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17岁时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写尽了重阳节异乡漂泊的思亲之苦, 让人惊叹

 我的书房Ok 2019-11-20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了,相传在先秦的流传典籍《吕氏春秋》中,就有最早的关于重阳节的描述了,随后沧海桑田,发展到了大唐盛世,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愈发浓郁,也衍生出了登高祈福,赏菊探秋的助兴活动,沿袭至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文化历史。

而重阳节的团圆之意也被历朝历代的许多文人骚客所歌咏,我们常看多的是思亲不见,深情难寄的传世佳作,而其中就有一位大诗人,一首寄托思念亲人的诗文流传了1300多年,依旧被人们口口称道,赞叹不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唐朝诗人王维是怎么寄托他的情感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才17岁,却早已经独自一个人在洛阳和长安漂泊了好久,那日正是九月初九,想起了往年重阳节在山东老家和兄弟们登高玩乐的场景,不由得心有所感,思乡之情如汪洋大海般汹涌。

古来士子爱功名,少年的王维也不能免俗,他只身在长安求取功名,虽耳闻目见了帝都的热闹繁华,但是在他心里,这里终究不过是个举目无亲的“异乡”,繁华也好,荒芜也罢,也挡不住节日对家人的思念之苦。

王维把对亲人的思念都深深地刻在了一个“独”字加上两个“异”,他始终还没习惯长安的锦绣繁华,只是把自己当作他乡作客的游子,而这情感平日一直被世俗琐事所压抑着,待到本该团圆的“佳节”了,突然触景生情,一发不可收拾,情感真切而又热烈。比起前人,同样是写他乡思亲的诗作,王维这首诗虽然只是用朴素的诗句这样平平淡淡地说出来,所表达的情感却要炽热太多。

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时家乡的兄弟们一定是在登高,他们也一定是佩戴上了茱萸,才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吧。

虽然茱萸是重阳节登高时不可少的一种佩戴物件,但是古来借物抒怀的诗作太多了,看多了也会觉得渐渐缺少新意而感到乏味,而王维却反其道而行,把思亲团圆的愁绪放在了山东老家的兄弟身上,觉得他们的缺憾更需要被体贴来反衬。一时间让这首诗有了别致的曲折,出人意表的深情之处,也变得更加厚重。

而诗人杜甫的《月夜》中的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也和王维的后半句诗词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世的《茧斋诗谈》有评价: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这首抒情诗虽然看起来十分的朴实无华,却有无形的魔力,勾起一千多年来所有拜读者心中的共鸣:若世间一片安好,谁愿离开亲人,背井离乡成为“异客”呢?

结尾奉上杜甫的月夜,与诸位共赏: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