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原创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诗意中国 晚唐诗极简史 来自诗词世界 00:00 46:29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似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这两首登临唐代游乐胜地乐游原的诗,出自晚唐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与杜牧。 自唐敬宗、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便出现了明显的衰败倾覆。内有宦官专权,党争频繁;外是藩镇割据,战乱屡起。 正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晚唐亘古的长夜到来之前,诗人们以暗哑的喉咙歌出最后的灿烂。 
王朝的末世,身世的沉沦,抱负的落空,让晚唐诗人们常常有悲凉空漠之感。 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诗作中,便是怀古咏史诗的大增。 诗人们以一种一切皆无法常驻的眼光,去看待王朝的兴衰、世事的更替,在悼古伤今中,抒发对自身及家国的悲哀。 在他的诗作中,最有名的便是怀古诗,且多是抒发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今古同”三字更把历史与当下交融,世事无常变幻,一代代人消失在时间里,没有什么能亘古不变。在感伤的情调里,也折射出晚唐诗人所普遍具有的一种历史观:他的诗作多是表现闲适退隐,怀古咏史诗是其较为出色的部分。咸阳是秦汉两朝的京城。而今秦苑、汉宫的繁华已成为往昔,秋风斜阳里,唯有绿芜黄叶,飞鸟鸣蝉,凄清寂寞。当盛唐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不再,在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的士子们,便转而寄情闺阁,在男女情爱上寻求慰藉。李商隐在性格上趋向于悲剧性和内向型,情感丰富而细腻,再加上他天赋的才情,写下了许多首动人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多以无题命名。他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写女性,写爱情,因而格外情真意切,深厚缠绵。李商隐将爱情提高到了一个绝对纯粹、绝对坚贞的程度,两心相依,至情至性。在他现存的三百多首诗歌中,有六分之一都以闺阁、宴游为题材。他曾作《新添声杨柳词二首》,一写“恨之切”,一写“爱之挚”。作为诗人中少有的女性,李清照外,鱼玄机是较为有名的一位。鱼玄机,原名幼微,字蕙兰,拥有这样温婉名字的人,本也应当如大家闺秀般,有一对疼爱她的父母,有一个美满的婚姻。但她的运气却不那样好,她出生寒微,14岁时就嫁给了李亿为妾,却被抛弃。终了又因误杀女婢绿翘,于公元871年被处死,时年仅27岁。“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那许是她用尽全力所发出的叹息,而那叹息里所积淀的又岂止是她一个人的血泪?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更被后世称为“香奁体”的创始人。香奁体,其实便是六朝时宫体诗的延伸,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妆容,风格纤巧秾艳。他存诗约三百三十余首,其中也不乏一些“丽不伤雅,情浓意挚”的诗作,比如这首《绕廊》: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自古以来便是文人们的政治理想态度。仕途上没有出路,连性命也常常无法维系。一些人渐渐将功名看得淡了,他们开始转向一种避世的心态与淡泊的情思,这就促成了晚唐隐逸诗的流行。陆龟蒙与皮日休是好友,也是晚唐隐逸诗人的代表,被后世称为“皮陆”。陆龟蒙被时人称“江湖散人”,正如他在《江湖散人歌传》里自云: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恨,为时之怪民。他本来推崇儒学,很希望能够施展一身抱负,然而屡试不第,最终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据说,在一个春日的晚上,两人赴宴饮酒,双双醉倒在地。从昏睡中醒来时,已是夜半,皮日休看着快燃尽的红烛,一时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夕酒醒》: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línglù 古代的一种美酒)馀香在翠炉。觉(jiào)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qìng)人扶。他格外强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反映到他的诗歌中,便是淡泊的诗境里,总带着一丝孤冷。司空图所处的时代在皮、陆二人稍后,国家动荡更甚。他虽然在战乱中遁隐乡里,然而心情却始终无法平和洒脱,隐逸诗里也不时露出淡淡的悲凉。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可诗人却说自己不愿登高闲望,因为呀,这一望,只看到一片乱离衰败的景象,有着浓浓的末世感。比如聂夷中的《咏田家》、杜荀鹤的《乱后逢村叟》等,但一直到唐末五代初,身处易代之际的诗人们,郑谷、韦庄、罗隐等,才真正意义上在诗歌里,大力书写时代丧乱,寄托自己的悲痛。早年间,他便喜爱习武、精于骑马、射箭,且能诗能文,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青年时,他也寄希望于参加科考,走上仕途,实现报国济民之志。然而唐末时的科举,早已没有公正可言,而纯粹变成了官员间党同伐异、谋取利益的工具。在多次科考落榜后,他放弃了做官的念头,回到家乡,以贩卖私盐聊以度日。公元873年,山东干旱,饿死者不计其数,朝廷却不施援手,反而加大赋税。自古以来,“官逼”往往“民反”,农民们再没有活路,只得高举义旗,于是一场场农民运动便在晚唐爆发。公元880年,黄巢带领的义军攻下长安,并建国号为“大齐”。但黄巢的帝位并没能坐多久,由于他犯下的一系列战略上的错误,唐军很快反扑,黄巢最终兵败自杀,历时数载的农民起义也就此落下帷幕。也正如黄巢本人的反抗者的形象,他的诗作也尤能看出他的叛逆与斗争精神,尤其是几首菊花诗。“十年五年歧路中,千里万里西复东”,郑谷早年遭遇战乱,曾经在巴蜀间流亡过许久,后来又奔逃到巫峡、荆楚吴越。在他的三百多首诗歌里,有近百首都是写他各处逃亡的经历。“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两川的战乱不断,使得一家数十口到处飘零,无家可归。在战乱的年代,离别就更让人凄楚,因为很可能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于是总不免满怀担忧地问一句——“安稳到家无”。公元879年,韦庄再一次满怀希望地来长安应考,却依旧名落孙山。然而他还来不及为自己感到悲哀,黄巢起义军便已势如破竹般,一路渡长江、占洛阳,攻进潼关。谁也不愿想到,昔日恢弘强盛的大唐王朝,竟然就这般轻易地一触即溃。韦庄在兵荒马乱中与家人失散,病情又日益沉重,只能困局在长安城中。两年后,他终于逃离长安,来到洛阳。一路所见所闻,统治者的仓惶逃窜,义军的残忍,民众的悲惨,让他愤恨不已,终于写下了长达一千六百六十六字的长篇叙事诗——。他以一个曾被迫委身黄巢部下的妇人之口,讲述了长安陷落的惨状。虽然其中不乏有一些为维护唐朝统治,而诋毁黄巢义军的成分,但关于那段历史面貌的描述,却基本上是真实的。不同于郑谷、韦庄的偏于伤感,罗隐的诗作,多是讽喻社会的昏暗与动乱,不时显出激烈的愤懑。这首《黄河》借着讽刺黄河的“曲”与“浊”,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眼见时世浑浊,而太平无望,流露出深重的对时代的失望痛苦,乃至于绝望。“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黄巢起义摧毁了李唐王朝的统治,而紧接着的将是持续数十载的“五代十国”的纷乱。当唐诗这一文学形态,随着国家的衰败落下帷幕时,属于词的时代正缓缓拉开序幕。 随历史风尘而去的,是那些舞榭歌台,繁花似锦,但永不会掩埋的,是那些长存于我们心间,吟哦于我们口中的,亘古的诗情!【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音频版由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节目汇编制作播出。
|