LPR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较为温和。
从利率传导层面看,从MLF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调降到LPR利率下降,再到贷款实际利率下行,仍有较长的传导链条,商业银行在执行LPR利率后,新旧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能够保持相对平稳。从存量贷款定价角度看,LPR机制改革要求存量贷款利率不做调整,仅新发放贷款盯住LPR进行定价。各家银行前期已投放的贷款将近似于固定利率贷款,在利率下行期有利于锁定利差收益。从过渡期阶梯式应用要求上看,人民银行给予商业银行半年的过渡期供商业银行逐步推广LPR应用。随着明年上半年贷款投放规模和速度加快,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将逐步被替换为以LPR为定价基准,LPR利率下行将带动贷款实际利率的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负面影响才会逐步体现,但总体看已从时间上给了商业银行较大的调整空间。

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三方面挑战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净利差水平持续承压。LPR机制改革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现贷款利率的最终“并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完全市场化的仅剩下存款利率,主要是一般性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大半。后续,商业银行的利差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也对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对优质资产、优质业务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资产荒”将成为普遍现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相对审慎,资质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是各家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对象。但该类客户议价能力较强,融资渠道多元,商业银行只能通过不断让利的方式在竞争中争取主动,信贷资产收益率面临持续下降。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荒”的本质并不是市场上不存在资产,而是市场上资产收益率的下降快于自身负债成本下降,获取能够覆盖负债成本的优质资产愈发困难。如何挖掘风险加权后收益较高的资产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资产方的核心竞争点。
“以价补量”的吸存模式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吸存难、吸存贵”,综合负债成本上升压力凸显。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以存款为主,但近年来,商业银行存款在增速持续放缓的同时,也呈现出结构性变化,表现为一般性存款增长缓慢,高成本存款增长迅速,存款由低成本向高成本的搬家现象日趋明显,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不断攀升。单纯地用“以价补量”的策略进行业务营销,在短期内确实可以迅速做大存款规模,但从长期看并不利于提高客户粘性,甚至会形成成本不断攀升的恶性循环,为后续经营埋下隐患。对于“存款立行”的战略性意义,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周全考量。
新旧贷款利率基准的转换过程中,客观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控难度。第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定价基准的不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基准风险。随着LPR的推广应用,商业银行资产方基本已实现市场化定价,而负债方仍然存在定价相对刚性、“易上难下”的存款利率,在事实上盯住相对固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利差存在较大波动性。第二,本次LPR改革采取“新老划断”原则,商业银行存量的、以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的中长期贷款,在实质上相当于固定利率贷款,这虽然在利率下行期有助于保护利差,但客观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增加了未来利率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调整的难度。第三,新旧贷款利率基准定价水平差异将引起贷款客户提前还款行为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客户提前还款行为带来的期权性风险。

确保LPR定价转变平稳过渡的四项措施

商业银行应尽快完成向LPR定价转变的平稳过渡,并做好以下工作:
加快业务转型调整,拓展资产投放的“能力圈”。在客户结构上,摒弃“只惟大小,不惟优劣”的发展理念,做好客户下沉,将信贷资源进一步向优质中小微客户倾斜,由“向规模要效益”转向“向质量要效益”。在行业结构上,做好行业研究,逐步加大对新兴战略行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的信贷投放,平衡传统优势行业和新兴行业的投放结构,不断拓展贷款投放的“能力圈”,实施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
强调资产优化,打造风险定价“软实力”。在资产规模大幅扩张受限的前提下,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及风险定价机制精细化水平决定了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提升幅度。LPR利率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公允、权威性高的定价参考,但它并不是某家银行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商业银行应着力提高精细化定价能力,通过利率定价识别不同客群,优选客户和业务,将风险定价能力内化为业务发展的主动选择权。
提升零售存款的营销能力,强调负债要“低成本”。高度竞争的外部环境约束下,商业银行的综合负债成本管控能力成为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的最关键制约因素。作为商业银行一般性存款的核心来源,储蓄存款、小企业存款、保证金类存款以及各类结算资金具有高度分散化、稳定性较强、成本较低等特点,始终是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竞争的重点。商业银行应加快渠道建设,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改善客户体验为抓手,提升零售存款营销能力。同时,也要在“成本优先”策略指引下,灵活运用同业存单、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融资工具,统筹考虑市场化存款、低成本存款和高成本存款的结构安排,平衡好流动性与稳定性,为降低综合负债成本争取空间。
做实利率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同下“一盘棋”。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前利率走势的判断,加强对重点业务重定价期限的管理。通过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FTP),科学确定每类业务的资金转移价格和相关成本分摊,利用FTP引导经营单位定价,加强对利率风险的敏感性。针对利率变化、业务变动、客户行为变化,着力提升风险量化分析水平,优化完善客户行为模型建设,并将分析结果与业务定价策略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建立起紧密联系。在利率走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确定合适的利率风险承担水平,平衡好风险和收益,并根据利率走势变化及时进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调整(本文为作者学术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9年第10期。
微信征稿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