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新闻,说世界仅存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稿在北京展出。2019年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纪念”,真是千年一梦,只是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信息,已经再也没有司马光这样的人来笔耕文载了。 司马光手稿亮相北京
《资治通鉴》手稿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编纂耗时十九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 《资治通鉴》凝结了司马光毕生的心血,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写道:“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画像 如果你想读《通鉴》,需知有三难1/体量庞大 《资治通鉴》创造了一种新的写法,叫编年体通史。这本书是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把16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还原给你看。那可是294卷,三百万字啊!也正是因为这种纪实的方法,导致这套书跟我们平时看的东西不一样: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被时间线切割得十分零碎,让人看了后文,忘了前文,十分不利于我们把历史事件连贯起来。 南宋的杨万里也跟我们有一样的苦恼,他说“如山之峨,如海之茫”啊! 2/缺乏网感 用当下的话讲,《资治通鉴》是缺乏网感的。不像《史记》的语言生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让人读来欲罢不能!《资治通鉴》的语言读来更平实,就像朱熹说的:“如桑麻谷粟”。这种时间沉淀下的平淡,需要用时间的水,慢慢渗透,方能蕴出香气。 3/关注对象 《通鉴》关注的是国家盛衰、民生休戚,目的在于让帝王从历史中学习国家治理的门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刺客、掣肘”等情节有着较大落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怎么读《通鉴》?我的四个建议:读《资治通鉴》,应当如兴建长街:长街架构(通览画骨)——店铺选址(切块细读)——装修还原(自我解读)——拆推重建(对比类读)。 1/通览画骨 感谢陶渊明先生的读书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历史,需要知起前因、晓其后果,方能有所感悟。所以对于第一次接触《资治通鉴》的人来说,最好是通读、泛读,用更宏观的视角,构建自我的历史长街,在逐步去完善没见店铺中的兴衰成败。 泛读,不是一目十行,而是怀着大历史观、大政治观和大哲学观来看《通鉴》。通过第一遍浏览,强迫自己构建这样的意识,这种大局观搭建地越好,后面读来约有滋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切块细读 经历了第一步的泛读,相信你已经对《通鉴》有了大板块上的了解。 这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角度,进行切块分类,把《通鉴》划分为几个大板块:用兵、治世、人物、官制等角度,再针对最感兴趣的板块深入研究。 如“用兵”板块,就有著名的韩信&刘邦“汉中对”、 邓禹&刘秀“榻下对”、 鲁肃&孙权“江东对”、 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等等,通过这些战略的对比研究,会收获柳暗花明的效果。 隆中对 3/自我解读 自我的解读,就已经不再是人云亦云的阶段了,而是更高阶的自我意识的挖掘。这个环节,需要阅历,需要思考,需要比较,需要联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提升,才让《通鉴》有了常读常新的感悟。因此,这一阶段读《通鉴》,应当是最有意思、最有收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对比类读 有了第三阶段的理解,进入第四阶段便是水到渠成。人们常常把《资治通鉴》与《史记》《汉书》做对比阅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听取多家言,对事件还原更加全面、对历史掌握更丰富。 《资治通鉴·秦纪》只能够描写陈胜吴广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中描写同样片段:
陈胜吴广起义 相比之下,《史记》的故事性更强,而《资治通鉴》则更像法律文书,只陈述事件。这也是司马光的用心之处:他的目的是要帝王知疾苦、懂谋略,因此放大了起兵的原因,而弱化了过程中的术。保留了对陈胜吴广大志向对描写,略去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描述。如果不是下功夫进行对比,是很难体会司马光的这层用意的。 以史鉴今,读史明人。希望我的方法能帮你更好吸收这部伟大的作品。 欢迎留言、点赞、关注@弓三山 ,我们继续在灿烂的文明中骑驴慢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