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道芦苇情

 gs老张 2019-11-20

1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黄河故道芦苇情

文丨张延霞 摄影丨刘文明

东营,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她是千百年以来黄河不断改道淤积而成。因为黄河的多次改道,这里既有摇来摆去的黄河流路,也有废弃的黄河古道。她没有南方的柔美细致,但有北方的狂野与壮美。让人一见倾心,过目难忘。

这里植被茂密,品种繁多,有姿态婆娑的柽柳、有被称作“红地毯”的赤碱蓬、有长势旺盛的杞柳、有满地的药材罗布麻、有分布广泛的野大豆,还有素为“天然氧吧”之称的万亩槐林、自然形成的柳林及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片芦苇荡。

提起芦苇,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对她的那份牵挂,时常会到梦里来。

和往年一样,在这个芦花飘雪的日子里,驱车前往心中那个向往的地方,寻梦。

车窗外面全是白,脚下的油门已无力再踩,我把车停稳,急匆匆的从车上走下来。站在大坝上往远处看,望不到边的芦苇,就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和那片海。它们在想我!以它们特有的热情方式向我冲来,张开双臂,拥我入怀,我已被它们俘虏,让它们掩埋!芦花也趁机爬上我的睫毛,抓住我的刘海,钻进我的眼眸,爬满我的裙摆,吻遍我的全身,醉了我的心海......灰鹤亲切的呼唤,才渐渐让我从梦中醒来!

我出生在农村,芦苇是家乡最普通的一种草,从我出生,就是被这些草看着长大的。沟帮上、池塘边、路边、房前屋后、草垛旁、砖缝里......一撮撮、一丛丛、一片片,不管是涝、是旱、还是碱,只要是长草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春天的风很柔,吹过被火烧黑的土地,许多红色的嫩芽,比着赛,从没有杂草的土里争先恐后地钻出来,黑红相间,煞是好看。性子急的,不顾一切地踮起脚尖东张西望,性子缓的,则把头藏在拱起的土包下,羞涩地迟迟不肯出来。我口中念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并伸出罪恶的手把土包掀起,把害羞的小姑娘揪出来,哇,真是痛快!

几场春雨过后,我就独自跑到地里来,放牛、割草、做芦笛,吹出不知名的曲儿,放飞我童年的孤单和梦想。做芦笛很简单,就是找一根和小手指差不多粗的芦苇,把最上端的一节掰下来,扒开芦叶,把里面的芦心拿出来,再重新把芦叶卷上,一头粗一头细,这样一个简单的芦笛就做成了,把粗的一头压扁放到嘴上,轻轻一吹,美妙的声音就会很自然地溜出来。说到芦笛,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芦苇是有灵性的,不管是谁,只要有心愿,就可以到他身边诉说心声,芦苇如果向你点头示意,你就可以把他做成芦笛,吹出自己的心声,愿望就会实现。

春末夏初,整片的芦苇越长越高,芦苇丛中时常传来鸟的叫声,那简直就是鸟的游乐场。最常见的要数大苇莺了。大苇莺的叫声响亮刺耳,我一直奇怪,它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把这种声音叫出来?出于好奇,我便常常蹲坐在芦苇丛中静静地偷窥它们。大苇莺只有麻雀那么大,和大多数鸟一样吃虫子。眉上有淡棕黄色的花纹;眼睛呈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苍白;翅膀则褐色带有淡棕色的边缘;尾巴上的羽毛也是褐色,但比翅上的褐色稍浅些。头顶部是棕色,像戴了一顶小毡帽。上体呈黄褐色,腹部淡棕黄色,两胁较深。还有一对淡蓝色的小爪。颜色搭配不是很明显,但过渡得还算挺漂亮的。它行动非常灵敏,一只或成对地站在芦苇上鸣叫、跳跃,还不停地变换位置,小脑袋时刻警惕地转动着,机智的眼睛特别警觉。就是这样一只小精灵,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个大嗓门罢了!但听过它为杜鹃鸟孵蛋的故事后,其壮举却令我咂舌......

进入八月下旬,芦苇抽穗了,大片的芦苇像喝醉了酒的汉子一样,面色发红,头重脚轻,齐刷刷地手牵着手,如同在部队里接受正规训练过,向一个方向倾去,那么团结友爱、那么众志成城。被风一吹,哗哗的波浪声此起彼伏,浪头一遍接着一遍,一层接着一层。它们在浪中拼搏呐喊,还试图通过对方的支撑昂首挺胸,继续向前。不远处的罗布麻受了芦苇的影响,则不再矜持,扭动着婀娜的腰身,弦出最美的舞蹈,向心中的汉子传递着爱情的讯息。

芦苇的用处很多,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用它。品质差的用来搭猪圈、扎厕所、当围墙、烧火......品质好的可以用来编席、打箔、打帘子卖掉换成钱。还不只是这些,芦苇药用价值很高,芦花可以止血解毒,芦茎、芦根能消胃火、除肺热、利尿。芦叶主要用来消渴。听奶奶说,在以前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有个小病小灾的,基本不用吃药,全靠它。

小时候,天一转冷,大概也就是每年的立冬前后吧,所有的粮食颗粒归仓,地里的农活也都快忙完了。这时芦苇到了成熟期,也该收割了。那时没有个人的苇场,所有的芦苇都是大家的。一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男女劳力就齐上阵了。为了能割到品质好的芦苇,编出好的芦席和苇箔,卖个好价钱,他们就趁着天好,赶上牛车,带足干粮,向村北的大荒洼里进发,为了装车方便,车上基本都是两个人,有父女、有兄弟、有姐妹、有夫妻,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他们渐渐与邻村的割苇车队,混合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割苇大军。我没有见过他们割芦苇时的宏大场面,但见过一到傍晚他们浩浩荡荡、满载而归的盛景。现在想起来还令我着迷和兴奋。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各村的姑娘小伙子们,悄悄地谈起了恋爱,继而结婚、生子,让这片芦苇荡衍生了许许多多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后来芦苇地被圈起来,个人承包了,找不到大面积的场地,也割不到好品质的芦苇,边边沿沿上的芦苇对村民来说也没有多大用处了,只能用来当柴火。村民们就去给芦苇承包者割芦苇、分等次,虽然很累,但对于冬天没事做的农民来说,收入还是可观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走出去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远见的人就回来建起了苇板加工厂,看着一抱抱的芦苇从传送带的左侧输进去,右侧输出来,就变成了平整的苇板,大家特别高兴!销路好了,加工厂越来越多,村民们也都得到了实惠。

曾几何时,芦苇身价倍增,它居然能做画!我之前想都没想过。当看到展示厅里画面本色天然,淡雅朴素的芦苇画时,不只是我,参观的人都感到很惊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芦苇画就是用芦苇做原料,通过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天然环保、纯手工制作。它乡土气息特别浓,深受国内国外客人好评,一幅妙趣横生的芦苇画,就是装饰家庭和馈赠好友的最佳选择,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精品的一朵奇葩。

进入制作车间,硕大的车间里没有太多的嘈杂声,案板上的制作工具整齐地摆放着,在老师们的精心操作下,各道工序有条不紊进行着。一股清香自然的芦苇味道在电烙铁的熨烫下,四处漫溢开来,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迷人。在这种艺术氛围高、工件环境好、环保意识强的公司里上班,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走出厂区,当我看到成垛的芦苇,心情又激动了。我的激动是有缘由的,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里,我们的芦苇一路走来,却从未变过,它们以其自然的白色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张延霞,七零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人,东营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口区民协副主席。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愿以美好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记录过往的生活。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